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鑒賞之四百九十中國歷代繪畫長卷·北宋

原文地址:

鑒賞之四百九十 中國歷代繪畫長卷·北宋 (一) 作者:

雨之 鑒賞之四百九十

中國歷代繪畫長卷 · 北宋(一)

(請點擊欣賞大圖)

北宋建國之初推行“偃武修文”國策,并沿襲五代南唐和西蜀舊制設立“翰林書畫院”,西蜀的黃筌、黃居寀、趙元長、高文進和南唐的王齊翰、周文矩、厲昭慶、顧德謙等都隨其故主來到北宋畫院,并直接影響了北宋畫院風格的形成。此外,中原和其他地區的畫家也應募入宮。北宋末年,一代庸君和書畫家宋徽宗趙佶偏愛繪畫,于崇寧三年(1104年)設立畫學,并正式納入科舉考試,進而宮廷繪畫進入中國歷史上最興盛、最繁榮的時期。畫學共分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和屋木六科,摘古人詩句作為考題。考入后按身份分為“士流”和“雜流”,分別居住在不同地方加以培養和考評。入畫院者,授予畫學正、藝學、待詔、祗侯、供奉、畫學生等名目,其服飾和俸祿上也比其他藝人為高。同時,皇家收藏也更加豐富,宣和(1119~1125)年間編撰了《宣和畫譜》,成為今天研究古代繪畫史的重要資料。

這一時期,以李成和范寬為代表的山水畫,風格多姿多彩,并與五代關仝被認為是“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李唐《采薇圖》和《晉文公復國圖》為代表的人物故事畫、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代表的風俗畫、以李公麟《維摩詰像》為代表的白描畫法和道教壁畫及肖像畫,更將人物畫提高到了完美境界。花鳥畫則強調了“有以興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登臨覽物之有得也”的倫理道德觀。除了宮廷和民間職業畫家外,米芾、蘇軾、文同、黃庭堅、李公麟等有一定身份和官職的文人學士畫作被稱作“文人畫”,他們強調繪畫追求“蕭散簡淡”的詩境,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股潮流的興起,對中國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

01北宋李成寒鴉圖

絹本,水墨,縱27.1cm,橫113.2cm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淡墨畫雪霽嚴林、群鴉、寒塘衰草。畫中無名款,定為李成,亦有人認為風格相差太遠,當為南宋初期畫院之作。元人趙孟釤獍嫌為能品,拖尾題跋還有元代知名詞章家錢塘仇遠和樂府名家蒙古族貫云石兩題,尤為難得。

李成(919年-約967年),字咸熙,中國五代宋初畫家,青州(今屬山東)人。唐宗室,山水畫家,在北宋時期和范寬、關仝并稱為“三家鼎峙”,他多作淡墨山水,所謂“惜墨如金”,如在夢霧之中。當時評價他“凡稱山水者必以成為古今第一”,將他的山水和吳道玄的人物相提并論。他主要描繪齊魯一帶山水,后代郭熙等人都是師法他的山水畫法。

02北宋李成小寒林圖

絹本,墨本,縱40cm,橫72cm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的近處是山澗,澗水不深,有人相互扶助著涉水而過。四周山石間雜樹叢生,郁郁蔥蔥;遠處山巒聳峙,隱現在煙云中的寺廟殿堂,屋脊犬牙交錯。盡管此圖為后世摹本,但也能反映李成山水畫的氣勢和風貌。畫山石多用披麻皴,重于勾擦和渲染,“皴擦甚少面骨干自堅”;畫樹干用線勾,色淡,由山石的深色襯出,畫樹葉多用點虱法,濃淡得宜,疏密有致,不過,此圖不用蟹爪畫法(也是摹本的緣故)。此圖與其他的諸如《晴巒蕭寺圖》的“寒林”之作還有所區別,嚴格說來,稱之為“小寒林”是不確的。

圖前隔水有行書“李成小寒林圖”題識,接縫處鈐有宋高宗乾卦印,畫心處有明紀察司半印,前后有梁蕉林收藏印多方。《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03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軸

絹本,淡設色,縱45.4cm,橫141.8cm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場面開闊,氣勢恢弘。遠處,雄壯巍峨的山峰拔地而起,昂然屹立,顯示出頂天立地的豪邁與莊嚴。近景處,小橋流水、泊岸輕舟,以及往來不斷的行人車馬,營造出的卻是一派輕柔舒緩的場景。與遠山相互襯托,剛柔相濟,使畫面既和諧又生動。更有樓臺塔寺、流泉飛瀑點綴于溪畔崖間,叢林蒼翠,連綿不斷,使得整幅作品春光滿目、郁郁蔥蔥,令觀者心情舒暢。

《茂林遠岫圖》經南宋賈似道、元代鮮于樞、明代項元汴、清代梁清標等名家收藏,后入清宮內府,上有百余方收藏印跡。作品后有南宋向冰、元人倪瓚、明人張天駿三人題跋。畫上有乾隆的一首七言詩:“元氣淋漓萬木枝,荊關而外自成師。奩屏合付閨中秀,硯匣琉璃冥寫時。”由于南宋向冰在卷后題跋中稱此圖為北宋李成所作,所以該作品多被看做是流傳有緒、唯一可信的李成真跡。

04北宋張先十詠圖

絹本,淡設色,縱52cm,橫125.4cm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一幅山水人物畫,畫卷的開首部分便是吳興南園一角,主體建筑為一座重檐歇山頂的樓閣,相配小亭欄桿回環曲折,花草樹木掩映,庭中有鶴,亭角有花一株,環境幽雅而氣象恢宏。樓閣內,馬太守正陪二老對坐奕棋;小亭內,二老手扶欄桿,一面賞景一面閑話;另二老或攜琴或曳杖,款款而來。此外有童仆衙役陪伴侍候。這是一次風流儒雅的集會,輕松愉快,表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氣氛。這一段表現了三首詩的內容,除前述一首之外,另有《庭鶴》、《玉蝴蝶花》二首。南園臨水而建,湖對岸遠渚汀洲,村莊茅舍,樹木蔥濃,群山聳翠,依次表現出《孤帆》、《宿清江小舍》、《歸燕》、《聞砧》、《宿后陳莊偶書》、《送丁秀才赴舉》、《貧女》七首詩的內容。張先的繪畫作品,無論歷史流傳還是文獻記載,僅此一幅。至于它的時代,從山石皴法及布置方法看,大體是北派山水的繼承,屬于荊浩、關同體系,而無李成、郭熙痕跡,更不入南宋格調,顯然是北宋前期的風格。

這件作品的文獻價值一直受到前人的重視,它所記載的當時的文化活動及有關人物,都是唯一的現存第一手資料。陳振孫根據南園立石,對各種人物作了詳細的筆錄和考證。刻石在元代便毀滅了,顏堯煥的跋記錄頗詳。到今天,其畫和所有的題跋,更彌足珍貴。此畫原為清宮收藏,溥儀以賞溥杰的名義將畫盜出宮廷,后攜至長春。偽滿政權覆滅時,此畫被竊,此后50年中不知下落。

1995年,在北京瀚海拍賣公司的拍賣會中此畫才再度面世。故宮博物院根據徐邦達、啟功、劉九庵等專家的建議,并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準,以1800萬元競價將此畫購回,使這件國寶找到了它應有的歸宿。國家文物局和故宮博物院用這么多的錢保護一件國寶,用啟功先生的話說:“兩個字,值得。”

畫前引首有清乾隆皇帝弘歷手書“誦芬寫妙”四字,拖尾有南宋陳振孫,元顏堯煥、鮮于樞、脫脫木兒四跋,畫中有北宋孫覺一跋。本幅上有南宋賈似道“悅生”、“秋壑”、“秋壑玩賞”等印,明初“典禮稽察司印”半印,清乾隆、嘉慶寶璽十余方,又溥儀印三方。《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辟為通判。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

05北宋趙光輔番王禮佛圖

絹本,設色,縱28.6cm,橫103.5cm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畫中國周邊少數民族酋長、番王朝拜佛祖的形象。佛祖高坐蓮臺,諸番王作禮拜、貢獻之狀,服飾皆異域裝束。畫面氣勢宏大,人物安排疏密有致,表情各異,生動自然,是宋代人物畫的一幅杰作。

趙光輔,活動于960至975年左右。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宋太祖朝為圖畫院學生,擅畫佛像、人物、番馬。據史料記載:“華原趙光輔,工畫番馬,故天下稱趙評事……然后知光輔不獨工于馬也。”《番王禮佛圖》傳為他所畫。

06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

絹本,墨筆,縱44.3cm,橫580cm美國紐約王季遷藏

此圖是北宋初年道教壁畫的稿本,以卷的形式流傳至今。其臨本《八十七神仙圖》,現為徐悲鴻紀念館藏。圖繪道教帝君諸神仙朝謁元始天尊的隊仗行列。有兩帝君(東華、南極)、真人仙人、玉女、神將等,共八十余人,其構圖統一中求變化,在處理繁復的畫面時,又能協調而不雜亂,全部行列有節奏地前進。線條遒勁流利,人物神采飛揚,衣袂飄舉處,有“吳帶當風”之遺意;雖不設色卻有五彩繽紛、絢麗奪目之感。畫家用流利的長線條描繪稠密重疊的衣紋,臨風飄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帝君莊嚴,神將孔武,女仙顧盼生姿。

壁畫的“粉本”,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所藏《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此本構圖基本相同,而線描稍異,也應是同一種用途。此圖無款識,卷后有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張字跋,稱此圖為吳道子所畫,原傳為唐代吳道子作,經趙孟釕蠖ù司砦渥讜婕#袢似氈槿賢庖還鄣恪1彼巍緞突住貳⒃獪珗嫛痘a》著錄。

武宗元(約980-1050),初名宗道,字總之,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真宗景德年間,建玉清昭應宮,征全國畫師,分二部,宗元為左部之長。他家世業儒,以蔭得太廟齋郎,官至虞部員外郎。擅畫道釋人物,曾為開封、洛陽各寺觀作大量壁畫。工人物、佛道、鬼神,師吳道子法,行筆如流水,神采活動,大抵如寫草書,筆術精高。年十七即能畫北邙山老子廟壁,頗稱“精絕”。嘗于洛陽上清宮畫三十六天帝,其間赤明和陽天帝畫成宋太宗相貌,真宗趙恒見之,嘆其畫筆之神。曾在廣愛寺見吳道子畫文殊、普賢大像,武由此杜絕人事旬余,專在廣愛寺刻意臨摹。結果臨摹之畫骨格停分,神觀氣格,大衣纓絡,乘跨部從,與大像不差毫厘,真靈心妙悟之天才也。

07北宋王居正紡車圖

絹本,設色,縱26.1cm,橫69.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懷抱嬰兒哺乳的村婦,身旁置放一架紡車,左手正搖紡輪。前面一老媼,面向村婦,慈祥安寧。村婦身后有一兒童,席地而坐,手中拿著桿,牽著一只蟾蜍,活潑可愛。線條多用類似于周文矩的“戰筆”,生動和諧。

此圖無作者印款,原為趙孟罹剎兀姓悅項二跋,稱為王居正作,跋曰:“圖雖尺許,而筆韻雄壯,命意高古,精彩飛動,真可謂神品。”并有詩云:“田家苦作余,軋軋操車鳴。母子勤紡織,不羨羅綺榮。童稚善自樂,小龍恬不驚……”今二跋已不存。

王居正(公元11世紀),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學丹青有父風,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與父王拙同馳名于畫壇。善畫仕女,師周昉,得其閑冶之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謂其:“精密有余,而氣韻不足。”嘗于苑圃寺觀眾游之處,居高臨下觀察游人眾相及美人姿色尤為入微。其下筆前沉思靜慮,力求形神兼備,故所作構思巧妙,形象生動,刻畫細膩真實。畫跡有《調鸚鵡士女圖》、《綠窗焦雨圖》,著錄于《繪事備考》。

08北宋趙昌寫生蛺蝶圖

紙本,設色,縱27.7cm,橫91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描寫秋天野外風物的寫生畫。在構圖布局上,畫家有意在畫面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景物多集中在畫面的下部。將野菊、霜葉、荊棘和偃伏的蘆葦等,布置得錯落有致。在晴空中有三只美麗的彩蝶正在翩翩飛舞,一只蚱蜢正在向上觀望。整幅畫把秋日原野的高曠清新、風物宜人的景色,描繪得十分動人。作品用筆遒勁,逼真傳神,設色清麗典雅,清勁秀逸。花卉用筆筒率,變化自然。雙鉤、暈染繪近處花卉的陰陽向背。蚱蜢和蝴蝶,用筆十分精確,微染出不同質感。畫面有一種純凈、平和、秀雅的意境和格調。

此圖畫法細致工整,花草用墨線勾勒,用筆頓挫有致,色不隱墨,在宋代花卉畫中頗為少見。圖卷上無作者款印,尾紙處有元代馮子振、趙巖題詩,明代董其昌題跋及清代乾隆帝御題詩一首。鈐宋賈似道“魏國公印”、“秋壑”、“臺州房務抵當庫記”(官府印),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之姊魯國大長公主“皇姊圖書”,明“典禮紀察司印”(洪武時官印),清梁清標“蕉林居士”、“棠邨”及清乾隆、嘉慶帝收藏印。因董其昌在該圖上題跋:“趙昌寫生曾入御府,元時賜大長公主者屢見馮海粟跋,此其一也”,遂將此幅作品定為趙昌所畫。

趙昌,生卒年不詳,字昌之,劍南(今四川成都)人,北宋畫家,專攻花卉草蟲,早年師法滕昌祐。為了深入觀察,他經常在清晨繞欄諦視,手調彩色當場描繪,自號“寫生趙昌”。所作形態逼真,敷色鮮艷,為時所重。

09北宋趙昌(傳)蜂花圖卷

絹本,設色,縱25.2cm,橫202.2cm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設色工筆,畫工纖細縝密,氣韻生動,無款,尾署“趙昌制”三字。此圖舊傳為趙昌所作,實為明清時期后人為之。

10北宋趙昌(傳)花卉四段圖卷

絹本,設色,縱49.2cm,橫77.6cm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畫折枝海棠、梔子、芙蓉、梅花共四幅,枝頁繁茂,花兒怒放。花瓣、花頁用勾勒填色法。花之嬌態、頁之正反和明暗表現得恰到好處。圖中用筆縝密嚴謹,但工而不板,設色艷而不俗。第一段海棠樹干上署有“趙昌”二字款,從字跡、畫風分析,此款偽,實為當時高手所作。畫面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印璽。曾經陳自明、清內府收藏,不見著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宋代他在世時就被譽為山水天下第一,百代標程!后世宗師——李成
王翚:遍臨名家,小中見大
中國古代繪畫簡介(十一):宋、遼、金士人畫 ----1
溯源︱兩宋山水畫之藝術成就
中國古代書畫拍品綜述
宋代經典古畫作品欣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文登市| 腾冲县| 镇沅| 修文县| 南城县| 苏州市| 开远市| 平陆县| 孝感市| 屯留县| 瑞昌市| 曲松县| 汉沽区| 福鼎市| 安岳县| 鄂温| 林甸县| 东辽县| 开封市| 锦屏县| 澎湖县| 鄂尔多斯市| 平塘县| 陆河县| 德钦县| 沛县| 达拉特旗| 靖西县| 青海省| 江油市| 遂宁市| 洛宁县| 天镇县| 朔州市| 日喀则市| 志丹县| 鲁甸县| 兴山县| 吉水县| 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