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白馬寺的來歷自不多說,漢帝夜夢金人,遂有白馬寺,猶如鄧小平同志在地圖上畫了個圈,遂有深圳一樣,僅此而已. 有寺必有鐘,鐘是寺院的標志之一,鐘聲從最初的作息信號演變成“鐘文化”,可見宗教的力量.鐘聲使人寧靜,鐘聲使人開悟,"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全唐詩》里共有四百八十多人寫到鐘聲。也許,最有詩意和哲理深度的是晚鐘、暮鐘和夜半(寫意非寫實)的鐘聲. 敲一個鐘、擊一聲鼓,都有規定,不可隨便。這是人天眼目,它代表規矩,代表時序,也象徵我們的想法、做法。 佛殿東南角是一口明代鑄鐵鐘,重二千五百公斤,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鑄造,仍懸于殿內。上有銘文“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靈……”。“白馬鐘聲”為洛陽八景之一,據說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和尚上殿念經,擊罄撞鐘伴誦,白馬寺鐘聲悠揚數十里,城內東大街鐘樓上的大鐘也自能與之共鳴,反之,城內鐘樓擊鐘,白馬寺鐘也自能共鳴。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都此寂, 但余鐘磬音。 詩中那萬籟俱寂中的悠悠鐘聲,千百年來一直令人心曠神怡、傾心向往。 圓潤洪亮,深沉清遠的鐘聲,也被注入了“驚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的佛教含義。晨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后緩,警醒大家,長夜已過,勿再放逸沉睡,要早起抓緊時間修持;而夜晚的鐘聲是先緩后急,提醒修煉人覺昏衢,疏冥昧。 有一位小和尚在寺院擔任撞鐘之職。按照寺院的規定,他每天必須在早上和黃昏各撞一次鐘。開始時,小和尚撞鐘還比較認真。但半年之后,小和尚覺的撞鐘的工作太單調,很無聊。于是,他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一天,寺院的住持忽然宣布要將他調到后院劈柴挑水,不用他再撞鐘了。小和尚覺的奇怪,就問住持:“難道我撞的鐘不準時、不響亮?”住持告訴他:“你的鐘撞得很響,但鐘聲空泛、疲軟,因為你心中沒有理解撞鐘的意義,也沒有真正的用心去做。鐘聲不僅僅是寺里作息的準繩,更為重要的是喚醒沉迷眾生。因此,鐘聲不僅要宏亮,還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一個人心中無鐘,即是無佛;如果不虔誠,怎能擔當撞鐘之職?”小和尚聽后,面有愧色,此后,他潛心修煉,終成一代名僧。 其實不僅敲鐘是這個道理,做任何事情,起心動念也就是存心尤為重要。敲鐘的和尚為什么被主持免除撞鐘之職?因為他把敲鐘看作一件令人厭倦的勞作,為了敲鐘而敲鐘,沒有把敲鐘當作神圣的修煉之事,心中沒有誠敬,就沒有用心去做,沒有用負責的精神去做,所以他撞出的鐘聲空泛、疲軟。 諺云:“有志沒志,就看燒火掃地” 只有用心做好小事才能做成大事。這也驗證了只有心念正了,行為才能走正的道理。 鐘聲,大叩聲澈云霄,不叩銷聲匿跡.在行腳人生的旅途中,人人都是紅塵的行者,都需要有一座鐘,敲醒我們心頭的迷思,不再困守圍城.
說了這么多,不如親自敲一下鐘吧.付費10元,能擊三響.懷著對佛教的敬仰,用力一擊,好象滿世界都是鐘聲,他穿越時空,跨過清,明,元,宋,越過唐,直至到漢,仿佛也見到了那位會飛的金人,再擊,鐘聲好象穿破天俯,震碎地獄,喚醒所有癡夢人;三擊,愿鐘聲帶著我的愿力,祈求人民安居樂業,當然也包括史話的朋友:家庭和睦,平安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