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同點】
同出于《傷寒論》;均用桂枝、炙甘草發汗解表;主治外感風寒表證。
2:【不同點】
麻黃湯:是麻黃與桂枝、杏仁相配伍,發汗解表力增強、宣肺平喘之力也較突出;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以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桂枝湯:是桂枝與芍藥、生姜、大棗相配伍,發汗力弱,重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以頭身疼痛、汗出惡風、脈浮緩為辨證要點。
【比較要點】二方均治外感風寒表證。但麻黃湯為外感風寒表實證;桂枝湯為外感風寒表虛證。
桂枝湯
桂枝湯,中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辛溫解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效。主治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后或病后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麻疹等屬于營衛不和者。
- 功 用
-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 主 治
- 外感風寒表虛證
- 分 類
- 解表劑—辛溫解表
- 出 處
- 《傷寒論》
桂枝湯歌訣
太陽中風桂枝湯,芍藥甘草棗生姜 解肌發表調營衛,啜粥溫服汗易釀。 [1]
桂枝湯組成
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姜。
桂枝湯用量
桂枝(去皮)、芍藥、生姜、大棗(切)各 9g,甘草(炙)6g。
桂枝湯功用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桂枝湯用法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現代用法:水煎服,溫服取微汗)。 [2]
桂枝湯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
桂枝湯方義
本方證為風寒傷人肌表,腠理不固,衛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療以解肌發表 調和營衛為主。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藥,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生姜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發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并為佐藥。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為使藥,調和諸藥。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3]
桂枝湯配伍特點
桂枝辛溫,辛能散邪,溫從陽而扶衛,故為君藥。芍藥酸寒,酸能斂汗,寒走陰而益營。桂枝君芍藥,是于發散中寓斂汗之意;芍藥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營里。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矣。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血營,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
桂枝湯運用
本方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臨床應用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為辨證要點。
桂枝湯加減化裁
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桂枝湯禁忌
播報 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均當忌服,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桂枝湯附注
桂枝湯附方 桂枝加葛根湯
組成:桂枝(去皮)6g,芍藥6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葛根12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功用:解肌發表,升津舒經。
主治:風寒客于太陽經輸,營衛不和證。
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出處:《傷寒論》
桂枝湯附方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組成:桂枝(去皮)9g,芍藥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厚樸(炙 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功用:解肌發表,降氣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
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用下劑后,表證未解而微喘者。
出處:《傷寒論》
桂枝湯附方 桂枝加桂湯
組成:桂枝(去皮)15g,芍藥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棗(擘)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功用:溫通心陽,平沖降逆。
主治:心陽虛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陽病,誤用溫針或因發汗過多而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胸,起臥不安,有發作性者。
出處:《傷寒論》
桂枝湯附方 桂枝加芍藥湯
組成:桂枝(去皮)9g,芍藥18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功用:溫脾和中,緩急止痛。
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土虛木乘之腹痛。
出處:《傷寒論》 [3]
桂枝湯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上述四方皆為桂枝湯類方,其證之病機以營衛不和或氣血陰陽失調為共性,故用桂枝湯和營衛、調陰陽。前二方主治證以外感風寒表虛為基本病機,桂枝加葛根湯主治外感風寒,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去濡養之惡風汗出、項背強而不舒,故用桂枝湯加葛根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治風寒表虛證兼見肺失肅降之喘逆,故加厚樸、杏仁降氣平喘。后二方因藥量之變化,已由治表之劑變為治里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湯主治太陽病發汗太過,耗損心陽,心陽不能下蟄于腎,腎中寒水之氣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兩以加強溫通心陽、平沖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邪陷太陰、土虛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湯通陽溫脾,倍芍藥以柔肝緩急止痛。
麻黃湯
麻黃湯,中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麻黃湯歌訣
播報
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麻黃湯組成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麻黃湯用量
麻黃(去節)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麻黃湯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麻黃湯功用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黃湯主治
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麻黃湯方義
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郁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藥。由于本方證屬衛郁營滯,單用麻黃發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二藥相須為用,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癥可愈。
麻黃湯配伍特點
一為麻、桂相須,發衛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郁以暢營陰,則發汗解表之功益彰;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麻黃湯運用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麻黃湯加減化裁
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酸痛,加蒼術、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干,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麻黃湯禁忌
①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
②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于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
麻黃湯附注
麻黃湯附方1
麻黃加術湯
麻黃湯組成
麻黃(去節)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術12g。
麻黃湯用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黃湯功用
發汗解表,散寒祛濕。
麻黃湯主治
風寒夾濕痹證。身體煩疼,無汗等。
麻黃湯出處
《金匱要略》 [1]
麻黃湯附方2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湯組成
麻黃(去節,湯泡)6g,杏仁(去皮尖,炒)6g,薏苡仁12g,甘草(炙)3g。
麻黃湯用法
上銼麻豆大,每服12g。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麻黃湯功用
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麻黃湯主治
風濕在表,濕郁化熱證。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
麻黃湯出處
《金匱要略》 [1]
麻黃湯附方 3
大青龍湯
麻黃湯組成
麻黃(去節)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雞子大,碎)12g,生姜(切)9g,大棗(擘)3g。
麻黃湯用法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麻黃湯功用
發汗解表,兼清里熱。
麻黃湯主治
外感風寒,里有郁熱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
麻黃湯出處
《傷寒論》 [2]
麻黃湯附方4
三拗湯
麻黃湯組成
甘草(不炙)、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各30g。
麻黃湯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15g,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
麻黃湯功用
宣肺解表。
麻黃湯主治
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麻黃湯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
麻黃湯附方5
華蓋散
麻黃湯組成
紫蘇子(炒)、麻黃(去根節)、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30g,甘草15g。
麻黃湯用法
上為末,每服6g,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麻黃湯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麻黃湯主治
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咳嗽上氣,呀呷有聲,吐痰色白,胸膈痞滿,鼻塞聲重,惡寒發熱,苔自潤,脈浮緊。
麻黃湯出處
《博濟方》
麻黃湯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麻黃加術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均由麻黃湯加減而成,都是治療外感風寒夾濕的方劑。但前方證屬素體多濕,又外感風寒,表寒及身疼較后方為重,故用麻、桂與白術相配,以發汗解表、散寒祛濕。然發汗祛濕又不宜過汗,方中麻黃得白術雖發汗而不致太過,白術得麻黃則能盡去表里之濕,相輔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證不僅表寒及身疼比較輕,且日晡發熱增劇,有化熱之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術,改用苡仁滲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輕,亦為微汗之用。
大青龍湯系由麻黃湯重用麻黃,再加石膏、生姜、大棗組成。主治風寒表實重證而兼里有郁熱者。方中倍用麻黃,故其發汗之力尤峻。其煩躁為郁熱在里,故加石膏清熱除煩;生姜合麻、桂則散風寒以解表邪,合棗、草則益脾胃以滋汗源,使汗出表解,寒熱煩躁并除。
三拗湯與華蓋散皆為麻黃湯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風寒,主治風寒犯肺之咳喘證。但三拗湯為宣肺解表的基礎方,主治風寒襲肺的咳喘輕證;華蓋散主治素體痰多而風寒襲肺證,故加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氣祛痰,加強化痰止咳的作用。
麻黃湯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 [2]
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古人用藥法象之義。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故能祛骨節之風寒,從毛竅而出,為衛分發散風寒之品。桂枝之條縱橫,宛如經脈系絡,能人心化液,通經絡而出汗,為營分散解風寒之品。杏仁為心果,溫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氣,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風寒,內和氣血,為中宮安內攘外之品。此湯入胃,行氣于玄府,輸精于皮毛,斯毛脈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不煩啜粥而藉汗于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