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60 年代初期,斯太爾 - 曼利夏公司在雨果斯托阿瑟的指導下,研制并投產了 MPi 69 沖鋒槍,并裝備了奧地利的軍隊和警察。在 1981 年前后又改進為 MPi 81 。這兩種型號的沖鋒槍被歐洲和其他一些地方的警察和軍隊所使用。
MPi 69 與以色列的 Uzi 沖鋒槍也很相似。同為槍機包絡式結構,自由后坐式操作原理,固定式擊針,開膛待擊,垂直握把兼作彈匣插座,槍管下方有尼龍制的護手,也有折疊式的槍托。該槍大量采用沖壓鋼件,其他部件則為模鑄塑料件,因此結構簡單、工藝性好。例如機匣是用鋼板沖壓、焊接而成,由前托和垂直握把組成的機匣座是一整塊大的尼龍材料壓鑄而成,發射機構就安裝在這個機匣座上。其槍管采用冷鍛成型,具有較低的內膛表面粗糙度。槍托是可伸縮的,由鋼絲制成。
槍機為機加件,其結構比較特殊。裝有固定擊針的彈底窩平面不在槍機最前端,而在其中部,槍機右側有拋殼口。當槍機封閉彈膛時,其前半部將槍管后部包起。這樣既能增大槍機的重量,實現自由式槍機在擊發后的機械保險,又不必加大機匣的長度。采用套入式槍機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適當加長槍管,以增大初速和提高射擊精度。然而槍管加長后,膛內火藥氣體壓力作用時間也就必然延長,所以槍機必須比普通的槍機重。這樣,槍機后座就不致太快,從而避免出現由于彈殼過早離開彈膛而炸裂的危險。拋殼挺鉚在機匣底面的中央。
該槍采用前沖擊發的原理。槍機復進時推彈入膛。當槍彈還未進入彈膛時,其底火一直不與擊針對正。這樣就可以保證帶固定擊針的槍機在推彈進膛的過程中不致過早地擊發槍彈,借以實現擊發前的機械保險。當槍彈部分進入彈膛之后,槍彈便擊發。此時,槍機的彈底窩平面距槍管尾端面大約1.3mm。但實際上前沖擊發的槍彈的確切發火位置是在變化的。例如,當彈殼尺寸取公差的上限而彈膛尺寸取公差下限時,發火就會早一些,反之發火就晚。另一方面,當彈膛或其他工作部件上有火藥殘渣等污垢積聚時,也會引起早發火。由于該槍采用套入式槍機,槍機包住槍管后部,所以萬一出現炸殼的故障,也不會危及射手或損壞武器。
MPi 69 沖鋒槍的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前背帶環也兼作裝填拉柄的用途。前背帶環連接在位于機匣頂部左側的拉機柄上,當把背帶垂直于槍身向后拉動時,則可同時拉槍機向后運動,使槍處于待擊狀態。然后,射手就不能再拉動背帶以免影響射擊時的槍機循環運動。這個設計也許是考慮到提高士兵緊急情形下的出槍速度,但其實并不實用。所以在 MPi 81 沖鋒槍上的主要改進就是把前背帶環移到機匣右側,不再與拉機柄連接。 另外,為克服前沖擊發的沖鋒槍上常有的跌落或“滑機”而產生的走火的缺陷, MPi 69 在槍機內壁上開有兩個保險凹槽。當槍機因槍跌落而反跳到彈匣的抱彈口后方并隨之復進時,靠近彈底窩平面的凹槽即被阻鐵掛住,使槍機不能推彈入膛而“走火”此時,槍機的后座行程約為38mm。槍機繼續后退13mm,另一凹槽就被阻鐵掛住,以防止槍機后座不到位或拉機不到位而滑脫(即“滑機”)所引起的誤發。當再后退13mm對,槍機后座到位,其前棱就為阻鐵掛于待發位置。
Mpi69沖鋒槍研制出來之后,先是裝備了奧地利的軍隊和警察,后來又被歐洲許多國家的軍隊和執法機構所采用。Mpi69沖鋒槍的性能在當時是相當的先進的,它結構小巧,輕便,火力也挺猛,投入使用之后就受到了使用單位的青睞。后來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后,Mpi69沖鋒槍漸漸地就顯得落后了,于是斯太爾公司就在Mpi69沖鋒槍的基礎上改進出了Mpi81沖鋒槍,至此,Mpi69沖鋒槍就漸漸地退出了現役,被Mpi81沖鋒槍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