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脈
1循行《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尃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督脈起于小腹之下的橫骨中央,在女子則入內系于尿道外端。從這里分出的絡脈,循著陰戶會合于陰部,再分繞于肛門的后面,再分歧別行繞臀部,到腎經與膀胱經中的絡脈,與腎經相結合上行經骨內后面,貫穿脊柱,連屬于腎臟;與膀胱經共起于目內眥,上行至額部,左右交會于巔頂,內入聯絡與腦,復返還出腦,分別左右頸項下行,循行與脊膊內,俠脊抵達腰中,入內循膂絡于腎。其在男子則循陰莖,下至會陰,與女子相同。其從少腹直上的,穿過臍中央,再上貫心臟,入于喉,上行到頤并環繞口唇,再上行系于兩目中央之下。
2病候《靈樞.經脈》: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此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其女子懷孕,癃,痔,遺溺,嗌干。
督脈發生病變,會引起脊柱強硬反折的癥狀。會有氣從少腹上沖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稱為沖疝,其在女子則不能懷孕,或為小便不利、痔疾、遺尿、咽喉干燥等癥。
二絡脈
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即從長強穴處由督脈分出,然后在脊柱兩旁肌肉邊上上行,直達項部,散絡于頭上。下面則在肩胛部左右有分支走向足太陽經脈,穿入于脊柱兩旁肌肉之內。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脊柱強直;虛證為頭部沉重。當取長強穴治之。
三體系
1. 經脈銜接:陽脈之海。與六陽經交于大椎,帶脈交于十四椎下,陽維脈交于風府啞門,陽蹺脈與足三陽交會。
2. 臟腑聯系:腦,脊髓
四.俞穴:
1取穴要點:腰背后正中線上
會陰區:長強(1)
骶管裂孔:腰俞(2)
腰椎棘突間(3-5:腰陽關-懸樞)髂嵴:平對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陽關,
胸椎棘突間(6-13: 脊中-陶道)肩胛骨下角:七:至陽;肩胛岡高點連線:三:身柱
頸椎棘突間(14-15:大椎、啞門)
頸后,風府(16) 枕外隆凸,腦戶(17)
前后發際線之間一尺二分(18-24:腦戶-神庭)
鼻尖:素髎(25) 人中溝:水溝(26) 上唇:(27-28:兌端、齦交)
1、長強
2、腰俞、
3、腰陽關、4、命門、5、懸樞、
6、脊中、7、中樞、8、筋縮、9、至陽、10、靈臺、11、神道、12、身柱、13、陶道
14、大椎15、啞門
16、風府17、腦戶
18、強間、19、后頂、20、百會21、前頂、22、囟會、23、上星、24、神庭
25、素髎、26、水溝27、兌端、28、齦交
2.經穴:起于胞宮,下出會陰,向后于尾骨端與腎、膀胱經脈氣會合,沿于脊柱上行,與任脈交于齦交。共二十八個穴道。
1、長強(督脈、足少陽、足太陰經交會穴,絡穴) 2、腰俞、3、腰陽關、4、命門、5、懸樞、6、脊中、7、中樞、8、筋縮、9、至陽、10、靈臺、11、神道、12、身柱、13、陶道(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14、大椎(督脈、手、足三陽脈交會穴)15、啞門(督脈與陽維交會穴)、16、風府(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17、腦戶(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18、強間、19、后頂、20、百會(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21、前頂、22、囟會、23、上星、24、神庭(督脈、足太陽、陽明經交會穴)25、素髎、26、水溝(督脈與手足陽明之會)、27、兌端、28、齦交
3俞穴主治:
本經俞穴治療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項,頭部病癥,及相應內臟病癥。
長強主治肛腸病,
腰穴:主治腰痛下肢麻痹,
背穴:至陽主治胸肋病,神道主治神志病,身柱主治脊背痛,
頸穴:大椎主治熱病瘧疾外感,啞門主治舌病中風,風府主治中風癲狂
頭穴:百會素髎水溝主治:醒腦開竅,百會主治神志病內臟脫垂,上星主治鼻病。
4刺灸注意
針刺腰背,避免傷及脊髓
長強,沿尾骨前緣向上45°斜刺,防止刺及直腸。
腰椎直刺,胸椎向上斜刺,頸椎直刺,0.5-1寸
風府啞門,向下頜慢刺。
七歌訣
GV督脈二九良,起長強止齦交上,
腦病為主次分段,急救熱病及肛腸
尾骨之端是長強,骶管裂孔取腰俞,
十六陽關平髖量,命門十四三懸樞
十一椎下脊中藏,十椎中樞九筋縮,
七椎之下乃至陽,六靈臺五神道穴
三椎之下身柱藏,陶道一椎之下取,
大椎就在一椎上,啞門入發五分處
風府枕下宛中當,粗隆上緣尋腦戶,
強間戶上寸半量,后頂再上一寸半
百會七寸宛中央,前頂囟門俱寸五,
上星入發一寸量,神庭五分入發際
素髎鼻尖準頭鄉,水溝人中溝取,
兌端唇上尖端取,齦交上唇系帶藏
眉頭之間印堂穴,督脈背頭正中行
1、長強
定位:肛門與尾骨端中間
適用:痔瘡
屬性:督絡,督腎膽會。
操作:向上與骶骨平行,斜刺0.5-1寸
2、腰俞
定位:骶管裂孔
適用:閉經
屬性:少用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3、腰陽關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十六椎下)
適用:腰痛
屬性:少用
操作:直刺0.5-1寸
4、命門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十四椎下,神闕對面)
適用:腰痛,頭痛,腦膜炎(角弓反張)
屬性:督帶之會
操作:直刺0.5-1寸
5、懸樞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十三椎下)
適用:腰痛
屬性:三焦經過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 奇穴:痞根
定位:十三椎外開三寸半
適用:腫瘤壓痛點。
6、脊中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脾后方)
適用:黃疸、便血
操作:斜刺0.5-1寸,禁灸。
7、中樞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
適用:胃病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8、筋縮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肝后方)
適用:抽筋,吐白沫,發狂奔走,癲癇狂。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奇穴:消渴穴
位置:第八胸椎棘突下
適用:糖尿病治療與診斷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9、至陽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適用:腰脊痛,助診
屬性:近取穴,
10、靈臺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
適用:白血病
屬性:血會,血癌助診,營養過剩的壓痛點。
操作:禁針,
11、神道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
適用: 心臟病
屬性:心臟病壓痛點,少針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2、身柱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適用:脊椎受傷,陰證(不喜見人,火)
屬性:保健穴,長灸不感冒,小孩可長高強壯。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3、陶道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頭椎和胸椎的區分點,頭椎會動,胸椎不動)
適用:類大椎
屬性:大椎輔助穴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4、大椎
定位:第七頸椎棘突下(頸椎會動)
適用:發燒感冒,門牙躁,項強,心下痞硬
屬性:督三焦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之會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點刺放血,
* 奇穴:定喘穴。
定位:大椎外五分。
操作:針灸皆可。氣喘適合直針
15、啞門
定位:第二頸椎棘突上際
適用:失聲,中風舌強。
屬性:督陽維之會
操作:向下頜方向慢刺0.5-1寸,防止刺入枕骨大孔傷及延髓。禁灸。舌強:啞門廉泉
16、風府
定位: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間
適用:頭項強痛,中風,
屬性:督陽維膀胱之會,風易入之處。
操作:向下頜方向慢刺0.5-1寸,防止刺入枕骨大孔傷及延髓。禁灸。
17、腦戶
定位:枕外隆凸上緣凹陷中
適用:失音,項強,頭痛
操作:平刺0.5-0.8寸,禁灸
18、強間
定位:后發際直上四寸
適用:項強,頭痛
操作:平刺0.5-0.8寸,禁灸
19、后頂
定位:后發際直上5.5寸
適用:頭痛
屬性:百會輔助穴
操作:平刺0.5-0.8寸
20、百會
定位:前發際直上5寸(耳尖上聯中心點后五分的凹洞)
適用:頭痛,中風,癲癇,臟腑下垂
屬性:督三焦大腸小腸胃膀胱膽肝之會,諸陽之會,百病皆治(扁鵲救虢太子)
操作:凹陷前五分進針,平刺0.5-0.8寸,前后左右各一寸半加強。點刺放血,艾灸升陽
21、前頂
定位:前發際直上3.5寸
適用:頭痛
屬性:百會輔助穴
操作:平刺0.5-0.8寸
22、顖會
定位:前發際直上2寸
適用:頭痛
操作:平刺0.5-0.8寸,小兒前囟未閉者禁針。
23、上星
定位:前發際直上1寸
適用:鼻竇炎
操作:平刺0.5-0.8寸,米粒灸:凹洞上涂凡士林,細小艾絨放上去,香點一下就燒完,做七壯,九壯,十一壯。灸的時候,會麻麻的一條直接到鼻子,
24、神庭
定位:額前部發際直上0.5寸(上星前五分,弧度轉上的第一個凹點)
適用:癲狂,頭痛,目赤
屬性:督膀胱胃之會。
操作:平刺0.5-0.8寸
25、素髎
定位:鼻尖正中
適用:酒糟鼻,鼻息肉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點刺放血
26、水溝
定位:人中溝上1/3
適用:晨起面腫,癲癇,胡言亂語
屬性:督大腸胃之會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27、兌端
定位:上唇結節中點
適用:消渴嗜飲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
28、齦交
定位:上唇系帶與上牙齦的交點
適用: 牙痛,牙周病,牙齦腫、腐爛。
屬性:任督胃之會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點刺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