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姐妹聊天,她很認真的向我咨詢一個問題,“孩子特別膽小害羞,總怕見生人怎么辦?”
相信很多家長也會面臨我姐妹家寶貝的狀況,不愛和陌生人說話,見到生人就膽小害羞,其他小朋友欺負他時只會哭,不會自衛或者反擊。一般情況下我管這種膽小害羞的寶寶稱之為“隱形乖寶”。而對于家有“隱形乖寶”的朋友們,我給予的意見是不必太緊張也不能被忽視。
人類---尤其是孩童,在面對新情境和陌生人時,往往會顯得靦腆、容易受驚、膽怯、猶豫或過分沉默。就心理學觀點而言,它是屬于我們人類的一種自衛策略。就發展觀點來看,它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行為特質。所以這種性格在兒童問題中極其普遍的現象。家長朋友不必過于擔心。
不過,有的家長信奉傳統教育理念,覺得“沉默是金”、“孩子有耳無嘴”、“聽話就是乖”,一般不把孩子害羞,內斂視為問題,甚至相反地以為那是一種良好行為,是聰明、懂事的體現,以致比起其他行為問題就較為人忽略。
殊不知,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害怕社交、孤僻;或者會變得越來越“懂事”。無論哪種情況,都是一種病態的人格增長,而根源就是自卑和沒有安全感。
當然,治標治本!如何解決孩子的這種“隱形社交障礙”,擺脫“隱形乖寶”,還要從它的形成原因說起——身心和家庭因素。
1.遺傳
有些小孩從出生以后,就顯得比別人害羞一些,這類孩童在小時候即很容易恐懼而且被抑制,這可能與遺傳有關。但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間接的、非決定性的因素。
2.孕母身心壓力
有些心理學者從母親身心壓力的觀點來探討它與兒童害羞膽怯成因的關系,結果發現有些非常膽小的嬰兒,是因為懷孕期中受到母親身體上與心理上的壓力所造成。一般情況下,這個因素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因素,而且不好改變。(Ps:所以說孕期媽媽的身心健康尤為關鍵!!!請提醒身邊的未婚媽媽切記!)
3.過度處罰
任何過度處罰都可能造成孩子害羞膽小。尤其是公開申斥與羞辱,等于將孩子推上害羞膽小的不歸路。這個時候,孩子會嚴重缺乏安全感,必然會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和信賴。因此有關社交活動的參與,對他們而言,都是相當可怕的事。結果惡性循環,使他們愈來愈缺乏別人的正向回饋,變得愈來愈害羞膽小。
4.父母示范
父母本身就很害羞、沉默,則子女也會有害羞和沉默的傾向,尤其是在遺傳或體質方面已經有害羞傾向,而又生活在實際害羞環境中時,更容易使小孩變得很害羞。父母本身的社交方面接觸缺乏,在無形中又剝奪和限制小孩與別人接觸的機會。這個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父母要從自身改善社交關系,多出去走走,和朋友聚聚。尤其是有孩童的朋友之間,更應該多來往多走動!
遠離“隱形乖寶”家庭齊動員:
一、家庭提供溫暖接納的氣氛
由于膽小孩子缺乏自尊,因此要幫助小孩建立其自尊,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要付出愛心與接納。而這種愛與接納是無條件的,讓孩子體會如何才是被尊重和尊重人,并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意見--包括負向意見。
二、強化孩子的社交行為
由于孩子很少暴露在別人面前是引起害羞膽小的原因,因此要避免孩子產生這種行為,則應盡早讓小孩從他和朋友社交經驗中,得到愉快滿足。讓他看見其他同齡小孩的社交經驗,對他非常有幫助。
可參考下列幾項強化孩童社交行為的途徑:
1.最基本原則是:當小孩出現社交行為時,馬上給予獎賞,使社交行為能再度出現。
2.若小孩不善社交時,則父母可以安排小孩與其他小朋友更多的機會相處,如郊游。
3.若小孩非常膽小害羞,可事先安排一些相當主動且令他覺得親切的小朋友和他親近。
三、家長要主動與孩子交流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在家長中,家長要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為了鍛煉幼兒多說話,家長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時間,與幼兒共同游戲或讓幼兒參與家務勞動,從中創造交談的機會。
四、從基礎入手,具體做法是抓好“兩多”
一是多表揚。通過調查,很大一部分幼兒怕羞是因缺乏自信心所致,他們不敢說話,怕說錯話。針對這一情況,家長就要采取多表揚少責備的方法,鼓勵幼兒樹立自信心,做到敢于開口,敢于講話。
二是多練習。多練習就是在幼兒的日常生活、游戲中,多為幼兒創造語言鍛煉的機會。俗話說“熟能生巧”,通過練習,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消除其害怕害羞的心理。
希望今天聊得這些對我的姐妹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幫助到更多“隱形乖寶”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