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床開發總利潤估算
探礦者
一、計算公式
(一)靜態總利潤(P)
靜態總利潤是指礦床可采儲量經工業開發后,可能獲利總水平的一項靜態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P=(D1γ-C)Qε0-I (1)
式中:
P-礦床(礦山)開發總利潤,元;
D1-每噸精礦銷售價格,元;
γ-精礦產率,%;
C-每噸原礦采選成本(不含選礦折舊費),元;
Q-礦床可采礦石儲量,t;
ε0-采礦回采率,%。
I-礦山建設總投資,元。
或
式中:
n-礦山生產服務年限,年;
α-礦石平均品位,%;
ρ-采礦貧化率,%;
ε1-選礦回收率,%;
β-精礦品位,%;
Qt-礦石年產量(即年生產規模),t;
其余符號同1式。
上述1和2式僅能反應礦床開發能否收回全部投資。即當P≤I時,不具經濟價值;當P>I時,說明具有經濟價值。
(二)動態總利潤(NPV)
凈現值是按設定的貼現(折現)率或其基準收益率,將礦床開采期間的凈現金流量貼現到基準年的現值之和。如各年的凈現金流量(凈盈利)不等,或用現金流量表計算時,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
NPV-礦床開發凈現值,元或萬元;
CI-第t年現金流入量,元或萬元;
CO-第t年現金流出量,元或萬元;
αt-與基準收益率(或期望的收益率i)對應的第t年貼現系數,%;
n-礦山生產服務年限,年。
如每年的[CI-CO]為定值Rt時,則不必用現金流量表,以下式直接計算
NPV=nRtαt (4)
當NPV≥0時,項目可以接受。
(三)凈現值比(NPVR)
由于NPV與基建總投資未發生聯系,因此,在進行方案選擇時,還需要進一步運用凈現值比率(NPVR)的大小來衡量方案的優劣。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I)-總投資現值,萬元。
二、算例
(一)靜態總利潤
某大型銅礦適用于露天開采,可采礦量2550萬t。假設其礦石品位Cu為0.91%、每噸原礦生產成本為16.25元、采礦回收率91%、貧化率5%、選礦回收率88.23%、精礦品位14%、每噸精礦售價4160元、可能的礦山年生產規模99萬t。試計算其開采總利潤。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參數確定
據已知條件
α-0.91%;
β-14%;
C-16.25元;
D1-按精礦品位14%的每噸銅精礦售價4160元,折合為每噸度5.824元;
ρ-5%;
Q-2550萬t;
Qt-99萬t/a;
ε0-91%;
ε1-88.23%;
按式
按式I=xQty≈61.80×996·94≈4640萬元;
流動資金按年經營費50%計W=800萬元;
I=I1+W=5440萬元。
2、公式選擇及運算
據已知條件,將各參數代入2式,得:
3、結論
從上述計算結果可見,該礦床按年產99萬t原礦規模生產27年,按假設條件所得收入償還基建貸款之后,還可獲得30642.5萬元盈余,故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二)動態總利潤
1、參數確定
n=27年;
i設為12%。
2、公式選擇及運算
據已知條件,將上述參數代入3式,得:
3、結論
因為NPV=1777.68>0,故具較好的經濟效益。
(三)凈現值比
假如上述銅礦床的年生產規模加大到120萬t,生產服務年限減為20年,基建投資增加到5564萬元,流動資金1000萬元,相應的每噸原礦生產成本降為16萬元。以上兩方案(即120萬t/a與99萬t/a)基建時間均為三年,其它參數不變,試進行兩方案的凈現值比計算。
(一)參數確定
NPV1=1777.68萬元
NPV2=20×(30.4-16.0)×120×1/(1+12%)20
=34560×0.1037
=3583.87(萬元)
P(I)1=5440×1/(1+12%)3
=3862.4(萬元)
P(I)2=(5564+1000)×1/(1+12%)3
=4646.24(萬元)
(二)公式選擇及運算
據上述條件,將各方案參數代入5式,分別得:
NPVR1=NPV1/P(I)1=1777.68/3862.4=0.46
NPVR2=NPV2/P(I)2=3583.87/4646.24=0.77
(三)結論
因為NPVR2>NPVR1,說明如果該礦床年開采規模加大到120萬t,生產服務年限減少到20年,則較年產99萬t原礦、生產服務年限27年的方案,能獲得更加顯著的經濟效益。
本網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