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稱荊楚,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是以長江文明為主要特色的,不同于北方以黃河文明為主。一般來說,黃河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正宗,崇尚的是龍圖騰,正統觀念、皇權思想、農耕文明相對較強。而長江流域自春秋時起,一直被認為是南蠻之地,雖然楚國當時是和秦國、齊國、晉國等相提并論的強國,甚至巔峰時期一度在疆域上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但是北方強權、商周天下對楚文明的認同還是非常不屑一顧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兩大文明體系開始交融,但是隱憂猶在,對抗依然,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真正實現時代進步、民族團結、楚漢交融的應該是從漢代開始的,一直到宋朝,隨著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南北文化的交融才算真正完成了,荊楚文化和長江文明也逐漸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現當代以來,隨著海洋文明的崛起,長江流域因為通江達海的優勢日益發揮了出來,經濟中心地位更為明顯、更為突出了。湖北以南、長江以東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深港澳、江浙滬為代表的大片區域的經濟突發勢頭也更加勢不可擋了,乃至堅如磐石了。不論怎么劃分中國的歷史、政治、經濟的版圖,湖北都是處于一個承先啟后、南來北往的中間地段、具有重要節點的優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正是因為湖北居于中華版圖的天元位置上,這個地界的人們,也就融匯了南北各地、東西各方的性格特點,既沒有北方人的粗狂、豪放,也沒有南方人的細膩、圓潤,而是獨具一種南北兼濟、五味雜陳的綜合個性特征。
在湖北內部,因為邊界接壤各不相同,十堰、襄陽一帶有陜西、河南的味道;黃岡、黃石又受著江西、安徽的影響,宜昌、恩施更像是巴蜀文化熏陶出來的。那么,最能代表湖北人個性特征的應該是以古荊州一帶為主而往外擴展的疆土上的人群,也就是今天的荊州、荊門、孝感、武漢這一帶的人。
外省的人愛用九頭鳥來形容湖北人,九頭鳥往好里說,其實就是聰明、智慧的象征。因為楚人崇尚鳳凰、把鳳凰做為族群的圖騰。鳳凰展翅,五彩斑斕,就是九頭之鳥,就是五彩迷離。往壞里說呢?其實就是說湖北人狡猾、奸詐,太愛算計了,在湖北內部,就有奸黃陂假孝感,又奸又狡是漢川的傳說。其實,黃陂就是漢口的發源地,孝感、漢川都在緊鄰荊州以西的地段上。
總體上來說,江漢平原一帶就是湖北的中心,也是楚文化的中心,江漢平原上的這種農耕文化、商業文化、碼頭文化就培養孕育出了具有湖北特色的、聰明智慧的荊楚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