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用沉住氣了(一)
---有感于微信群里的父母們
網絡時代,層出不窮的討論擠擠挨挨地出現在電腦上、手機上。微信群便是目前最流行最快捷的交流方式之一。它壓縮了空間,濃縮了時間,把地球人分成了不同的群。
于是,不同種類的教育微信群也應運而生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育兒心得,層出不窮,眼花繚亂。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也常在微信群里轉悠,常有父母加我,被問及一些教育問題。 最多的就是,本來心態還好,看到牛爸牛媽那么多,說的都有理,突然覺得教育好難呀。天天討論,簡單問題有時一下變復雜了。這樣討論學習下去,我們反而變的不知道怎么辦了,越來越覺得壓力倍增。一邊是對孩子的高要求,一邊是又聽到某個孩子憂郁了,哪個名校的孩子自殺了。十分糾結,萬般焦慮!
既想“望子成龍”,又想“快樂輕松”,已經成為當代父母的“時代病”了。根據不同的群體,我大體把這些教育群分成“普通父母群”和“高知父母群”。
“普通父母群”的焦慮表現出的是“盲目”。只要有誰在群里說哪個奧數班、美術班、寫作班比較好,就馬上“跟風”,認為找到了真正的“寶藏”,一定要帶孩去試試,一定要讓孩子去學一學。孩子在休息日疲于奔命,耗去無數時間,一事無成的例子比比皆是。
“高知父母群”的焦慮表現出的是“折騰”。他們大多是社會精英,自身專業的優秀造就了他們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表現出難得的關注,內心也充滿了期望。他們喜歡研究和探索,他們會提出問題,探討問題,引經據典,大數據說話…,最后得出可行性結論,一討論就是N多天,“精益求精”的程度令普通人感嘆。
父母如此焦慮,無法定心,讓我常想起一句話:“沉住氣了”。這是我2004年收獲的一句話。那年,我有幸聽過陶繼新先生圍繞教育與儒家文化的一次談話。談話過程中,他會很自然地留出空隙,讓你發表想法,提出見解。整個談話過程,他都認真傾聽,認真作答,目光親切而自然。
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沉住氣了” 。當時自己還年輕。現在想來,陶先生看似從嘴邊隨意道出的一個詞,卻是對教育最深刻的闡釋,是長期生活體驗和精神積累的結果,代表著一種生命的厚度,對教育思考的深度。
看到大家的爭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想起父母的焦慮,既有一定的道理,也沒有太多的必要。這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也給了我一定的警醒。還是想借用陶先生的話,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教育,要沉住氣了!
《管子·權修》中這樣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人是一個終身的事業,而教育也是一個終身的事業。在西方,也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三年才能培養一個貴族”。其實,教育的基本問題,就是通過思想、知識和技能的傳播,引導和輔助人的成長和創新。人的成長規律決定了教育的基本規律,古今東西,概莫能外。教育本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一代一代人接力相傳的不朽的事業。面對這樣一件久遠的事業,我們沒有理由沉不住氣了。不管你是一個教育研究者,還是一個教師,或者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父母,一個思考教育的人。
學會教育,最重要的是學會尊重人的成長規律。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都能“沉住氣了”,我們自身教育行為是不是需要深刻反思呢?有些父母,在教育中急于求成,孩子不到學字的年齡就急于教他認識“漢字”,孩子手還沒有握筆桿的能力,就急著讓孩子學習書寫,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再如,孩子一次考試失利,好像天要塌掉了,表現的比孩子還著急,要不責罵,要不急著給請輔導老師。其實,這種失誤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須,是教育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繼續成長的絕佳機會。
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只能讓教育走到教育的反面,這是對教育規律,對人的成長規律的最大的違背。也深刻折射出現代“父母”潛意識里的幾個字: “比”字,“贏”字,“貪”字!家長不平和的心態,在探討中都能看到,表現在生活的時時處處。
究其原因,還是教育的功利思想作怪,把考名校、攀藤校當成了教育的目的,忘掉了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這個教育的根本命題。
樹有樹的美,花有花的香。人的性格不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所以,針對不同的孩子應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不能也不該搞一刀切。教育群里人云亦云,只能害了孩子;沉住氣了,根據孩子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的情況因材施教,才是最好最適合的教育。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教育應該是這樣的,她是教孩子學走路的一份扶持,而不是急于求成的拖拽,是一份默默的智慧的注視,而不是為他規劃好路徑,包辦好一切……
微信群時代的教育,需要每個父母都沉住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