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丹寨縣邀請我參與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第一次認真系統地對丹寨地區的“祭尤節”進行田野考察。
“祭尤節”苗語叫“農尤”,流傳在丹寨縣長青鄉、揚武鄉、龍泉鎮、興仁鎮、排調鎮的許多苗族寨子里,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
據苗族古歌記述:“很久很久以前,咱們住在河水黃泱泱”的河岸上。他們的先祖“告尤”(尤公)率領9位個兄弟一起與強大的外敵打仗,最終失敗,“告尤”被殺。他們沿河向西一路逃命,歷經無數代的艱苦遷徙,來到了現在的居住地,世代繁衍生息。“農尤”就是為了祭奠那位遇難的英雄先祖“告尤”。
長青鄉楊頌寨的一處臺地上自古就設有專門祭祀“告尤”的祭壇。每年農歷10月的第二個丑日,全族人要舉行公祭儀式。祭壇上的祭品極其簡樸,都是素食:九土碗甜酒釀,鋪九張枸樹葉、九張青菜葉、擺九條用糟辣酸煮熟的鯉魚(苗族將魚列為素);九塊碩大的糯米粑;一把祖傳砍刀(苗刀)。祭祀開始,先是打火鐮取火種、焚香燭燒紙錢,鳴鐵炮、演奏芒筒蘆笙。祭師念誦祭詞約半個小時左右,其間要飲9輪酒,散祭品9次。誦畢,吹奏芒筒蘆笙、鳴鐵炮、宰殺祭牛,把供品分發給在場人同食。
據說曾有許多特殊的年份,經全族人商定,不殺牛公祭,但必須家祭。每戶打一塊一升米((4斤)的糯米粑,以此代表祭牛。由祭師到每家去念誦祭詞。誦畢,助手用大刀將牯子粑“殺”成小塊,分發給在場人同食。節日里,遠近的親朋都趕來,客人抬來一只鴨子,一壺米酒,共同祭祀。在節日里,須舉行一些較奇特的傳統項目活動:射箭、罩魚、扳手勁、扭扁擔等。
古諺說“民不祀異祖”,“祭尤節”所祭祀的這個“告尤”正是蚩尤。蚩尤的故事并沒有在五千年前中斷,“九黎”之后是“三苗”;“三苗”之后便崛起“荊楚”;再翻開丹寨縣的一部苗族經典《苗族賈理》,“尤”的脈絡清晰可辨:相繇(尤)→傍相尤→西尤、闞尤……直至我們。
在民間,有更多活態的、有生命力的線索告訴你,蚩尤的血仍在我們血管里流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