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和白術臨床常用藥對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干燥全草。藥性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能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臨床應用常見藥對如下:
細辛——麻黃
細辛辛溫發散,芳香透達,長于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麻黃能發汗、平喘,歸肺、膀胱經,為發汗解表第一要藥,平喘利水作用強。二藥伍用,加強了解表散寒之力,肺中痰飲、喘咳可平。《內經》曰:“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細辛潤之。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細辛、附子之辛,以溫少陰之經。” 細辛配麻黃,最早見于《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細辛——川芎
川芎辛溫,氣香升散,有較強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作用。《本經》謂其“主中風入腦頭痛。”川芎祛風止痛,為治諸經頭痛之要藥,尤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細辛外可解表散寒,內可溫肺化飲,上疏頭風,下通腎氣,善于通利耳鼻諸竅、散寒止痛,為治少陰頭痛之要藥。兩藥配伍使用,能上行頭目,增強其祛風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風邪所致之頭痛。
細辛——白芷
白芷辛、溫,歸肺、胃經,能祛風,燥濕,消腫,止痛。二藥均善解表祛風、通竅止痛,辛香善走竄,通經力強。細辛偏于入腎經驅逐風寒,入肺溫化痰飲,擅治少陰頭痛,白芷偏于入胃經發散風寒,擅治陽明頭痛。二藥相須為用,解表通竅、止痛效力增強,為祛風、止痛、通鼻竅常用對藥。
細辛——辛夷
辛夷辛、溫,歸肺、胃經,善宣通鼻竅。細辛散寒化飲,善行能通九竅,長于通鼻竅,止痛力強。辛夷解表力弱,能輔佐細辛發散表邪,二藥配伍,解表力加強,通鼻竅效力大增。細辛配辛夷,見于《證治準繩》川芎散。
細辛——獨活
獨活辛、苦、溫,散寒燥濕,溫經通痹,入腎經,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明顯。細辛發散風寒,善治頭面部諸風之疾,可引少陰之寒達于肌表。二藥配伍,相須為用,一上一下,獨活得細辛之升,能祛頭面風寒,細辛可助獨活引腎經風寒而使之外散。共奏散寒除濕、通痹止痛之功。細辛配獨活,見于《癥因脈治》獨活細辛湯。
細辛——附子
附子辛、甘、熱,有毒,歸心、脾、胃經,長于溫散里寒,細辛長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藥配伍,表里兼顧,陽復表解,在內之寒附子溫之,細辛助之;在外之寒細辛疏之,附子輔之,共同加強溫陽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匯言》記載:“細辛,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細辛配附子,見于《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細辛——干姜
干姜辛、熱,歸脾、胃、肺經。二藥均有溫肺化飲、止痛作用。干姜長于溫肺散寒,守而不走。細辛長于化飲、止痛、走竄解表。二藥配伍相須為用,溫肺散寒,化飲止痛效力增強。《本草匯言》記載:“細辛,佐姜、桂能祛臟腑之寒。”細辛配干姜,見于《傷寒論》小青龍湯。
細辛——熟地黃
細辛溫通辛散,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為少陰經藥。熟地黃甘溫,補血生津,滋養肝腎。細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黃之呆膩,使之補而不滯;熟地黃之滋膩可制細辛之燥散,使之散而無過。二藥伍用,一守一走,潤燥并用,補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長,具有補腎強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細辛、熟地黃伍用,臨床主要用于陰虛痛證。
細辛——石膏
石膏氣味寒涼,有清泄陽明胃火之功。細辛氣味香竄,氣清而不濁,辛散利竅,有較好的通絡止痛之功。二藥伍用,細辛雖性溫,但被石膏之寒涼所抑制,細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頭面之熱。二藥寒熱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熱瀉火,又能祛風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義而無遏邪之弊。石膏、細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瘍醫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陽明胃火、牙齦口舌腫痛等癥。
細辛——黃連
黃連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細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藥合用,辛苦共施,寒熱井進,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細辛引黃連達少陰腎經,黃連引細辛達少陰心經,合用清宣心腎郁火。
細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澀收斂,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細辛辛散溫通,溫肺化飲,發散風寒,祛風止癢。細辛辛散開肺,五味子酸收斂肺,二者一開一合,開無耗散肺氣之弊,合無斂遏邪氣之虞,為開合理肺之妙劑,止咳定喘之效尤為顯著。臨證具體應用時,用量應靈活掌握,咳嗽初起,以開宣為主,多用細辛;久咳之后,以斂肺氣為要,多用五味子。細辛配五味子,見于《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
細辛——皂莢
皂莢辛散走竄,善化膠黏之痰,開風痰之閉塞。細辛辛香宣散,善開結氣、宣郁滯、利氣開竅。二藥相伍,相輔相成,共奏宣肺氣、化痰涎、開清竅之功。皂莢、細辛合用,名曰通關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惡客忤、中風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氣塞、人事不省、牙關緊閉、口流痰誕等癥。用時將皂莢、細辛等分極細末,吹少許入鼻,旋即得嚏而閉開神清。現在也有用此二藥合蜂蜜制成通便條,塞入肛門,通過刺激腸壁而促進排便,用治便秘或動力性腸梗阻。
細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紺珠經》),《藥性論》謂之“國老”。《本草正》曰“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甘草為眾藥之主,經方少不用者,甘草是臨床最常用的調和藥性和解毒藥物。細辛為小毒之品,每與甘草配伍,相制為用,可以減低或消除細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白術臨床常見藥對
白術為菊科多年生植物白術的干燥根莖。藥性苦、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等功效,臨床應用常見藥對較多。
白術配白芍
白術甘苦溫燥,入脾經,功能健脾燥濕以助運化,兼能補氣安胎;白芍酸寒柔潤,入肝經,長于柔肝養陰以藏血,并能緩急止痛。《本草綱目》曰:“白芍同白術補脾。”二藥配伍,相使為用,可于土中瀉木,共奏調肝和脾、補氣養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虛肝旺之腹痛腹瀉、脘悶脅脹、食欲不振;肝郁脾虛之胸脅郁悶不舒、經行乳房脹痛、月經不調以及氣血不足之面色萎黃、胎動不安等癥。方如痛瀉要方(《丹溪心法》)。
白術配蒼術
白術甘溫,益氣健脾、燥濕和中,功擅健脾,補多于散;蒼術苦溫,燥濕化濁、升陽散郁,長于燥濕,散多于補。《本草通玄》曰:“蒼術,寬中發汗,其功勝于白術;補中除濕,其力不及白術。”二者伍用,其燥濕健脾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療寒濕內停之帶下清稀,色白量多;脾胃不健,濕邪中阻之食欲不振,納差嘔吐,胸脘滿悶;濕邪下注,水走腸間之腹脹,腸鳴,泄瀉等癥。方如蒼術丸(《景岳全書》)。
白術配陳皮
白術健脾燥濕、益氣固表,被前人譽為“補氣健脾第一要藥”;陳皮理氣調中、燥濕化痰,為理氣健脾的良藥。《本草經解》曰:“陳皮辛能散,苦能泄……同術補脾。”二者伍用,共奏健脾燥濕、理氣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虛、濕阻、氣滯之脘腹脹滿、惡心嘔吐以及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癥。如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
白術配大腹皮
白術甘苦性溫,補中益氣、燥濕健脾,功擅補中而利水;大腹皮辛,微溫,行氣消脹、利水消腫。二者伍用,有健脾燥濕、行氣開壅、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虛失運、濕阻氣滯之胃脘脹滿、食少倦怠、腹滿水腫等癥。方如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術配防風
白術健脾燥濕和中,固表止汗;防風祛風散邪,疏肝散郁理脾。二者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和中,益衛固表御風之功效,用于治療肝郁侮脾之腹痛、腹瀉以及衛氣虛弱易于外感之自汗、惡風等。方如痛瀉要方(《丹溪心法》)。
白術配茯苓
白術苦甘性溫,補脾益氣,燥濕和中,功擅健脾燥濕;茯苓甘平,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長于利水滲濕。二者伍用,其健脾燥濕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療脾虛濕困之頭暈目眩,胸滿腹脹,四肢倦怠,口淡不渴,便溏泄瀉以及水腫,小便不利,或婦女帶下清稀。方如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術配麻黃
《神農本草經》言白術“主風寒濕痹”。本品能治風寒濕邪留阻肌肉、筋骨、經絡而致肢節身體痹痛。因其性溫,用治寒濕痹痛更為適宜。麻黃輕揚,升發上達,善于散風寒,開腠理,通毛竅,有較強的散寒解表作用。二者配伍,共治外感寒濕,一身煩痛者。如麻黃加術湯(《金匱要略》)。
白術配黃芪
白術有補脾益氣而固表止汗之功。黃芪甘溫,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兩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外泄,邪亦不易內侵,主治表虛自汗癥。方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白術配枳實
白術能和中益氣,健運脾胃,為治脾虛諸證要藥。枳實辛溫,善破氣除痞,消積導滯。二藥合用,共奏消補兼施,健脾消痞之功,用治脾虛食積,食后脘腹痞滿作脹。方如枳術丸(《脾胃論》)。
白術配附子
白術補益脾氣,燥濕利濕。附子溫腎暖脾,散寒除濕。二藥配伍,互補為用,附子燥熱,可助白術除濕,故溫陽散寒,健脾除濕之力增強。另外,附子溫經散寒,能通行十二經,白術燥濕,合之有祛寒濕,通經絡之功。兩者配伍,組成祛寒濕之劑,主治寒濕引起的痹證。張元素謂:“附子以白術為佐,乃除寒濕之圣藥,濕藥少加之引經。”方如附術湯(《嚴氏濟生方》)。
白術配黃芩
白術能健脾益氣安胎。黃芩苦寒,善清熱安胎,《滇南本草》記載黃芩“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胎中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兩藥配伍,可治脾虛胎熱,胎動不安癥。方如安胎和氣飲(《婦科玉尺》)。
白術配半夏
白術性溫苦燥,能醒脾化濕,健脾燥濕,消痰逐水,為治痰飲水濕的常用藥物。張元素謂:“半夏……痰痞佐以白術。”說明兩者配伍,能祛濕化痰,主治脾虛濕聚,咳嗽痰多者。方如白術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白術配蓮子肉
白術能和中益氣,健運脾胃。蓮子肉甘澀平,歸脾、腎、心經,能健脾益氣、澀腸止瀉。兩者伍用,能加強健脾止瀉的作用,補其中氣,恢復脾胃受納與健運之職,主治脾虛易飽,大便泄瀉等癥。方如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術配桂枝
《本草經疏》論白術云:“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為除風痹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桂枝辛甘而溫,走表則溫經散寒,驅在表之風寒;走里則溫陽散寒,暖脾胃之寒。白術得桂枝既可走表溫經通絡、除痹止痛,用于治療風寒濕邪侵入肌表經絡,四肢關節沉重疼痛、屈伸不利等證;又可走里以溫中健脾化濕,而用于治療脾土陽虛、寒濕內生、痰飲停滯之脘腹痞悶、納谷不香,或見嘔吐、下利便溏等證。方如苓桂術甘湯(《傷寒論》)。
白術配莪術
白術健脾強胃,莪術活血祛瘀、善消痞結。二藥同用,具有攻補兼施,通補結合的效果。莪術開通可助白術補脾之功,白術扶正可制莪術攻破之性,使不損耗元氣。常用于治療閉經,取其健脾開胃以旺化源,通行經脈不傷正氣,對厭食閉經尤為適合,亦用在痰濕阻絡型閉經中。方如蓬莪術散(《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干燥全草。藥性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能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臨床應用常見藥對如下:
細辛——麻黃
細辛辛溫發散,芳香透達,長于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麻黃能發汗、平喘,歸肺、膀胱經,為發汗解表第一要藥,平喘利水作用強。二藥伍用,加強了解表散寒之力,肺中痰飲、喘咳可平。《內經》曰:“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細辛潤之。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細辛、附子之辛,以溫少陰之經。” 細辛配麻黃,最早見于《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細辛——川芎
川芎辛溫,氣香升散,有較強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作用。《本經》謂其“主中風入腦頭痛。”川芎祛風止痛,為治諸經頭痛之要藥,尤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細辛外可解表散寒,內可溫肺化飲,上疏頭風,下通腎氣,善于通利耳鼻諸竅、散寒止痛,為治少陰頭痛之要藥。兩藥配伍使用,能上行頭目,增強其祛風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風邪所致之頭痛。
細辛——白芷
白芷辛、溫,歸肺、胃經,能祛風,燥濕,消腫,止痛。二藥均善解表祛風、通竅止痛,辛香善走竄,通經力強。細辛偏于入腎經驅逐風寒,入肺溫化痰飲,擅治少陰頭痛,白芷偏于入胃經發散風寒,擅治陽明頭痛。二藥相須為用,解表通竅、止痛效力增強,為祛風、止痛、通鼻竅常用對藥。
細辛——辛夷
辛夷辛、溫,歸肺、胃經,善宣通鼻竅。細辛散寒化飲,善行能通九竅,長于通鼻竅,止痛力強。辛夷解表力弱,能輔佐細辛發散表邪,二藥配伍,解表力加強,通鼻竅效力大增。細辛配辛夷,見于《證治準繩》川芎散。
細辛——獨活
獨活辛、苦、溫,散寒燥濕,溫經通痹,入腎經,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明顯。細辛發散風寒,善治頭面部諸風之疾,可引少陰之寒達于肌表。二藥配伍,相須為用,一上一下,獨活得細辛之升,能祛頭面風寒,細辛可助獨活引腎經風寒而使之外散。共奏散寒除濕、通痹止痛之功。細辛配獨活,見于《癥因脈治》獨活細辛湯。
細辛——附子
附子辛、甘、熱,有毒,歸心、脾、胃經,長于溫散里寒,細辛長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藥配伍,表里兼顧,陽復表解,在內之寒附子溫之,細辛助之;在外之寒細辛疏之,附子輔之,共同加強溫陽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匯言》記載:“細辛,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細辛配附子,見于《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細辛——干姜
干姜辛、熱,歸脾、胃、肺經。二藥均有溫肺化飲、止痛作用。干姜長于溫肺散寒,守而不走。細辛長于化飲、止痛、走竄解表。二藥配伍相須為用,溫肺散寒,化飲止痛效力增強。《本草匯言》記載:“細辛,佐姜、桂能祛臟腑之寒。”細辛配干姜,見于《傷寒論》小青龍湯。
細辛——熟地黃
細辛溫通辛散,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為少陰經藥。熟地黃甘溫,補血生津,滋養肝腎。細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黃之呆膩,使之補而不滯;熟地黃之滋膩可制細辛之燥散,使之散而無過。二藥伍用,一守一走,潤燥并用,補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長,具有補腎強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細辛、熟地黃伍用,臨床主要用于陰虛痛證。
細辛——石膏
石膏氣味寒涼,有清泄陽明胃火之功。細辛氣味香竄,氣清而不濁,辛散利竅,有較好的通絡止痛之功。二藥伍用,細辛雖性溫,但被石膏之寒涼所抑制,細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頭面之熱。二藥寒熱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熱瀉火,又能祛風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義而無遏邪之弊。石膏、細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瘍醫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陽明胃火、牙齦口舌腫痛等癥。
細辛——黃連
黃連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細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藥合用,辛苦共施,寒熱井進,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細辛引黃連達少陰腎經,黃連引細辛達少陰心經,合用清宣心腎郁火。
細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澀收斂,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細辛辛散溫通,溫肺化飲,發散風寒,祛風止癢。細辛辛散開肺,五味子酸收斂肺,二者一開一合,開無耗散肺氣之弊,合無斂遏邪氣之虞,為開合理肺之妙劑,止咳定喘之效尤為顯著。臨證具體應用時,用量應靈活掌握,咳嗽初起,以開宣為主,多用細辛;久咳之后,以斂肺氣為要,多用五味子。細辛配五味子,見于《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
細辛——皂莢
皂莢辛散走竄,善化膠黏之痰,開風痰之閉塞。細辛辛香宣散,善開結氣、宣郁滯、利氣開竅。二藥相伍,相輔相成,共奏宣肺氣、化痰涎、開清竅之功。皂莢、細辛合用,名曰通關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惡客忤、中風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氣塞、人事不省、牙關緊閉、口流痰誕等癥。用時將皂莢、細辛等分極細末,吹少許入鼻,旋即得嚏而閉開神清。現在也有用此二藥合蜂蜜制成通便條,塞入肛門,通過刺激腸壁而促進排便,用治便秘或動力性腸梗阻。
細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紺珠經》),《藥性論》謂之“國老”。《本草正》曰“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甘草為眾藥之主,經方少不用者,甘草是臨床最常用的調和藥性和解毒藥物。細辛為小毒之品,每與甘草配伍,相制為用,可以減低或消除細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白術臨床常見藥對
白術為菊科多年生植物白術的干燥根莖。藥性苦、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等功效,臨床應用常見藥對較多。
白術配白芍
白術甘苦溫燥,入脾經,功能健脾燥濕以助運化,兼能補氣安胎;白芍酸寒柔潤,入肝經,長于柔肝養陰以藏血,并能緩急止痛。《本草綱目》曰:“白芍同白術補脾。”二藥配伍,相使為用,可于土中瀉木,共奏調肝和脾、補氣養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虛肝旺之腹痛腹瀉、脘悶脅脹、食欲不振;肝郁脾虛之胸脅郁悶不舒、經行乳房脹痛、月經不調以及氣血不足之面色萎黃、胎動不安等癥。方如痛瀉要方(《丹溪心法》)。
白術配蒼術
白術甘溫,益氣健脾、燥濕和中,功擅健脾,補多于散;蒼術苦溫,燥濕化濁、升陽散郁,長于燥濕,散多于補。《本草通玄》曰:“蒼術,寬中發汗,其功勝于白術;補中除濕,其力不及白術。”二者伍用,其燥濕健脾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療寒濕內停之帶下清稀,色白量多;脾胃不健,濕邪中阻之食欲不振,納差嘔吐,胸脘滿悶;濕邪下注,水走腸間之腹脹,腸鳴,泄瀉等癥。方如蒼術丸(《景岳全書》)。
白術配陳皮 白術健脾燥濕、益氣固表,被前人譽為“補氣健脾第一要藥”;陳皮理氣調中、燥濕化痰,為理氣健脾的良藥。《本草經解》曰:“陳皮辛能散,苦能泄……同術補脾。”二者伍用,共奏健脾燥濕、理氣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虛、濕阻、氣滯之脘腹脹滿、惡心嘔吐以及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癥。如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 白術配大腹皮 白術甘苦性溫,補中益氣、燥濕健脾,功擅補中而利水;大腹皮辛,微溫,行氣消脹、利水消腫。二者伍用,有健脾燥濕、行氣開壅、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虛失運、濕阻氣滯之胃脘脹滿、食少倦怠、腹滿水腫等癥。方如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術配防風 白術健脾燥濕和中,固表止汗;防風祛風散邪,疏肝散郁理脾。二者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和中,益衛固表御風之功效,用于治療肝郁侮脾之腹痛、腹瀉以及衛氣虛弱易于外感之自汗、惡風等。方如痛瀉要方(《丹溪心法》)。 |
白術配茯苓
白術苦甘性溫,補脾益氣,燥濕和中,功擅健脾燥濕;茯苓甘平,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長于利水滲濕。二者伍用,其健脾燥濕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療脾虛濕困之頭暈目眩,胸滿腹脹,四肢倦怠,口淡不渴,便溏泄瀉以及水腫,小便不利,或婦女帶下清稀。方如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術配麻黃
《神農本草經》言白術“主風寒濕痹”。本品能治風寒濕邪留阻肌肉、筋骨、經絡而致肢節身體痹痛。因其性溫,用治寒濕痹痛更為適宜。麻黃輕揚,升發上達,善于散風寒,開腠理,通毛竅,有較強的散寒解表作用。二者配伍,共治外感寒濕,一身煩痛者。如麻黃加術湯(《金匱要略》)。
白術配黃芪
白術有補脾益氣而固表止汗之功。黃芪甘溫,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兩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外泄,邪亦不易內侵,主治表虛自汗癥。方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白術配枳實
白術能和中益氣,健運脾胃,為治脾虛諸證要藥。枳實辛溫,善破氣除痞,消積導滯。二藥合用,共奏消補兼施,健脾消痞之功,用治脾虛食積,食后脘腹痞滿作脹。方如枳術丸(《脾胃論》)。
白術配附子
白術補益脾氣,燥濕利濕。附子溫腎暖脾,散寒除濕。二藥配伍,互補為用,附子燥熱,可助白術除濕,故溫陽散寒,健脾除濕之力增強。另外,附子溫經散寒,能通行十二經,白術燥濕,合之有祛寒濕,通經絡之功。兩者配伍,組成祛寒濕之劑,主治寒濕引起的痹證。張元素謂:“附子以白術為佐,乃除寒濕之圣藥,濕藥少加之引經。”方如附術湯(《嚴氏濟生方》)。
白術配黃芩
白術能健脾益氣安胎。黃芩苦寒,善清熱安胎,《滇南本草》記載黃芩“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胎中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兩藥配伍,可治脾虛胎熱,胎動不安癥。方如安胎和氣飲(《婦科玉尺》)。
白術配半夏
白術性溫苦燥,能醒脾化濕,健脾燥濕,消痰逐水,為治痰飲水濕的常用藥物。張元素謂:“半夏……痰痞佐以白術。”說明兩者配伍,能祛濕化痰,主治脾虛濕聚,咳嗽痰多者。方如白術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白術配蓮子肉
白術能和中益氣,健運脾胃。蓮子肉甘澀平,歸脾、腎、心經,能健脾益氣、澀腸止瀉。兩者伍用,能加強健脾止瀉的作用,補其中氣,恢復脾胃受納與健運之職,主治脾虛易飽,大便泄瀉等癥。方如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白術配桂枝
《本草經疏》論白術云:“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為除風痹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桂枝辛甘而溫,走表則溫經散寒,驅在表之風寒;走里則溫陽散寒,暖脾胃之寒。白術得桂枝既可走表溫經通絡、除痹止痛,用于治療風寒濕邪侵入肌表經絡,四肢關節沉重疼痛、屈伸不利等證;又可走里以溫中健脾化濕,而用于治療脾土陽虛、寒濕內生、痰飲停滯之脘腹痞悶、納谷不香,或見嘔吐、下利便溏等證。方如苓桂術甘湯(《傷寒論》)。
白術配莪術
白術健脾強胃,莪術活血祛瘀、善消痞結。二藥同用,具有攻補兼施,通補結合的效果。莪術開通可助白術補脾之功,白術扶正可制莪術攻破之性,使不損耗元氣。常用于治療閉經,取其健脾開胃以旺化源,通行經脈不傷正氣,對厭食閉經尤為適合,亦用在痰濕阻絡型閉經中。方如蓬莪術散(《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