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陜西電視臺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大秦嶺》以《宏基偉業》、《山佑漢脈》開篇,隨后分為《盛世佛音》《高山仰止》《感恩秦嶺》《萬類霜天》《生息與共》《秦風雅頌》等8大篇章,為觀眾重新、全面解讀真正的秦嶺。《大秦嶺》從歷史、自然、文化等幾個方面入手,主題歌曲調借鑒了秦腔曲牌,歌詞更是從數千首唐代著名詩人詠頌秦嶺的詩句中摘選編輯而成,全片音樂蕩氣回腸,制作總導演由曾經導演過系列片《大國崛起》《復興之路》的著名導演康建寧執導,陜西電視臺組成的專業精英團隊用了短短一年時間攝制完成。用這么短的時間攝制完成一部關于名山的系列片,這在中國電視界堪稱奇跡。
這部系列片不僅是一部反映秦嶺獨特的自然風光的紀錄片,而且是站在中國歷史及中華文明的制高點審視秦嶺,著力探討一座山脈與中國歷史、與中華文明進程淵源關系的一部人文片。《大秦嶺》以人文的精神俯瞰秦嶺,用文化的積淀解讀秦嶺,并以歷史發展的脈絡,以科學的態度,展示今天秦嶺所具備的現實意義及對當今社會的價值,突出秦嶺水系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反映人類對秦嶺的態度,提醒人們該如何呵護秦嶺、保護秦嶺。
秦人愛秦嶺 鑄造民族情
莽莽秦嶺,橫亙于中國腹地,將華夏大地分為南北兩半,歷來被視為中國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線和物種變遷的天然過渡帶。古時,秦嶺一直被稱為“南山”。司馬遷說出“秦嶺,天下之大阻”。博大精深的儒家重要經典《周易》,更把秦嶺稱作“中國的龍脈”。因此,從地域上說,秦嶺是中國南北分水嶺,同時,也是南北方文化、東西部多種文化的屏障、聚合點和交匯點。
從文化上來看,半坡人、藍田猿人、仰韶人在這里生活;伏羲、女媧、后羿射日、軒轅黃帝、神農炎帝等的故事發生在這里。中國很多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發生在這里,如果沒有秦嶺,就很難詮釋華夏文明和傳統文化發生、聚合、成長、衍變的軌跡。于是有人說,“如果把黃河比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秦嶺就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因此,我們作為秦人,則更應重視大秦嶺,我去過很多風景區,但是唯獨走入秦嶺使我感到驕傲,但是很多外地人并不了解秦嶺,因此,關注秦嶺、關注秦嶺文化,進而有效的宣傳秦嶺,使之成為中國自然融合的代表,也成為中國文化融合的一個標志,打造一種民族情結。
主持人論壇
發現大秦嶺魅力
八集紀錄片《大秦嶺》,歷經了一年艱苦、緊張的拍攝,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用一年的時間攝制完成一部關于名山的系列片,在中國電視界堪稱奇跡。
在中國版圖正中央,秦嶺是自西向東最高的一座山脈,也是唯一呈東西走向的山脈。在地理學家眼里,秦嶺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在動物學家眼里,秦嶺將動物區系劃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兩類截然不同的動物在這里融合;在氣候學家眼里,秦嶺是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在文學家眼里,秦嶺和黃河并稱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母親河,秦嶺還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但是這些遠遠不夠,一部以人文的精神俯瞰秦嶺,用文化的積淀解讀秦嶺,氣勢磅礴、恢弘大氣、角度新穎的紀錄片《大秦嶺》,以大量的事實佐證:秦嶺不僅是一座自然之山,而且是一座文化之山,秦嶺不僅有自然美的魅力,而且有文化美的魅力,而文化美的魅力更吸引我們的魂魄:秦王朝在秦嶺庇蔭下完成了中華一統的春秋霸業,更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以農為本”的基礎,開創了中華農業文明首個高峰。在巍峨的秦嶺之中,漢王朝奠定了中國遼闊的版圖,造紙術等中華文明的文化遺存更是穿越千年時空留傳后世。在莽莽秦嶺之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老子的《道德經》從這里流傳。從秦嶺流淌而出的河流澆灌了中國十三個封建王朝,在當代承載著今天“南水北調”的使命,牽系著中國的未來。從《蜀道難》《長恨歌》到《輞川圖》到山水田園詩派,面對秦嶺歷代才子紛紛書寫著秦嶺的雄渾與奔放、淡雅與內斂,揮灑自己對秦嶺山水的感悟……
身為陜西人,為《大秦嶺》驕傲,這更是中華兒女的驕傲,因為這座山所蘊涵的文化太深,耐人尋味,蕩氣回腸。巍峨秦嶺,樸實悠長,亙古綿延。
本期主持人 趙爭耀
嘉賓觀點
自然美與人文美的熒屏史詩
和谷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供職于陜西省文聯。
在忙碌的現代都市生活中,我們也許無暇抬頭望一眼身邊的秦嶺,八集紀錄片《大秦嶺》便把我們的視線引向了這座雄奇的山脈,并走入了它博大精深的物質與精神的世界。這部紀錄片,運用現代最強勢的傳播手段,調動多元藝術表現形式,向人們敘述了這座位于中國版圖中央的龍脈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展示了自然、地理、生態、歷史、哲學、政治、宗教、經濟、軍事、文化、民俗諸多方面的壯闊背景,并通過現代人類文明的語境,站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立場,從社會科學發展的角度,打造了一幅自然美與人文美的壯麗畫卷。
紀錄片《大秦嶺》的片頭別出心裁,創意獨特,在推出陽光、森林、山脈、流泉和秦、漢、唐俑的同時,讓唐朝的幾位大詩人同臺唱和,高古而鮮活,從而引人入勝。在結構上,巧妙地采用解構的方式,打破時空秩序,分別以秦嶺溯源與秦帝國、漢江與漢朝、盛唐詩歌與佛教、道家情懷、水利與環境、朱鹮的故事、動植物的多樣性、地質與人文價值八個主要方面,概括地反映了秦嶺的山水氣象和人與自然生息與共的精神風貌。在敘述方式上,采用畫面展示與解說、專家訪談的手法,從視角、詮釋、理性引伸到音樂的烘托,讓觀眾得到了審美通感的享受。知識性與詩意并重,史實與現實對接,宏觀與微觀兼之,具象與抽象交錯,構成了一部既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又有傳統而時尚的娛樂精神,既有俯瞰天地、回望歷程、又有面對現實、昭示未來的啟迪價值,既高雅又通俗的一部熒屏史詩。
紀錄片《大秦嶺》從自然地位和人文價值上重新認知秦嶺,給予了科學的大膽地評價。陜西境內所擁有的秦嶺,是中華民族的龍脈,是與母親河黃河并行的父親之山,是處于中國版圖中心的神秘美麗的國家中央公園,是古都西安的后花園,是地球上少有的人間天堂。它的歷史遺存所蘊涵的哲學理念與人文理想,將是現代城市化進程的綠色屏障,是現代人類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資源所在。這恐怕是紀錄片《大秦嶺》在給予我們欣賞美麗風景的同時,告訴我們精神消費和生命寄托的一個重要的指向。
嘉賓觀點
大秦嶺是一張亮麗名片
商子雍 資深報人,著名作家,西安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秦嶺是一本厚重的大書,要全面、準確、透徹地了解秦嶺,談何容易!當然,這是指專家層面的了解。事實上,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許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里,立足于前人成果的基礎之上,數不勝數的專家,分別在自然和人文的多個學科領域里,對秦嶺進行著孜孜不倦的探究。秦嶺的博大精深,秦嶺的氣象萬千,秦嶺的風情無限,怕是會使得這樣的探究一代、一代永無止境地傳承下去、延續下去。
和秦嶺咫尺相望、甚或肌膚相親的陜西人和西安人,即使并非自然科學領域的專家,也應該知道,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不但造就了八百里秦川的風調雨順和五谷豐登,而且還呵護著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漢中、安康、商洛等地的蕓蕓眾生;哪怕不是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者,也應該明白,周、秦、漢、唐的絕代風華,是憑借著秦嶺山脈樸實無華卻堅硬剛強的巨大軀體的支撐,才輝煌于世,光照至今,還應該了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三個重要思想源頭的儒、釋、道,曾經在秦嶺的山里山外互補、發展、繁衍。古往今來,歷代的文人墨客,為秦嶺寫下了許多動人詩篇,除過《大秦嶺》主題曲歌詞中所輯錄的那些以外,還有諸如白居易的“月宜秦嶺宿,春好蜀江行”、張繼的“朝天閣峻臨秦嶺,羯鼓樓高俯渭河”、岑參的“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對這些膾炙人口的佳句,陜西人還有西安人,即使做不到耳熟能詳,也應該略知一二吧!
這部《大秦嶺》,當之無愧地可以用“大氣磅礴,風情萬種”這8個字來評價。站在中華文明的制高點上,把秦嶺放到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去審視,在展示秦嶺奇崛奇麗自然景色的同時,更著力于對秦嶺人文價值的發掘,隨著片子一集、一集地播出,秦嶺將會愈來愈清晰地展現在陜西人和西安人眼前、銘刻進陜西人和西安人心中。我相信,當陜西人和西安人對有恩于我們的先祖、有恩于華夏文明、有恩于中華民族的秦嶺,有了清晰而深刻的了解以后,一定有能力使得秦嶺成為陜西的一張亮麗名片,進而成為中國大地上可以比肩黃河、長江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