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產婦剖腹產后,不幸大出血離世,這個新聞最近一直牽動著大家的心,緣由為一名產婦在剖腹產下一名嬰兒后,出現產后大出血,被診斷為羊水栓塞。醫生建議切除子宮,在與患方家屬溝通后,切下子宮,但未能搶救成功,產婦不幸離世。
之后,家屬的作為、院方的反應和媒體的無良,我們都不在這累述了。說到產婦死亡的原因為羊水栓塞,我們來講講這個元兇有多可怕,它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的過程中,羊水突然進入母體血液循環。由于羊水中含有各種各樣的污染物質(胎兒胎脂、胎糞、毛皮)和促凝成分,既可以直接阻塞血管,又可以作為強凝物質,引起急性肺栓塞及嚴重的休克情況。
尤其是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將使產婦發生不可控制的全身大出血;而其他污染物質進入血液,則會引發全身大面積急性感染、導致腎衰竭;這兩者都有極大的可能導向死亡。
引發這個急癥的原因一般是子宮收縮過強,導致胎膜破裂,羊水從子宮創口進入血液循環。從目前報道中描述的分娩及搶救過程來看,因為胎兒個頭過大,醫生一開始建議剖腹產,家屬堅持順產;后來因為產婦太痛(子宮收縮過強),被迫轉為剖腹產,嬰兒生下后,發現羊水已經進入血液循環,產婦陷入危險。
至今人類醫學的產前檢查對此仍沒有找到查出先兆的辦法,也就沒能研究出足夠的措施來預防。胎膜破裂后病人發作很迅速急迫,搶救往往來不及。羊水栓塞的發作率雖然只有大約兩萬分之一,但孕婦和胎兒的死亡率高達80%,是產科最兇險的并發癥,也是至今殘存的孕產婦死亡的主因。
它的特征是什么?
羊水栓塞的第一個特點是具有不可預測性。所有患者在產前檢查的過程中都是正常的,這也是所有家屬在發生這類不幸事件后,與醫療單位發生糾紛的主要原因,也是媒體記者吸引眼球的不二法寶。
羊水栓塞的第二個特點是病情非常兇險。近1/3患者從發病到死亡僅僅只有30分鐘。如此快捷的死亡經過,令好多人失去了被搶救的機會,也令所有的家屬無法理解,當然包括我們醫生。所以要老百姓對所有疾病都有所謂的知情選擇權,實際上是置患者于死地。因為這個疾病的早期診斷是那么的不確定,病情又是那么的兇險而快捷,醫務人員在搶救過程中哪里有那么多時間跟你廢話?
羊水栓塞的第三個特點是高死亡率。多數報道是60%,但最高的報道是90%。很多人都不太能接受,在醫學昌盛的今天有孕婦死亡的現實。但其實孕婦分娩的風險,雖然在當代醫學的幫助下大大降低,即使在發達國家,孕產婦的死亡率也有約十萬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萬分之一。其中在發達國家,孕婦死亡原因近一半是羊水栓塞引發的大出血和急性感染。而在非洲,那些孕產婦死亡率高達10萬分之1000也就是百分之一的地方,則主要是難產和不安全墮胎。
羊水栓塞患者有哪些典型征候或癥狀?
羊水栓塞患者一般有三大類癥狀群:
第一類是呼吸困難癥候群:患者表現為大呼(或者大叫)一聲后氣急、心慌、胸悶、面色青紫發紺、呼吸困難等特征,多數發生在產前或臨產前;
第二類是以血壓下降為特征的癥候群: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無法解釋的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全身發冷、四肢抽搐等癥狀;
第三類多數發生在產后,表現為持續不斷的陰道出血,而且血液不凝;簡言之,就是出現不明原因的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表現。這類患者的休克癥狀與患者的出血量往往不符。由于產后出血有四大原因,如產后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損傷、胎盤殘留以及全身血液系統疾病等,所以一定要排除這些因素后才能臨床診斷。所以這類患者最容易被忽略和延誤診斷。
這些癥狀交叉出現,最后都要經過一個階段:產后大出血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所謂產后出血,指陰道產產婦產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而剖宮產患者,則需要超過1000mL才可以診斷為產后出血。
如何預防及避免羊水栓塞?
有準備的剖腹產恰恰是減少和避免羊水栓塞的最有效方法。切開子宮瞬間吸引器首先是吸羊水,刀口是安全可控的,因為有止血鉗鉗夾,可以防止羊水進入靜脈血管。
新聞中的家屬對醫學不了解,沒有及時同意轉為剖腹產,這是導致羊水栓塞未能避免的主要原因。至于后來,醫生建議切除子宮保大人——這是應對嚴重羊水栓塞,不得已搶救的關鍵之一,主要是為了能減少羊水、胎膜與主創口的接觸面,并迅速止血,簡而言之,要保命必須摘子宮止血(而不是媒體報道的切子宮引發大出血)。
了解什么是羊水栓塞后,女性們一定要注意,生孩子是件大事,在孕產前,和親人家屬熟知一些醫學常識,重要時刻做出反應,可以減免悲劇的發生。
(本文由大姨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