Judgement Day Is Coming
作者:羅伯特·蘭薩
Robert Lanza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根據對近期一些實驗的新解釋,回答是肯定的。任何殘暴和不公終會付出相應的代價。對此,盡管就我們的完全理解而言,目前的科學尚過于原始。
科學表明,我們的行為,會帶來一些超越于我們慣常傳統思維模式的后果。正如愛默生所言:“任何罪行都將得到懲處,任何美德都將得到獎賞,任何錯誤都將得到糾正,一切是如此的無聲而確定。”
記得在一個溫暖夏夜中垂釣的情景。至今,我間或還能感受到垂線的震動,那條線連接著我和另一個潛行于湖底的生命。最終,我釣起了一條鱸魚,它在空中掙扎喘息著,發出吱吱的叫聲。恍惚間我覺得被猛地拽了一下,就在那一刻,我感受到,我身體的某些部分好像并不屬于我,而是魚的鱗和鰭,它們環繞著釣鉤,輕輕地敲擊著。
毫無疑問,這正是偉大的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要表達的——他聲稱,意識不能簡單地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之中,它是對時空所有部分間相互關系的同時性感知。為了理解鯰魚和梭魚,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它們。
但,這怎么可能呢?實驗反復證明,一個單獨的粒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位置。看看池塘里的潛鳥或是田野里的蒲公英吧。空間是何等地具有欺惑性,它將它們彼此分離開,使它們成為單獨的個體。這類事物與引起了約翰·貝爾濃厚興趣的課題具有相同的本質——貝爾曾提出了一項實驗,以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區域內發生的現象,是否真的受到同時發生于此區域之外事件的影響。
1997年到2007年間的大量實驗,對此給出了明確的肯定。物理學家尼古拉斯·吉森使糾纏態粒子對中的兩個粒子沿著光纖急速分離,直至它們之間的距離遠達七英里之遙。可是,無論粒子有何種行為,它們之間的“聯絡”都是即時的。如今,沒有人會懷疑光或物質的細微片段之間,乃至整體的原子團簇之間存在著連通性。這種如此緊密的聯系表明,它們之間不存在“空間”,也不存在影響其行為的“時間”。事實上,就在去年,吉森宣布了他的一項新突破,這一次他認為,實驗結果將能直接以肉眼觀察到。
同樣,我們自己的某些部分與池塘里的魚兒也是相連的。這一部分關乎于意識體驗,并非是我們的外在顯現,而是屬于我們的內在。盡管我們將自己認同于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但現實的一個基本特征是,我們只能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地感受世界。
你經驗到的任何事物,都是出現在頭腦中的一串信息,按照生物中心論,時空只不過是心識將他們連在一起的工具。無論時空的壁壘看上去是多么的堅固、真實,我們的某個部分與動物并沒有區別——嬉戲于池塘里的魚兒,不知不覺之中,就被釣繩上的誘餌吸引了過去,我們的這個部分,也以和魚兒相同的方式運作著。
公平,作為這種整體的一部分而存在著。捕食者與獵物是一體的。那個夏夜,我邂逅的就是這樣的世界。站在岸邊,我看到,月光下,銀色的小魚兒搖曳著尾巴,池水泛起陣陣漣漪。一只小蟲在水面上激起了重重的清晰浪跡,魚兒正在向它撲來。在它們與“自然之道”之間,只隔著兩條波紋。
物理學家貝納德·德斯帕那特曾說過,“不可分離性是當今物理學中最為確定的基本觀念之一。”
假設我們自己就是池塘;如果我們的行為有任何后果,倘若公平尚在,那么,它必然會波及到堤岸。就在那一夜,我感受到了自己和另一個動物的一體性。我和魚兒,施害者和受害者,是同一的。
公平嵌入在大自然的構架之中。可別搞錯了:看著魚兒眼睛的是你。或許,你可以成為仁慈的接受者——如果你選擇的也是仁慈。
問題在于,即便是科學家,也只不過是一條剛剛開始觸摸大自然非線性維度的線狀蚯蚓。海茲·帕各斯,這位受人尊敬的理論物理學家曾說過:“如果你想否定世界的客觀性,那么,除非你去仔細觀察,并意識到了這一點(正如大部分物理學家那樣),這樣,你才會最終到達‘唯我論’,即,相信你的意識是唯一的存在。”
這可能并不會觸動你,或許,直到在一個月色籠罩的夏夜,一只魚兒在你手中魚竿的另一頭苦苦求生。那一刻,我明白了,帕各斯的話是對的。只不過,唯一存在的,并非是“我的”意識,而是“我們的”。按照生物中心論的觀點,獨立個體間的分離,只是一種幻覺。請記住,奧馬爾曾經說過,他“絕不把一視為二”,也請記住那首古老的印度詩歌:“認清在你自己以及所有個體的自我中——那一體的靈魂;拋棄那些夢吧——他將‘部分’從‘整體’中分離。”
毫無疑問,那存在于曾經年輕的我背后的意識,也存在于時空中每一個動物和人的心靈背后。著名人類學家洛倫·艾斯利寫道:“如今,那些從生物學課堂中走出來的學生,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腳步,用手指碰觸一下那黃色的花朵,或是善意地輕輕撥弄一下校園池塘邊曬太陽的烏龜,而且能夠對著自己說,‘我們是同一的,一切都融為一體。’”
是的,我相信,我們是同一的。我放走了魚兒。尾巴一搖,我消失在池塘中。
文章來源:http://www.robertlanzabiocentrism.com/judgement-day-is-coming/
智悲翻譯中心 翻譯:蒲林 一校:劉益辰
二校:央金措、Baron Lee 終審: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