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聯典·牛】
姓啟牛父;
望出隴西。 指牛姓源流和郡望
廬州卻賊;
校尉平羌。 上聯:南宋名將牛皋,字伯元,魯山人,出身射士。曾聚眾抗金,后歸宋跟從岳飛,攻克隨州,馳援廬州,擊退金軍。隨岳飛進軍中原,直抵黃河尚岸,屢立戰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議和被秦檜派人毒死。 下聯:東漢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氣雄于邊陲,光武帝時任護羌校尉,曾與來歙平定隴右
瑞日波中上;
仙禽霧里低。 唐代詩人牛鳳及《奉和受圖溫洛應制》詩聯
御史休祥預報;
天官選舉惟明。 上聯:唐代太子少師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鶉觚人,“牛李黨爭”牛派首領,兩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傳他曾夜里迷路,入薄太后廟,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綠珠等,相互吟詩。天明時辭去,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座荒廟?!∠侣摚核宕舨可袝:?,字里仁,鶉觚人。有文集
子孫賢,族乃大;
兄弟睦,家之肥。 河南濟源西石露頭村牛氏祠堂聯
為民自愿稱孺子;
相國樂于獻丹心。 魯迅“俯首甘為孺子?!本湟饴?/strong>
應貞女詩文應夢;
奇章公邂逅奇緣。 上聯:唐代牛肅長女牛應貞,少年聰穎,十三歲時,能誦佛經二百余卷、儒經子史數百卷,曾在夢中誦《左傳》,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與人談論,數夜不停?!∠侣摚号I?/strong>
潁水一支分派久;
涎河兩岸卜居多。 安徽林泉定廟牛氏宗祠聯。牛氏自元代初年遷來,已成當地大姓,民諺說:“磚集劉,黃嶺侯,趕不過涎河沿的一群?!?/strong>
十八祖平陽世澤;
五百年毫西名門。 河南偃師牛氏家廟堂聯
好學博文,史稱大雅君子;
清操正氣,人號廉潔自將。 上聯:隋朝牛弘,好學博聞,寡欲清高。隋初為秘書監,清開獻書之路,修五禮,立明堂,拜吏部尚書,封奇章郡公。史稱“大雅君子”。 下聯:宋代寶章閣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揚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潔自將
樞府轉環,奠唐甌于中葉;
銓曹秉鑒,調隋鼎之初硎。 上聯:牛僧孺?!∠侣摚号:敫剑持J献孀谟枺骸 【蠢嫌?/strong>
對待長輩,定要尊敬。
出必告訴,返必回稟。
早晚問安,聆聽教誨。
所托之事,盡心完成。
贍養老人,義不容辭。
念念不忘,衣食住行。
老人患病,快請醫生。
確保長輩,身心康寧。 同輩訓
兄弟和,家業自興旺;
姊妹和,親友情意深;
夫妻和,百年同偕老;
姑嫂和,家中少糾紛;
妯娌和,家事樣樣順;
叔嫂和,全家都歡欣。
同輩之間團結緊,
黃土也能變成金。
親如手足福滿門,
萁豆相煎禍臨門?! 〗套佑?/strong>
生就為人子,當報父母恩。
父母諄諄教,牢牢記在心。
行成在于思,業精在于勤。
成就棟梁材,利國又利民。
辦事秉公論,勿做勢利人。
父母年事高,贍養要盡心。
遺棄父母者,非吾牛門人。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子姓,商湯后裔。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書·世系表》載,周武王封微子(紂王庶兄)于宋,以奉湯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為氏。②寮姓改牛姓。據《隋書》及《路史》載,隋代牛弘,其父寮允為北魏侍中,賜姓牛(一說三國魏大將軍牛金之后,為避難改寮姓,至寮允賜復本姓)。③形成于民間。農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④出自他族。明清時云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有牛姓,為納西族;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歸鑲黃旗包衣管領;今滿、藏、土家、蒙古、東鄉、回、朝鮮、彝等民族均有牛姓。
始祖:牛父。遷徙:
牛姓春秋時發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86年,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此際見諸史冊牛姓人有秦大儒牛缺、趙大將牛翦,趙國人牛畜等,說明此際牛姓有入今河北、陜西等地者。兩漢時牛姓名人有張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護羌校尉狄道(今甘肅臨洮)人牛邯、外黃令隴西人牛述以及董卓兒女親家牛輔等。牛商后到扶風任職,牛輔為董卓(甘肅臨洮人)親信,從經歷來看,二人也應為陜甘一帶人,可見此際牛姓在隴西已初具規模。魏晉南北朝時,軍閥紛爭,夷族入侵,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帶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數不多。雖隴西之牛姓與他族毗鄰,但遠離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興旺,繁衍昌盛,并形成牛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隴西郡。隋唐之際,隴西之牛姓更勝,可謂名人輩出,高官不斷,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孫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孫、詞人牛嶠,還有牛嶠之侄牛希濟,皆有名于當世,并名垂青史,此際隴西名人尚有在唐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馬亂的無奈困境中,不得不顛沛流離徙奔四方。時陜甘之牛姓有南遷四川,東越黃河進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則播遷于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際,山西的牛姓開始昌盛起來。明初,山西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于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內蒙、河南牛姓闖關東到東北,此際牛姓已廣布全國各地,并有渡海赴臺,遠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西為多。目前牛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一十三位??ね?/strong>
隴西郡 秦置,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肅臨洮南),轄境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等地。三國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肅隴西南。堂號:
太史堂 唐朝詩人牛鳳及,撰有《唐書》。牛鳳及是牛弘的曾孫,官至中書門下侍郎,撰《唐書》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績是修國史,故堂號叫“太史堂”。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隴西。②自立堂號:大雅、惟明、敦本、懷德等。字輩:
某支牛氏字輩:文清品正,吉祥家發。
某支打鍋牛字輩:文積德成思夢,芳顯青山日月明。
山東梁山牛氏字輩:大清正學永,昌斯文恒存。
河南濟源牛氏字輩:青芝龍源,林萃田豐,正恒懷宗,慧澤棟英。名人:
牛邯,東漢將領。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字孺卿。有勇力才氣。初為隗囂將。后降光武,任護羌校尉,從中郎將來歙平隴西。
牛弘(545-610),隋臣。字里仁,安定鶉觚(今甘肅涇川東南)人。本姓尞。父允為西魏侍中,賜姓牛。弘性寬厚,好學博聞,善文學,通律令,仕北周至內史下大夫。隋開皇時,歷秘書監,禮部、吏部尚書等職,封郡公。廣集天下書籍,修撰《五禮》,定正音律。主吏部選官,先德行,后文才。時人服其識度。樸直少言,寬和自重,楊素不敢輕侮。隋朝舊臣不因猜忌獲罪者,唯弘一人,煬帝大業六年,卒于江都。謚憲。
牛仙客,唐臣。涇州鶉觚人。初為縣小史,積功遷洮州司馬,王君奐節度河西,召為判官,遷太仆少卿,判涼州別駕,知節度留后事,俄為節度使。開元二十四年為朔方行軍大總管,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知門下事,遙領河東節度副大使,封邠國公,加左相。卒贈尚書右丞相,謚曰貞簡。
牛僧孺(779-847),唐臣。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領袖。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進士第。他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場案中,所作策文觸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這次科場案是以后糾葛40余年的牛李黨爭的起因。穆宗時,牛因拒絕賄賂,獲得穆宗賞識。當時,李吉甫的政敵李逢吉為相,長慶二年(822),逢吉排擠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蘇鎮江)觀察使,引僧孺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為鄭滑(今河南滑縣東)節度使。五年,吐蕃維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將悉怛謀降唐,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駐維州城,并奏陳用兵事宜。僧孺認為唐與吐蕃結盟,不宜違約開釁。文宗從僧孺議,命德裕撤退駐兵,送還降將。其實,大和四年吐蕃已違約攻唐,此時,唐已可不受盟約拘束。僧孺對維州的決策,反映了他一貫妥協反戰的思想。文宗后來對維州的處理不免后悔,僧孺便主動告退,出為淮南(今江蘇揚州北)節度使,累遷東都留守、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當權,僧孺被罷為太子少師。會昌四年(844)又以交結澤潞(今山西長治)叛藩的罪名,貶為循州(今廣東惠州)長史。宣宗即位后,李黨盡被貶謫,大中元年(847)僧孺復原官太子少師。僧孺好文學,著有傳奇集《玄怪錄》等。
牛嶠(約850-約920),五代詞人。隴西(今甘肅隴西東南)人,字松卿,一字延峰。牛僧孺之孫。乾符進士。歷官拾遺、補尚書郎。后事前蜀,拜給事中。博學有文,詩學李賀。尤工詞,為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花間集》收其詞三十二首。
牛希濟(約872-?),五代詞人。隴西(今甘肅東南部)人,牛嶠之侄。遇喪亂,流寓于蜀,仕前蜀王衍為起居郎。后主王衍時,累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同光三年,后唐滅蜀,降入洛,明宗時拜雍州節度副使。工詞,為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
牛存節(?-915),五代后梁將領。本名禮,字贊貞,青州博昌(今山東博興)人。少以雄勇自負。歸朱全忠,授宣義軍小將。后屢從征戰,累建奇功。積官邢州團練使、元帥府左都押衙。太祖受禪,拜右千牛衛上將軍,歷右龍武統軍、左龍武統軍、興州馬步都指揮使、同州節度使、鄆州節度使、淮南西北面行營招討使,進封開國公。末帝即位,徙鎮天平,以功進太尉,與晉軍苦戰河上,旋因病詔歸汶陽,翌日而卒。存節為將,慷慨忠厚,野戰壁守,皆其所長,威名聞于內外,時人稱其有賈復之風。
牛皋(1087-1147),南宋抗金將領。字伯遠。汝州魯山(今屬河南)人。高宗建炎年間任京西南路提點刑獄。金軍自荊門北歸,他伏軍襲擊,大敗之。金軍攻京西,率兵抗擊,十余戰皆捷。不久調安州(今湖北安陸)觀察使,遇金軍,戰輒勝。值岳飛由襄、漢規復中原,提升為襄(今湖北襄樊)、郢(今湖北鐘祥)安撫使。時偽齊派李成合金兵進占襄陽六郡。齊將王嵩盤據隨州(今屬湖北),他奉岳飛命率軍攻隨。軍中攜帶三日之糧,糧未盡,城已拔,執嵩斬之。李成占襄陽,拒岳飛軍,他率騎兵擊之,斃李成軍步卒無數,遂復襄陽。后官至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1147年被秦檜派人毒死。
牛溫舒,遼臣。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剛正,有氣節。咸雍中,進士及第。大安初,累遷戶部使,轉給事中,知三司使事。國、民兼足,加戶部侍郎,改三司使。乾統初,授參知政事,知南院樞密使事。五年(1105),宋攻夏,奉命使宋,宋許夏和。使還,加中書令。
牛富(?-1273),南宋末抗元將領?;羟?今屬安徽)人。為侍衛馬軍統制,戍守襄陽五年,后改守樊城(襄、樊,今為湖北襄樊市)。1267年,元軍采取先破樊城、主力進攻襄陽的計劃,大舉圍攻襄、樊,多次打敗南宋援軍。他與范天順等率領軍民抗擊元軍,并射書襄陽城中,與守將呂文煥相約、互為特角。兩城堅守六年,他出力居多。1273年,元軍截江而出,斷絕襄、樊之間的聯絡,水陸夾攻樊城。樊城孤立無援,終被攻破。他率百余人巷戰,殺死元兵甚多;后頭觸火柱,壯烈犧牲。
牛金星,明末李自成起義軍謀士。河南盧氏人。貢生。崇禎十四年(1641),磨勘被斥,投李自成,深得信任,謀參機務。永昌元年(1644)封天祐殿大學士,以宰相自居,傾軋弄權,挑撥中傷。退出北京后,讒殺李巖,致義軍離散。順治二年(1645)清兵破潼關,義軍南撤途中叛逃降清。后病死。
牛鑒(?-1858),清臣。甘肅武威人。字鏡堂,號雪樵。嘉慶年間進士,歷任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1841年5月,英軍進攻吳淞口,他領兵增援,途中遭到英艦炮擊,倉皇逃命,致使吳淞口孤軍無援,最后失陷。此后,牛鑒參與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不久,被革職拿問,1844年獲釋。1854年,參與鎮壓捻軍起義。
其他牛姓名人有戰國賢士牛畜;秦學者牛缺;唐大臣牛叢、牛藂,小說家牛肅;宋將領牛思進;元大臣牛興祖,打鍋牛始祖牛川;明大臣牛瓊;清大臣牛思瑄,將領牛天畀、牛鳳山,學者牛遠震等。近當代牛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瘱|、牛書申、牛明智,物理電子學家牛憨笨,金屬專家牛焱,采礦工程專家牛禎,農業生態學家牛鋒,農學家牛景,醫學家牛今,軍事專家牛力,國際關系專家牛軍,法學家牛平,歷史學家牛濟,編輯家牛欣芳,詩人牛波,版畫家牛文,音樂教育家牛秋、牛珉,作曲家牛暢,相聲演員牛群,電影演員牛千、牛莉,豫劇演員牛得草、牛淑賢;乒乓球運動員牛劍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