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組《純真年代》的舊照片,拍攝時間大多是1983年,里面有很多關于咱們西安的照片。似水流年,30多年可以讓一個孩童變成成年人,30多年也能夠讓西安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年的火車站附近還是這副模樣,馬路中間沒有護欄綠化帶,是用盆景隔開的。公交車用的還是電車,人們的出行工具大多還是自行車。
1983年,時任縣市長的張鐵民主持修葺城墻,到1984年夏秋之際,西安環城建設首期工程初步完成。
城墻在那個時候還是土圍子,長滿了荒草。有人說這是西門,有人說這是西門城角,具體的是啥,大家來看看。
那時候老師會帶小朋友出去春游秋游,去的地方一般就是在公園里頭。
西安的人民大廈,算是地標性建筑了。那時候的人民大廈還是人民大廈。
80年代初西安就能租到汽車了,好先進!紅顏色的樓房是仿照蘇聯建的,如今這樣的蘇式建筑在西安不是很常見了。
西安街頭的剃頭匠,嘴里叼著的是自己卷的紙煙。那種老式剃刀現在也不怎么常見了,街頭剃頭師傅如今在西安也不常見了。
做手工竹簾的手藝人,這是一門很辛苦的活兒。
這張圖里,拆房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看到旁邊那座老院子了嗎?如今西安這種老院子已經很少了,大多都被鋼筋混凝土的大樓取代了。
那時候西安的民居是這個樣子的,大家也喜歡圪蹴著。現在這樣的房子即使在農村都很少見了。
西安農村,不說破舊,就這種院落構造很經典吧!
清真寺
能看出來這是哪里嗎?破舊的小巷子,當時人們穿的是一種叫做的確涼的衣裳,如今這個地方想必早就改造,想來30多年唯一沒變的就是男士腳上蹬的涼鞋款式了。
當時的香港游客在西安的合影留念,這穿著跟當時西安人的穿著打扮上有著云泥之別。
桌上放的汽水兒是冰峰嗎?
街頭賣麻花的小販
秦始皇陵周邊當年還是農田
秦俑博物館外邊做小生意的排成一行,賣的貨物看樣子是自己家中的水果之類的。
當然還有些心思活絡的人,向外國人兜售紀念品,記得那個笑話么?兵馬俑附近賣東西的商販對外國人說:你說how mach咱就how mach!
那時候,很少有像現在這樣一人手里一個單反的攝影師。相機也不是個人的,屬于單位。
注意注意!pei照呢,快扎好姿勢!
“蝴蝶手表為您報時”這句廣告詞還有人記得嗎?如今蝴蝶表廠已經變成了歷史。
當時的碑林博物館門口一對獅子最大的用途是綁繩子,好晾曬被子。
城隍廟打籃球的這位姑娘今何在?
1983年紡織城西街,這里曾是西北紡織工業重鎮,被稱為西安小香港。上世紀80年代,紡織行業堪稱陜西省出口創匯的第一大行業,曾幾何時,紡織城在西安經濟份額中力拔頭籌。
計劃生育宣傳欄,當年的少生優生,如今又變成全面二胎。
當年主要的信息來源還都是報紙,如今都玩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