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0日,騰訊微信用戶朋友圈都被微信公開課PRO版的“我和微信的2015”刷屏。但隨之出現了說這個應用是木馬或病毒,會讓微信用戶盜號、劃走支付寶錢款等各種謠言,隨后騰訊官方發出辟謠聲明,說這個鏈接不是病毒或者木馬!更不存在賬號里的錢被盜的情況!并宣稱將通過法律手段追究造謠者的責任。
網絡是公共空間,網上編造、散布虛假信息均屬于違法行為,根據其所產生的危害程度等具體情況,發布人將依法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理,嚴重時將承擔刑事責任。那么對于造謠者和傳謠者的刑事責任是怎么規定的呢?
網絡謠言的情況較為復雜,表現形式較為多樣,有的對個別事件進行無限放大,歪曲事實來制造謠言;有的竟無中生有,捏造事實來制造謠言。此類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有的甚至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到社會穩定。同時,此類行為在行為主體、行為特征、侵害對象等方面還具有特殊性,如行為主體既涉及惡意造謠者,還涉及大量不明真相的網民跟帖、轉發。
(一)什么是網絡謠言、造謠、傳謠
網絡謠言已成為社會公害,而且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網絡傳播秩序,直接危及到我國互聯網的健康發展。
1、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介質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信息。網絡介質諸如: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網絡謠言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名人要員等內容。網絡謠言的傳播具有突發性且流傳速度快的特點,能對正常的社會秩序易造成不良影響。
2、網絡造謠:是指借助網絡等現代傳播信息手段,故意捏造、散布虛假事實的行為。
3、網絡傳謠:是明知道是謠言仍通過網絡傳播的行為。
(二)網絡造謠、傳謠的刑事責任
1、法律規定:
涉及網絡謠言的刑事犯罪,可能觸犯的罪名有很多,根據謠言的內容和侵犯的客體性質,大概可分為:
第一、危害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的網絡謠言。例如煽動分裂國家罪。因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危害性較大,故構成此類犯罪通常不需要以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結果為前提即可夠罪。
第二、危害法律實施或破壞社會穩定的網絡謠言。例如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此類犯罪要求達到危害法律實施和破壞社會穩定的程度即可夠罪。諸如:《刑法修正案(九)明確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名譽、榮譽權的網絡謠言。這個要求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有其他嚴重情節,可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誹謗罪。
2、法律分析:
網絡造謠、傳謠構成刑事犯罪必須達到相關罪的起刑點。例如: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名譽、榮譽權的網絡謠言,需要達到情節嚴重的標準,例如: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此外,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3、本案分析:本事件中,如造謠者、傳謠者達到了刑法規定的夠罪標準,則可由公安機關查明犯罪事實,對網絡造謠、傳謠者進行刑事拘留,由法院進行定罪處罰。
(作者:張凌霄,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主任、法學博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