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學“腰痛癥”“痹證”“痿證”的范疇。是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的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本病好發于青壯年,兒童、老人較少發生。
二、病因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腰椎間盤突出是纖維環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的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腰椎間盤本身是一種富有一定彈性的組織,它處在兩個椎體之間,中心是半液態的髓核,四周由強韌的結締組織和纖維軟骨環同心環繞構成。因腰部活動很多,所以腰部的椎間盤最厚。在日常生活勞動中,腰椎間盤始終承受著不均勻的壓力,由于不斷的擠壓和牽拉,容易發生慢性勞損和變形,從而喪失自身的彈性與韌性,使組織變得越來越脆弱,稍受外力就可能引起腰椎間纖維環的破裂,致使髓核從破裂口脫出,壓迫附近的神經根,引起疼痛。
中醫學認為本病可由內外兩種致病因素導致。外在因素包括外傷勞損與外感風寒濕熱邪氣兩大類,其最終導致營衛失調,氣血經絡受損。正如<>
三、臨床癥狀
1.腰痛 疼痛、麻木是大多數患者最先出現的癥狀,發生率約91%。疼痛的出現多伴有腰部扭傷或慢性損傷史。這種痛往往或逐漸加重,或時輕時重,或遷延反復。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腰部及腰骶部。病變的腰椎棘突后可有明顯壓痛。
2.坐骨神經痛 雖然高位腰椎間盤突出(腰2-3、腰3 -4)可以引起股神經痛,但臨床少見,不足5%。絕大多數患者是腰4- 5、腰5-骶1椎間盤突出,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典型坐骨神經痛是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疼痛的區域可大致判斷椎體突出的部位,如腰3-4椎間盤突出,放射痛經大腿前方下行至小腿內側至足內前方。腰4-5椎間盤突出,放射痛經由大腿后側、腘窩及小腿后側傳至足面。腰5,骶1椎間盤突出,放射痛經大腿后側傳至腘窩及小腿后外側及足底。
以上這些疼痛在噴嚏和咳嗽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會顯著加劇。坐骨神經痛多見于肢體的一側,僅極少數突出(中央型或中央旁型)表現為雙下肢癥狀。目前認為,產生這種疼痛的原因:①破裂的椎間盤產生的化學物質刺激及自身免疫反應使神經根發生化學性炎癥;②突出的髓核壓迫或牽張已有炎癥的神經根,使其靜脈回流受阻,進一步加重水腫,使得對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壓的神經根缺血。上述3種因素也可相互關聯,互為加重因素。
3.馬尾神經癥狀 當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脫垂、游離椎間盤組織壓迫馬尾神經時,就會出現主要表現為大小便障礙、會陰和肛周感覺異常的馬尾神經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癥狀,但這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4.脊柱側彎和活動障礙 為減緩由突出物壓迫所產生的疼痛,多數患者會有保護性的腰椎側彎,這種側彎的形態會因為突出物的位置而各不相同。比如,如果突出物在神經根的外上方,那么患者上身將會彎向健側,局部彎向患側。
臨床上常在以上癥狀的基礎上,結合醫師檢查時發現的特殊體征及影像學證據對本病進行確診。當然,如果只有影像學證據而無臨床表現者,是不應該確診為本病的。
四、中醫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痛癥,多數可以經過非手術的方法緩解疼痛,消除主要臨床癥狀。對于處在急性期的新發病患者,應當遵從醫囑,嚴格臥床休息,1個月后可佩戴護腰進行小范圍的輕微活動。對于緩解期的患者,門診常采取推拿、針刺、艾灸、康復訓練等方法緩解癥狀,并松解皮下軟組織的痙攣與粘連,使突出物移位,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改善椎間盤內外的氣血運行,促使受損傷的神經根恢復正常功能。
門診治療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多采用推拿、針刺等療法來舒筋通絡、松解粘連。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按、揉、壓、旋轉等。下面介紹一套本病常用的推拿方法。
令患者取俯臥位,于患者的局部痛點處施以溫和的按揉法,以舒展筋骨為目的。用手掌沿著脊柱兩旁由上而下輕輕推滑3次,接著用掌根對準壓痛點向下緩緩用力,以患者耐受為度。同時令患者配合深吸氣,反復3次。用手掌快速橫擦患者腰骶部,以患者局部產生溫熱感為度。握空拳,由上下輕輕叩擊患者脊柱左右兩側,共計3遍。然后,根據患者的兩種不同體位分別進行操作:
(1)俯臥位:先用按揉法點按腰下部,以放松肌肉,重點作用于腰部痛點及三焦俞、腎俞、大腸俞等脯穴,可反復數次,持續約10分鐘。接著可進行單腿后伸并按壓腰背或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腰部的斜扳拔伸,以患者耐受為度。
(2)側臥位:可先在下腰部進行柔和的按揉,以放松肌肉。接著健側腿在下自然伸直,患側腿自然屈曲并放松,術者一手按住患者髂骨后緣,另一手置于肩部前側,兩手交錯用力,壓臀部向前,推肩部向后,使腰部旋轉。整個過程動作要輕柔,不可過分追求彈響聲。最后伸直下肢做腰髖過伸動作。
敬請期待下期:腰椎間盤突出癥自我養生保健
本文選自《滬上中醫名家養生保健指南叢書》之《常見脊柱病的針灸推拿預防和護養》
叢書總主編:施杞
本冊主編:施杞
(艾草 重樓 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