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廣東建設報》家園周刊刊登了一封讀者來信,讀者孫女士在信中訴說了自己的困惑:到底應不應該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寫作業呢?
孫女士在信中說,自己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自覺性較差,每次放學回家總是邊玩邊寫作業,自己必須在一旁盯著,督促他早點完成作業,并幫他檢查。但最近她又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里說,不陪孩子寫作業才能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家長陪孩子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越不利于孩子學習。孫女士為此感到很矛盾。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低年級學生都留有家庭作業,許多家長都有類似苦惱。對于“陪不陪”,學生、家長、教師和專家都有不同看法。
陪同者說
陪著更能專心更有樂趣
家住廣州珠江新城的雷女士說出了不少家長們的心聲:“我不陪,萬一孩子落后了誰負責?”雷女士的丈夫也表示:“要是不陪,作業做錯了,老師就會批評孩子,孩子就怪家長。雖然我也不是很認同,但別的家長都陪,我們家總不能不陪吧。”
家住廣州白云區的蔡女士說:“女兒剛上二年級,由于作業枯燥,很多時候她對寫作業提不起興趣,經常東玩西玩,磨蹭到很晚。現今的作業,孩子們不得不通過諸如抄寫生字一類的枯燥訓練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時間長了,天性好動的他們自然受不了。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尋找到童年的快樂,也能學習到知識,陪她寫作業確實是一個目前看來還算行之有效的辦法。”
在廣州朝天路小學三年級任教的陳老師感觸尤深:“我們當然希望家長能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多用點功,所以給家長布置‘功課’,強制性地讓家長把時間多一點投入到孩子身上,也是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完善孩子人格發育,培養自制意識、親情意識。”
有著20年教育經驗的兒童教育學家肖湖老師認為:“對于剛入學的孩子,家長‘陪’是很有必要的。這個‘陪’不僅僅是陪著寫作業,還包括陪著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寫字,一起感受因學習帶來的喜悅,例如隨時指導孩子的寫字姿勢,教孩子如何削鉛筆,如何收拾書包,如何準備學習用品等。”
肖湖認為,家長應該享受和孩子一起學習、交流的過程,這樣不但能激發孩子自覺學習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孩子動手、動腦的能力,還感受到了親子之情,這是非常有益的。做父母的一定要有心理準備———起碼將有兩年的業余時間不屬于你,也正是這兩年,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廣州綠翠小學的琪琪今年剛上二年級。對于是否想讓父母陪寫作業,琪琪語氣略帶成熟地說:“媽媽在不容易錯,我放心。她在身邊我做作業比較認真,寫得也快。”
陳子林剛上一年級,現在每天都有人陪著他寫作業。他說:“一個人寫作業有點孤單,老想著玩。爸爸媽媽在的話還陪我說話,不懂的他們都教我。”
PK
不陪者說
自主學習不宜過多干涉
楊女士的女兒在廣州市東風東路小學念二年級,她說:“我們家從來不贊成陪著孩子寫作業,不是我們做家長的不負責,而是我們希望孩子從小養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及早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楊女士認為,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如果家長在耳邊嘮嘮叨叨、指指點點,反而會打亂孩子的思路。
“我們每天下班的時候已經是一身疲累,就算想陪也是力不從心;再者,長期陪孩子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我們希望培養孩子從小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王先生對記者說,在讀小學階段的孩子確實需要指導,但指導不一定要通過陪寫作業這種既累人又不利孩子獨立的方式,只要平時多用心與孩子交流,就算不陪也是可以的。
廣州桂花崗小學黃副校長認為:“對于孩子,家長不要助長其依賴性,我們不贊成陪寫作業。至于檢查作業,只要看孩子是否完成就夠了,驗算、更正答案應該交給學校來完成。學校給家長發短信提醒,其實只是想密切同家長的互動,使得信息對稱,方便家長更好地配合學校,并非是想增加家長負擔。”
資深兒童心理學家王昊老師認為:“孩子做作業的過程,是自主檢驗學習狀況、鞏固學習成果、發展心智技能、尋找新的‘學習生長點’的過程。父母陪同孩子做作業的直接后果,是作業過程的質量低下,久而久之,孩子在學習上的自主性差、依賴性強、自卑感重、成就感低。家長陪寫作業,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認為父母在一旁‘盯著’自己,‘監視’自己,是對自己的不信任,還會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我們經常聽家長說,孩子在家都會,到了學校就不會,這就明明白白地告訴家長一個事實:‘都會’是假的,‘模糊’和‘夾生’才是真的。陪同做作業并沒有幫助孩子真正學懂、學通知識,反而掩蓋了真實的學習狀況,與做作業的目標相悖了,弊大于利。”
讀小學三年級的王涵對記者說:“媽媽有點煩,總是要指指點點,像看守犯人一樣,讓家長陪寫作業是低年級小朋友才做的事,我已經沒那么幼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