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3.中亞的湖泊概況、存在的特殊現象及目前面臨的問題成因探究;
4.評價中亞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并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中亞湖泊的萎縮】
咸海在1960年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四大湖,總水量1100立方千米,主要由阿姆河和錫爾河注入。之后,咸海周邊逐步成為世界主要的棉花生產基地,時至2007年,咸海面積只有最初面積的10%,總水量減少了近90%,隨著水面逐漸縮小,水中鹽的濃度越來越大,目前咸海的含鹽度比大西洋的海水要高出4倍,魚類基本絕跡。2014年9月美國宇航局發布的一組衛星圖片顯示“咸?!彼埔呀浵?。
1.結合材料,分析咸海面積萎縮的原因。
答:咸海的水源主要靠阿姆河和錫爾河注入,氣候變暖,蒸發旺盛,降水減少,氣候變干;兩河流域大規模開荒造田種植棉花等,大量的河水被用于灌溉農田。由于缺乏科學的灌溉系統,水資源浪費現象極為嚴重,阿姆河和錫爾河已基本不能再為咸海輸水,咸海面積因此迅速縮減。
2.說明M湖變化對圖示區域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答:隨著海洋面積不斷縮小,湖泊調節氣候的能力減弱,提供的水資源減少,旅游價值降低,發展灌溉農業,引發土地荒漠化、鹽堿化等問題,沙漠化和環境污染問題相繼出現,咸海附近人們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 “白金之國”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大部分國土被荒漠覆蓋,因為有河流的滋養,荒漠地帶散布著許多河谷綠洲。棉花喜熱、喜光、耐旱,適宜在疏松深厚的土壤中種植,一生需水量以450mm-620mm為宜。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以穩產、高產、品質優良聞名世界。有“白金之國”之稱。
1.分析烏茲別克斯坦成為“白金之國”的優勢自然條件有哪些?
答:烏茲別克斯坦地處中亞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夏季長而炎熱,睛天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境內有河流,灌溉便利;沙質土壤,有利于棉花的生長。
(教師補充材料:人為原因的一部分。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出口國。烏茲別克斯坦農業以植棉為主,植棉業是農業的專業化部門,目前籽棉年產量大約400萬噸,加工后皮棉的產量近120萬噸,居世界第六位;皮棉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僅次于美國,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85%用于出口,每年出口棉花近100萬噸。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由MFERIT的貿易公司集中出口。)
2.分析該國大面積種植棉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答:本地區本來就缺水,擴大種植,農業用水一定會增加,從而進一步加重旱情;不合理的灌溉會導致土地鹽堿化;擴大種植面積必將開懇土地,此地區本來生態環境就脆弱,一但破壞就難以恢復,會導致惡性循環。
問題還可以設計為,你是否贊成烏茲別克斯坦擴大棉花生產?
在烏茲別克斯坦,擴大棉花種植:
1. 氣候條件:烏茲別克斯坦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生長。
2. 土地資源: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有錫爾河流經,灌溉便利,沙質土壤有利于棉花的生長。
3. 市場需求:棉花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擴大種植面積可以增加收入、增加就業機會,為工業部門提供原料,促進經濟發展。
不贊同,需要考慮:
1. 水資源:烏茲別克斯坦水資源相對缺乏,擴大棉花種植面積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2. 土地利用:過度開墾會導致土地荒漠化嚴重,過度引水灌溉會導致咸海面積萎縮、河流斷流等環境問題。
3. 生態環境:不合理的農田灌溉會造成土地鹽漬化,湖泊補給水源減少,濕地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
因此,在擴大棉花種植面積之前,需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的問題,采取合理的農田灌溉方式,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3.提出烏茲別克斯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答:①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實行農業多樣化生產措施;減少棉花種植面積,種植蔬菜、馬鈴薯、油料、飼料等作物,建設果園和葡萄園。
②加大科技投入,延長產業鏈,建設現代化棉花加工廠,進行棉花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與農民的收入等。
③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單產;
④控制農村人口數量,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⑤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
⑥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