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完全肖邦系列文章
橄欖古典音樂
最新雜志書發售
跟著肖邦游波蘭
??
紀錄片
《肖邦拯救人生》
講述了兩個普通人經歷人生不幸后
因肖邦的敘事曲而重新振作的故事
肖邦的音樂為何具有如此魔力
甚至在IMDb的不完全統計中
超過1000部電影用肖邦作品當配樂
下面就來盤點一下
電影中的 10大肖邦瞬間
01
鋼琴家
THE PIANIST
— 沒人像你這樣彈肖邦。
— 我希望這是一種贊美。
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是波蘭一家電臺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斯皮爾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肖邦第一敘事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斯皮爾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開始創作于1831年暫居維也納期間,那時的肖邦還不知道自己永遠也無法重返波蘭,這首敘事曲的創作直到作曲家定居巴黎后的1835年才完成。這首敘事曲公認的文本來源是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講述一個愛國英雄捐軀赴死的悲壯故事,而當時的波蘭也被普魯士和俄國占領,國將不再。電影中,華沙剛遭洗劫,波蘭也面臨亡國危險。因此,無論是在電影中、音樂中還是詩歌中,都傳遞出一種創作者對波蘭生死存亡之際的一種悲慟之情。
g小調敘事曲
02
綠皮書
GREEN BOOK
— 謝謝你,托尼!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彈肖邦,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這樣彈肖邦。
居住在紐約的意大利人后裔托尼因短期失業而受雇于黑人鋼琴家唐·雪莉,這在上世紀中期的美國并不是一件令人喜聞樂見的事情。自命清高的唐·雪莉雖深知在當時情況下去保守的南部巡演可能是一件會喪命的行為,卻一意孤行,執意進行早已定下的巡演。他和他演奏爵士音樂的三重奏組所到之處均收到了熱烈歡迎,然而舞臺下的他卻不得不跑到室外的廁所方便,因為他的膚色。
雖然備受歡迎,可顯然這對唐·雪莉來說是不夠的。自小接受古典訓練的他不希望憑借這種直擊感官的音樂得到認可,他更渴望那些最經典的東西——肖邦、貝多芬等。于是,他終于在影片接近結尾處的一處黑人酒吧中用一首肖邦冬風練習曲讓整個酒吧目瞪口呆,暫且不論這個行為是否天時地利人和,練習曲的出現的確使整部電影好像鍍了一層金,你瞧,唐·雪莉都笑了。
a小調練習曲“冬風”
03
五支歌
FIVE EASY PIECES
— 彈了一天鋼琴再去騎馬,你會痙攣的。
主人公鮑比小時候刻苦練習,立志成為鋼琴演奏家,片名正是主人公小時候的一本鋼琴練習冊,二十年后卻只想將自己偽裝成一名石油工人,影片講述的正是這兩者間的距離。
影片將主人公的公路生活描繪的生機勃勃、其樂融融,觀眾跟隨他流連于酒吧和保齡球場,混跡于汽車旅館和拖車間,觀眾發現他反抗著低下階層的價值觀,哪怕他同時也拾起了它們。在一場仿佛魔術般的戲里,被夾在車流中的他從車上跳下來,跑到前頭那輛卡車上彈起了鋼琴,演奏的正是這首肖邦《f小調幻想曲》,他的隨性不羈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f小調幻想曲
04
冷戰
ZIMNA WOJNA
— 到另一邊去吧,
那里風景更好。
《冷戰》講述了一對背景、性格截然不同的年輕人之間熾熱的愛情故事。1950年代冷戰期間,在斯大林統治下的波蘭和自由放縱的巴黎,一位追求自由的音樂家和一位滿懷激情的年輕女歌手墜入了愛河。導演帕夫利科夫斯基喜歡將主人公置于兩難境地中,在前作《修女伊達》中,伊達來俗世走了一遭又毅然決然回歸修道院,而在《冷戰》中,兩位被時代裹挾的愛人最終選擇到另一邊去。
本片中的音樂可以說充當了一個無形的角色,在導演闡述中帕夫利科夫斯基也提到馬佐夫舍的民族音樂對他創作的影響,這在電影中也有很多體現。電影一開頭男主人公維克托的一曲肖邦幻想即興曲,就將這種音樂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了。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05
愛很怪
LOVE IS STRANGE
— 你覺得她的維尼亞夫斯基怎么樣?
— 有一點過度絲滑了。
— 是嗎?
— 當音樂已經足夠浪漫時,就不用再裝飾了。
影片講述了一對生活在紐約的同性伴侶喬治和本的故事,喬治是教會學校的音樂老師,本是畫家,他們在一起生活了39年,終于舉行了溫馨浪漫的婚禮,但問題也接踵而至,喬治因此失去了教師的工作,經濟問題使他們不得不搬家,而在未找到新公寓前,兩人被迫分居,各自寄住在朋友和家人的住所。
在肖邦鋼琴曲的陪伴下,情節漫不經心地娓娓道來,正是一系列生活流般的細節鋪陳,使影片平靜、流暢,又如生活本身一般有質感和重量。導演用最平實的方式探討著最讓人無法平靜的兩件事——愛與偏見。
降D大調搖籃曲
以下分享幾部描寫肖邦生平電影
06
告別圓舞曲
LA VALSE DE L'ADIEU
再見了,卑微的愛情……
故事講述了肖邦青年時期的愛情,瑪利亞·沃津斯卡,這位年輕的波蘭貴族與肖邦陷入了羅曼關系中,但因為肖邦的出身太過卑微而無法與其結婚。在臨死前,肖邦想起了他的摯愛和他在離別時所做的圓舞曲,也即是本片名——《告別圓舞曲》。
降A大調圓舞曲
07
一曲難忘
A SONG TO REMEMBER
在法國和波蘭間艱難抉擇……
對音樂充滿天賦與激情的鋼琴神童肖邦生活在紛亂的戰爭時期,祖國波蘭正在被沙俄侵涉,他的音樂老師埃爾斯內遂不懈動員他前往巴黎發展。長大成人的肖邦愈發散發著愛國主義精神,不僅秘密參加革命會議,還當眾拒絕為沙皇演奏鋼琴,為此讓自己與親朋陷入危險,不得不連夜逃往巴黎。
在光華陸離的藝術國度,肖邦邂逅了女強人作家喬治·桑并被其深深吸引,然而喬治·桑對他的愛卻更多的是一種占有,她讓肖邦斷絕與舊日聯系,專心在屋里終日作曲,只準到貴族沙龍演奏,不準舉辦公開售票的演奏會。就在與世隔絕的愛情和音樂空間里,肖邦的肺炎日漸惡化,而與此同時,遠在波蘭的親朋卻在最近一次抵抗運動中全部被捕,急需贖金。而虛弱的肖邦,唯一的籌錢方式只有賭上性命舉辦演奏會,一面是情人的極力反對,一面是故鄉人民的安危,面前是自己不治的身體與黑白的琴鍵,年輕的肖邦將如何抉擇……
c小調奏鳴曲,獻給埃爾斯內
08
肖邦的青年時代
M?ODO?? CHOPINA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1825-1831年是肖邦人格的形成期,也是全歐洲社會動蕩的時期:民族主義不斷高漲,人們強烈呼吁社會變革。肖邦作為一名學習音樂的優秀學生,內心充滿了對祖國波蘭的革命情懷。他所舉辦的一系列音樂會得到貴族階層的高度好評。他的名聲增長迅速,一次巡演路過維也納時,他聽說了華沙起義爆發的消息,他嘗試返回波蘭抗戰,但是馬車半路拋錨,肖邦身負重傷,在醫生的告誡下,他選擇在巴黎定居并繼續工作。
d小調波羅乃茲舞曲
09
藍色樂章
LA NOTE BLEUE
深藍色夜晚滿溢的欲望……
故事講述肖邦和女友在最后日子里的故事。在一起的8年里,他們各自創作了不朽的作品,在兩人的莊園別墅,她邀請了當代最受推崇的畫家,作家及音樂家,找尋夢想的所在,盡情發泄情欲及野心欲望...
B大調夜曲,作品32之1
10
春光奏鳴曲
IMPROMPTU
巴黎名人的世界……
1830年代的巴黎,喬治·桑在文學界掀起了一股討論熱潮,不僅因為她的文筆,同時還有她的一些幾段觀點,包括她對性別界限的模糊。某日,在拜訪音樂家李斯特時,她偶遇了肖邦,肖邦的幽默瀟灑吸引了她,趣味相投心心相惜的兩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共同譜寫一首為后人津津樂道的浪漫戀曲。本片片名“impromptu”原意為“即興曲”。
降A大調即興曲
以上部分內容節選自
橄欖古典音樂最新MOOK
肖邦簡史·跟著肖邦游波蘭
橄欖古典音樂
最新雜志書發售
跟著肖邦游波蘭
查看更多肖邦專題文章請戳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