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定繼承的概述
1.法定繼承的概念
繼承因私有財產的出現而得以萌芽,維系財產私有化是繼承制度得以延續的動力。法定繼承又稱為無遺囑繼承,是指在沒有遺贈扶養協議,遺贈,遺囑繼承的情況下,繼承人根據法律規定的繼承人的范圍及繼承順序,實行遺產分配的原則,從而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方式。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的適用效力具有不平等性,繼承開始后,遺囑繼承具有優先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五條: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遺囑繼承的優先性使得被繼承人處分自己死后遺產的意志和愿望得到合理的表達。法定繼承則以法定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普通民眾的私有財產。
2.法定繼承的特征
①法定繼承是遺囑繼承的一種補充,法定繼承是在遺囑繼承不適用的前提下才進行的一種選擇。②法定繼承是以身份關系為基礎的,是對遺囑繼承的限制。被繼承人的范圍具有明確性。是由法律基于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血緣、婚姻、撫養關系而規定的明確的繼承人范圍,而非由被繼承人指定。③法定繼承具有強制性,有關被繼承人的范圍、繼承順序以及遺產的分配原則等規定具有強制性,不得改變。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和順序是法定繼承的核心所在,將被繼承人遺留下的財產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賦予被繼承人以相應的法定權利,繼承范圍直接決定了誰有權利繼承被繼承人的財產,繼承順序則決定了哪些人享有優先繼承的權利。④法定繼續具有法定性,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遺囑并存,是主要的繼承方式之一。
二、法定繼承人的范圍
根據我國《繼承法》的規定,繼承人的范圍是圍繞著與被繼承人之間的血緣、婚姻、撫養關系展開的,包括被繼承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是法定繼承人,只是繼承的順序不同?!独^承法》中涉及到法定繼承范圍及順序的主要在第十條至第十二條。[1]主要限定為近親屬共七類主體,分別是:配偶,子女及其晚輩直系血親、父母、對公婆或者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或者喪偶女婿、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中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 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三、法定繼承的順序
1.第一順序繼承人
(1)配偶
配偶在法定繼承中的優先位置,體現了婚姻關系在家庭關系中的核心地位。法定繼承中的配偶指存在于合法婚姻關系中的配偶雙方互為對方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對于處于同居關系,或婚姻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的雙方,不享有法定繼承權。須注意:(1)配偶一方在離婚訴訟中死亡的,另一方仍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2)被宣告人死亡(若于判決宣告時并未自然死亡)于判決宣告之后才自然死亡的,若死亡宣告的判決尚未撤銷,其原配偶即使尚未再婚,也不享有繼承權。[2]
(2)父母
父母既包括被繼承人的生父母,也包括其養父母以及具有撫養關系的繼父母。生父母對于已經被他人收養的生子女不再享有繼承權,對于繼父母的法定繼承權,若已經繼承了繼子女的遺產后并不影響其繼續繼承其生子女的遺產。
(3)子女
子女的范圍既包括被繼承人的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也包括與其具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繼子女與繼父母在法定繼承中的繼承原則相對應,繼子女已經繼承了繼父母遺產的,并不影響其繼續繼承其生父母的遺產。而對于養子女,也同樣與養父母的繼承規則一致。養子女不能繼承生父母的遺產,但是根據現實中的撫養關系,若養子女對生父母確實存在較深厚的撫養關系,可以被視為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其他人擁有一定的繼承權。
(4)喪偶兒媳、喪偶女婿
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無論其是否再婚,均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3]
(5)代位繼承人
代位繼承人是在被繼承人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情況下,代位繼承人發揮代位繼承權,基于身份關系代替自己的父母參與繼承,是第一順序的繼承人。[4]
(6)胎兒
對胎兒繼承份額的保留,是指在分割遺產時,如果有胎兒,且該胎兒出生后應屬于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范圍,應當為胎兒保留繼承份額。對胎兒保留份額的處理,依胎兒出生時是死體還是活體而不同:若出生時是活體,則其保留份額由其母親代為保管;若出生后不久即死亡,則保留份額由該死嬰的法定繼承人按法定繼承處理;若一出生即為死胎,則該保留的份額由被繼承人的繼承人再分割。[5]
2.第二順序繼承人
(1)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的范圍既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也包括養子女與生子女之間,養子女與養子女之間的養兄弟姐妹,以及具有撫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對于后者,繼兄弟姐妹之間若已經相互繼承了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親兄弟姐妹的遺產。
(2)祖父母,外祖父母
被繼承人死亡的,其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屬于第二順序繼承人,都可以參與繼承。但是若被繼承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時,則要分情況處理:
(1)孫子女,外孫子女不屬于第二順序的繼承人,由其父母作為第一順序的繼承人參與繼承;
(2)其父母先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的,孫子女,外孫子女也不是“第二順序繼承人”,而是以“代位繼承人”的身份參與繼承,其在法律上的地位相當于第一順序繼承人。
3.法定繼承的順序規則
我國現行的1985年《繼承法》所規定的法定繼承的順序,是以血緣關系、婚姻關系、扶養關系為基礎的兩大順序的法定繼承制度。[6]繼承權男女平等,繼承開始后,并非所有的法定繼承人都能同時參加繼承,而是依據法律規定的繼承的先后順序,按照血緣和婚姻關系的親疏,以及在生活中的相互依賴程度和撫養關系進行排序。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具有優先繼承權,只有在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或第一順序繼承人放棄或喪失繼承權的前提下,第二順序繼承人才有權繼承。而處于同一順序的繼承人,都有同時繼承的權利,同一順序內不再有先后之分。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撫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有撫養能力和撫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撫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少分。繼承人協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對于不在遺囑繼承范圍內的剩余部分財產,需要通過法定繼承進行分配。對于沒有被約定在遺囑繼承中的財產,遺囑繼承人依遺囑取得遺產后,仍有權依照繼承法取得遺囑未處分的遺產。
四、總結
在現行《繼承法》制定時,鑒于我國當時的情形,曾提出我國財產繼承制度在確定繼承人時,應當考慮三個因素:一是血緣關系、婚姻關系;二是相互扶養的權利義務;三是經濟上的依賴程度和事實上的經濟幫助。
[7]“西方重視橫向的夫妻關系,東方重視縱向的代際關系?!?/span>[8]我國《繼承法》采用“親等繼承制”,實行配偶繼承與血親繼承并重的原則,法定繼承更是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家族、血緣關系的延續和傳承,對于繼承人范圍和繼承順序存在的一些缺陷,還要在日后的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
注釋及參考文獻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撫養關系的繼父母。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撫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一條: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二條: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2]《我國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及順序研究》,張卓婭,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3.5.
[3]《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二條: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4]《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一條: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5]《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十八條 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6]《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7]郭明瑞:《完善法定繼承制度三題》,載《法學家》2013年第4期。
[8]費孝通:《鄉土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頁。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費孝通:《鄉土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楊立新主編:《繼承法修訂入典之重點問題》,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版。
[3]薛寧蘭、金玉珍主編:《親屬與繼承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二、期刊類
[1]郭明瑞:《完善法定繼承制度三題》,載《法學家》2013年第4期。
[2]王肅元:《法定繼承制度的重塑》,載《法學》2003年第11期。
[3]張卓婭:《我國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及順序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3.5.
撰稿丨李怡帆
排版丨郝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