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多,認識有偏
吳瑭:醫醫病書曰,醫之病,法少也。法少一是讀書少,讀仲景不及內經,看溫病不知東垣……知識面窄狹,窄狹必誤。二是認識偏,太自意為是,只認某派對其他皆錯,嗜寒涼,愛溫補,偏火神……偏頗多錯
師古泥古,墨守成規
疾病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只有審機察變,辨證施治,方能無誤,若執一定之方,以應無窮之證,未免虛虛實實,損不足而益有余。徐靈胎說:“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所患之證,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病相合,更審方中所用之藥,無一不與所觀之癥相合,然后施用,否則必須加減,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斷不可道聽途說,聞某方可治某病,不論其因之異同,癥之出入,而冒然施治。雖所用悉本于古方,而害益大矣。”不隨著癥情變化的實際情況出發的思維方法也是造成誤診誤治的原因之一。
四診不備,主觀臆測
正確的診斷來自對疾病全面的了解,王學權《重慶堂隨筆》說:“望、聞、問、切,名曰四診,人皆知之。夫診者,審也。審察病情,必四者相合,而可斷其虛實寒熱之何因也。”不作詳細的調查,掌握完整的材料,只憑自己的主觀印象,妄下結論,因而造成了誤診誤治。
輕視辨證,盲目崇西
有些醫生,單純用西醫的觀點和思維方法去研究中醫,把西醫的“病”與中醫的“證”混為一潭,而以西醫的“病”中醫的“證”而立法選方,如高血壓--肝陽上亢--平肝潛陽,炎癥--火毒--清熱解毒……,臨床思維狹窄僵化,全忘了中醫是辨證論治的,必然造成誤診誤治。
馮門中醫工作室師訓:慧心治病,良心做人,療效至上,醫德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