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長大的過程最有趣,但是家長們也擔心。畢竟大家都是第一次面對彼此,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各種陪伴與引導,而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盡管困難重重,我們也還是要硬著頭皮,繼續帶著孩子走下去。
最近小藝就非常頭疼,因為她不知道為什么還要這段時間里,情緒起伏會這么大。從孩子出生的時候,她就陪在孩子的身邊,一步步到現在,兩年多過去了,孩子從來沒有這么反常過,她擔心是不是孩子被嚇到了。
想歸這么想,但是小藝并不覺得孩子是因為受到了驚嚇,才會出現情緒和行為上的變化,畢竟孩子是在長大的,興許是自己沒有注意。
平常的時候小藝給孩子穿什么衣服,背哪個小背包,孩子都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但是這段時間里孩子總和寶媽唱反調。
還不止這樣,吃飯的時候鬧脾氣可是三天就發生幾回,孩子的爸爸也開始問寶媽,孩子最近這是怎么了?
對于孩子這些比較反常的情況,相信寶媽們一點也不陌生,因為這就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我們會覺得奇怪,那是因為我們并沒有看到這一點。
反常的情緒,古怪的行為,喜歡和父母作對………這些行為在孩子的生活里出現的話,說明幼兒的自我意識在不斷萌發。
之所以孩子“叛逆”行為的出現意味著他在成長,自我意識在萌芽,是因為在這個過程和階段里,孩子開始“想為自己做主”。
想想看,孩子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安排,是不是因為你并沒有問過孩子,或者這些選擇并不是孩子做的呢?自我意識萌發的第一個特征,便是“做決定”。
而3歲左右的寶寶最容易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一是因為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二是因為隨著認知的增加,孩子開始主動的探索外界,這也被成為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既然是第一個叛逆期,那么家長們就需要注意兩個地方,一個是叛逆,一個是“第一次”。
3歲看小,5歲看大,古老的話語要告訴我們的是要重視經驗的總結,而不是簡單的認為所以的意見都是危言聳聽。
在孩子第一次叛逆期里,家長的態度和方法決定了你以后和孩子的交流是怎樣的,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家庭的人員關系。在孩子的性格成長里,也或多或少的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家長們可以想想看,當孩子第一次試探的時候被拒絕,兩次被拒絕,三次四次的不被允許,那么他還愿意繼續再尋求自己內心的答案嗎?
反之,如果孩子的脾氣和任性家長聽之信之,覺得無所謂,那么刁鉆野蠻的性格自然就存在了。
因而,在這當中,家長的態度很關鍵。
1、 注重溝通
語言的魅力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讓孩子在愛里成長,在愛里變得完整,在孩子叛逆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兩個人都不說話。
這就好比吵架的夫妻,冷戰帶來的是各種猜想和不安的情緒,并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因而,要想解決3歲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問題,尤其是行為沖突上,必須注重二者的溝通問題。
2、 給予孩子信任感
家長們會不解,對孩子進行教育為什么要強調信任的作用呢?不是教育方式的討論嗎?
實際上,信任感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孩子是不是聽話,他能不能接受家長的意見。
讓家長們注重同孩子之間信任感的建立,是為了達成情感鏈接,有助于交流,這是教育、溝通的基礎。
3、 不要擅用家長威嚴
中國的家庭里,父母的地位是必然的,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為人父母的崇高地位毋庸置疑。所以家長們會習以為常的在孩子的生活里使用這樣的威嚴。
但是家長們要注意,3歲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萌發,這個時候她需要的是一份尊重和平等,并不是家長居高臨下的碾壓,寶媽寶爸們要注意了。
3歲時孩子到底發生了什么才會變得不聽話?自我意識,是3歲孩子開始叛逆的關鍵,孩子對父母提出的異議其實是在傳遞“我想自己選擇”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