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的常住人口中,有1400多萬人居住在農村。近日就發生的這件事,與這1400萬人密切相關。
全省首本經過確權登記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23日在全國試點單位——漳平市頒出。
經過五年的試點,福建的土地確權工作,進入全面推開階段。
為啥要土地確權?我們先看一場爭吵。
漳平市基泰村的葉慶明和葉桂如,最近鬧得不太愉快。這二位的耕地互相緊挨著,葉慶明正打算用耕地申請一筆抵押貸款,可是,葉桂如有意見。
原來,邊界處有那么一塊地,兩家都咬定是自己的。
明明都是土地承包戶,手上都有土地承包證,為什么還會在土地面積上產生爭議呢?
村干部說,以前在劃界的時候,沒有使用專業儀器,甚至就用一根竹竿量一量;還有些地,貧瘠的,就兩畝就當做一畝,肥沃的,就八分當做一畝……感覺各種不靠譜。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三十年來,我國農村經過了兩輪土地承包,絕大多數地方簽訂了承包合同,部分地方還發了權屬證書。但是不少地方仍存在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空間位置不明確等問題,伴隨而來的矛盾糾紛,給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帶來不利影響。
所以,土地確權要做的事,就是讓這些模糊地帶精確化,借助專業測繪手段,把土地以坐標的形式明確下來,寫進證書中。
過去用竹竿量,現在用衛星測,這其中的進步可不是一星半點。和舊版證書最大的不同是,新證對土地的位置、面積做了精確的定義,同時附帶這樣一張航拍圖,比例可以精確到1:2000,每個農戶的地在哪、有多大,全都一目了然。
確權清晰了,農民手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含金量就更足了。新政可以方便地進行貸款、流轉、轉租等,還可以通過土地入股、托管、信托等方式,將承包地的各項權利兌換成實實在在的收入。
不光是漳平、永安、福清這三個試點市,福建的土地確權工作已經在全省大范圍鋪開。
為保障工作順利進行,中央已下達補助資金7780萬元,省級財政已安排2億元專項經費用,各設區市按照耕地面積每畝不低于1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
到7月31日為止,全省采集的耕地影像圖面積近158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8.8%;已完成權屬調查和審核公示的村為2331個和1573個,分別占總數的15.8%和10.7%。
'頒鐵證、確實權' ,土地承包關系穩定的保證
'頒鐵證、確實權',實現土地承包關系穩定的保證,這是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男)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的'命根子',一經確權,農民就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權利人。
土地既是資源,又是資產,農民等于握住了自己的土地使用權,從而使農業農村的資源能夠逐步轉化為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也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社會發展、農業創新增效和農民增收。
點擊視頻,觀看新聞報道——《福建首本確權登記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