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管,我最感興趣,感情最深的還是信托,不僅因為68家公司基本上每一家我都熟,和董事長/總經理聊過,還因為這個行業每一家公司都長得不一樣,非常有意思!這個行業在不到2萬億規模的時候,我就和大家混在一起(當然我算是混得最差的),也算識于微時了。
在很多場合,大家都想聽我說說68家信托公司,分分類,講講特點,看找誰合作做點業務。他們以為我可以張口就說,殊不知這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任務!
第一,我肯定不能說任何信托公司的“壞話”(除非是涉及到重大公眾利益);
第二,我肯定不能泄露任何信托公司的“商業秘密”(一個人能知道多大的事情,取決于他能保守多大的秘密);
第三,我還得保持基本的“政治正確”,互聯網時代,你對少數人說話,就要準備好接受所有人的檢驗。
苦思良久,我用了四個維度來把信托公司分類:按股東背景分、按業務風格分、按管理風格分、按激勵機制分。
按股東背景分
央企控股
地方國資控股
金融機構控股
混合所有制
論說話得講究:以前我說某信托公司是民營控股,后來人家就找我了,我覺得有道理,現在民營金融機構多敏感啊,叫混合所有制!
按業務風格分
偏好主動管理vs擅長信托服務
審慎穩健vs積極進取
喜歡地產vs偏好政信
發力個人直銷vs擅用機構資金
論說話得講究:通道?啥通道?容易聯想起下水道,多難聽!我們現在說信托服務,而且確實啊,信托公司是 “信托服務+”,信托服務+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
現在但凡聽到一個人說信托公司要轉型吧啦吧啦,意思是要完全摒棄事務管理類業務,只做純主動管理業務的,我敢肯定這個人沒有任何企業經營經驗(或者至少不那么務實吧)。
靠自己的牌照就能掙到的錢?為什么不掙?非要去搞高風險的業務,主動管理也不是管一堆風險在手里?。∧膫€金融行業還沒點牌照價值制度紅利?只是說,不要完全把這個當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就吃沒有也不至于餓死。
同理,你不能說哪個公司就“保守”了!誰“保守”了?嗯,叫審慎穩健。你更不能說哪個公司就“激進”了,艾瑪,這詞嚇死人!嗯,叫積極進取。
按管理風格分
強勢CEO風格vs流程決策機制
自上而下安排vs自下而上驅動
核心部門制vs遍地插旗風
業務專營部門vs綜合全能團隊
論說話得講究:以前我戲說有的信托公司是“霸道總裁型”(沒有任何貶義,我承認我在公司就是“霸道總裁型”,“一把手”沒點力度,哪里來的效率?!尤其是成長型的公司),在這些公司,他們的同事出來,無論拿什么樣的名片,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就是董事長/CEO助理(沒進班子)。
后來覺得“霸道總裁型”還是太容易引起誤解(雖然在俺們年輕一輩的心中,這就是個可愛萌萌噠的說法),我現在就改成叫“強勢CEO風格”,全世界的企業都有這說法。
按激勵機制分
工資總額天花板vs看收入論貢獻
績效費用比例制vs前中后臺大鍋飯
部門總說了算vs獎金按級別分
論說話得講究:以前我鄙視有的信托公司“包工頭文化”,后來我發現是我自己錯了,按最小業務單元核算,形成清晰的價值貢獻、價值衡量、價值分享機制,你不懂叫人家“包工頭文化”“個體戶集合體”,其實人家是“合伙人文化”!
我為此專門從一個創業狗的角度,寫過一篇文章叫《學習信托公司好榜樣!》,但是叫“合伙人”還是有些不妥,特別是對于國有背景的公司而言,你和誰合伙?嗯,我現在就叫“績效費用比例制”。
按照以上四個維度,把信托公司往里面一套,這家公司的性格特征就出來了。為什么每家公司都不一樣,因為人性賦予信托色彩!
①不同的股東背景,帶來不同的經營目標、業務風格和激勵機制。
②信托公司可做的事情很多,每年都在變化,到底做什么,怎么做,取決于公司股東和管理層的決策,以及公司的能力積淀。
③信托公司的項目決策和風險控制,更多依賴一事一議、綜合判斷,做與不做都有利弊,更依賴董事長/CEO/首席風險官的拍板決定。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信托江湖,你還想聽更多?那賞碗茶錢吧!“賣唱”的也不容易是不?
信托行業的同仁們也要理解我,我跟你們混了十年,也沒掙到錢,只能把你們的故事編成段子和PPT拿去說書了。
其實,不僅是信托江湖,我和我的同事們,可以為你講述“資管十杰”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