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法律知識的缺乏,再加上當事人的一時疏忽,因借條書寫不夠嚴謹而引發糾紛的時有發生,甚至有的因一字而成訴,下面筆者簡要辨析一下借條中容易出錯幾個的細節。
一、借條≠欠條
借條與欠條雖然看上去意思差不多,但在法律上卻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一)二者性質不一樣。
簡而言之,借款主要是因借貸關系而產生,而欠條中的欠款則可能是因為買賣、租賃、勞務報酬等原因產生,其債權債務關系是基于其他法律關系而產生的。
(二)承擔的舉證責任不一樣。
在實現債權的時候,一張合格的借條基本可以證明借貸關系成立,借條持有人一般只需向法官簡單地陳述借款的事實經過即可,對方要抗辯或抵賴一般都很困難。
但是,當欠條持有人憑欠條向法院起訴后,欠條持有人必須向法官陳述欠條形成的事實,如果對方對此事實進行否認、抗辯的,欠條持有人必須進一步舉證證明存在欠條形成事實。顯然,欠條債權人的舉證責任要重一些。
(三)借條的最長訴訟時效20年,而欠條只有2年!
對于約定了還款期的借條和欠條,時效是一樣的,從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2年的訴訟時效。
對于沒有約定還款期的借條和欠條,則是有區別的。
借款如果沒有約定還款日期,那么債權人可以在任何時間索要,時效從債務人拒絕還款時起算,最長時效不得超過20年。
而沒有履行期限的欠條是對雙方以往經濟往來的一種結算,權利人應當在欠條出具之日起2年內向人民法院主張權利。
一字之差,法律要少保護你18年!
二、“借”與“借到”
民間借貸合同為實踐性合同,也就是說,只有實際交付了借款,借貸合同才成立。
從字面上大家就能看出“借”與“借到”的差別,“借到”一詞的作用在于對出借人已完成交付借款這一事實的說明,而 “借”并無此功能,可能借款人只是有借的意思,還沒實際拿到錢。
尤其是對于通過現金來交付借款的,在訴訟過程中,如果借款人打死不承認自己收到了錢,而出借人又沒有證據證明交款的事實,出借人很有可能因此而敗訴。
所以說,你可能會因為多寫一個“到”字而贏得一場官司,避免了自己的損失。
三、“還(hai)”與“還(huan)”
就以“今還欠款2萬元”為例。如果是“還(huan)”說明還款2萬元。如果是還(hai),說明尚欠借款人2萬元。如果沒有轉賬記錄等其他證據佐證,法官也很難判斷到底是什么意思,出借人很可能因此而輸掉官司。
因此,我們在書寫借條的過程中,看到“還”字一定要擦亮眼睛,為了不引起歧義,可以寫成“今歸還欠款2萬元”;反之可寫成“今尚欠款2萬元”。
看完此文,相信朋友們在以后書寫借條時會多加留心注意,有時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別,但其所表達的意思卻是大不相同的,產生的法律后果也就不一樣了,千萬不要因“一字”而失“千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