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在小學階段成績差別比較小,但一進入初中,成績的差距就很快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很多老師發(fā)現(xiàn),一些小學生進入初中學習后出現(xiàn)了對初中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內容、難度、學習評價、學生交往、心理獨立性等方面的不適應以及因不適應產(chǎn)生的反常、逆反、學習興趣效果下降了、焦慮、浮躁等問題。
小學六年級和初一年級的差別到底有多大?或者說,小學和初中的學習區(qū)別都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與初中六大差異
細細琢磨下來,從小學到初中,學生自身心理和生理都在發(fā)生不小的變化;同時,因為中小學教師教學方法、教學要求、評價方式、管理方式的差異,不少學生普遍面臨心理不適應,產(chǎn)生過度的負擔和壓力,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等問題。
面臨小學和初中的巨大差異,今天的老師、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過關?
小升初的銜接,最重要的是學習習慣的銜接。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僅是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還有可能對其他方面的習慣養(yǎng)成起到引導性作用。學生受益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個階段的學習,更有可能是長期的發(fā)展,可以使學生一生受益。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和小學階段有很大的不同,小學階段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和落實往往抓得比較多,進入初中后,學生的自主學習則顯得尤為重要。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對啟發(f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對培養(yǎng)其自主思考、質疑探究、自我評價的學習能力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這些好習慣對孩子就受益終身:自主學習,專注聽講,主動質疑、解疑的習慣;記筆記,整理筆記,主動預習、復習的習慣;統(tǒng)籌安排時間,揚長避短,了解自身學習習慣特點;收集、選擇教學資源,使用參考書的習慣;自我反思、評價習慣,主動改錯,不斷進步,等等。
第一、養(yǎng)成筆記本上記事的習慣
在小學期間,同學們彼此之間的對差距不是很敏感,但是上了中學之后,同學之間的差距感加強,對于很多孩子來說,都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去接受。老師建議初一的孩子準備一個記事本,可以將老師平時的要求寫在上面,以免自己遺忘。
畢竟,初中的教學方式有別于小學保姆式的教學方式,對于要求不會說得很細,要靠同學們自覺地記錄。有了記事本就可以隨時記錄老師的要求,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學習自然會有保障。很多名校優(yōu)秀的學生在介紹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時,都曾說過這一點——聽老師的話,而這一點恰恰也是初中生順利過渡的一個好方法。
第二、重新定位樹立孩子自信心
一個初中生在剛剛入學時,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丟失自信心。想要在初一年級樹立學習的自信,需要做好幾個方面: 首先,認清楚自己的位置,并且接受自己。 其次,學會正確看待成績。有些同學反映自己也在努力了,但是在成績上卻看不到進步,內心比較困惑。這個時候我經(jīng)常對他們講起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為尋找燈泡的燈芯的材料,實驗了一千五百多次才成功了。愛迪生每失敗一次,他離成功過又近了一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跟自己比。每次考試之后,不要總是橫向比較,要縱向比,只要自己進步了,就要開心,自信就是這樣慢慢地積累起來了
第三、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好習慣
在中學時代,孩子們應該擁有這樣一個目標”老師要求的事情,我都要竭盡全力去做好它“有了這個目標,相信任何學習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都要實際一些。 中學課程的容量和難度比小學要大的多,面對這個變化,同學們要養(yǎng)成預習和復習的良好習慣。
預習——對于明天即將學習的內容,提前有個了解,假如再預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的了,明天課程就重點聽這些問題;如果在預習時候都明白了,那么在轉天聽講時要注意聽老師強調什么。老師強調的內容都是重點。
復習——每天學過的內容要及時復習,人的記憶力最活躍的時間有三個,考試前、考試后還有臨睡前,同學們可以利用好這三個時間點,比如,每天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回憶下今天所學的內容,進行下知識的梳理,效果會非常好。
有的家長反映,孩子在小學期間養(yǎng)成了不良習慣,要怎么在初中改掉。其實,最好的方式有兩個,一是找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做朋友,用朋友之間相互影響的方式,來慢慢培養(yǎng)。二是利用家長的監(jiān)督和正面引導,恰當?shù)募s束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新環(huán)境與人交往要謙虛有禮
面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老師和新的同學,初一的學生該如何處理人際交往面臨的問題?對此,老師表示,只要做到謙虛的“謙”,人際關系都沒問題。
古人告訴我們,一個謙虛的人神靈都會讓他,一個謙虛的人天地都會幫他,人人都喜歡謙虛的孩子。有些同學學習成績很好,但是沒有朋友,就是因為不夠謙虛。所以,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只要做到謙虛、有禮,就可以處理好人際關系方面的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