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畫《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長卷,是一代畫圣吳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吳道子僅存的一部白描絹本。因場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結構之精確,神情之華妙,構圖之宏偉壯麗,線條之圓潤勁健,而被歷代畫家藝術家奉為圭臬。《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國美術史上極為罕見的經典之作,更是代表了中國古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其藝術魅力堪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比肩,著名畫家徐悲鴻認為此卷
“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這一作品歷千年之久依然光彩照人、價值連城,現為徐悲鴻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這幅《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深褐色的絹面上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筆法,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八十七個人物優美的造型,生動的體態,將天王、神將、宮女那種“虬須云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氣派表現得淋漓盡致。畫面里那冉冉欲升的白云,飄飄欲飛的仙子,使得整幅作品具有一種“天衣飛楊,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該作品沒有著任何的顏色,但卻有著強烈的渲染效果,作者運用流暢的線條,描繪稠密而重疊的衣褶,所有人物神情各異,神采飛動。構圖整齊而不呆板,人物的安排也參差有致,組織地繁復而不顯雜亂。畫面強調照應,又適當注意變化,使人物動態一致、傾向一致,服飾大致相似的人群,通過微小的轉側和顧盼,得到相互之間的呼應。畫中線條嚴謹、簡練、流暢,有的線長達幾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種不同的線來表現,眉眼特別有神,皺眉肌的變化,以及眼與其他各部的關系處理得準確巧妙,從而使同樣嚴肅的面孔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個性。總之,這幅圖氣魄宏偉、人物生動,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白描技法的高度水平,代表了我國唐代人物畫白描技法的杰出成就。
這幅《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鴻在1937年5月用重金購買到手的,1942年5月因為戰亂而丟失了。1944年夏天,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又用巨款贖回來,《八十七神仙卷》終于“完璧歸趙”,再一次回到徐悲鴻手中。由于吳道子的真跡本來就難覓,加上這失而復得的曲折經歷,徐悲鴻對《八十七神仙卷》極為珍視,徐悲鴻的好友張大千和謝稚柳見之也對其夸贊不己。張大千認為“北宋武宗元之作,實濫觴于此”,而謝也認為是“晚唐之鴻裁,實宋人之宗師”,并喻之為稀世之寶。自己的收藏被同道好友贊賞品評,真乃人生一大快事,更為自己能為這件已流失于外國人之手的國寶贖身,使其回歸祖國,視為平生最得意之事。徐悲鴻在《八十七神仙卷》跋文中寫道,此卷之藝術價值“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廟雕刻這一世界美術史上第一流的作品相提并論。徐悲鴻將其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并親手將一方刻有“悲鴻生命”四字的印章,小心地印在畫卷前面,從此,這被徐悲鴻視為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就日夜不離地跟隨著他。1953年9月徐悲鴻因病逝世后,他的夫人廖靜文將徐悲鴻留下的一千余件作品和一千余件他收藏的歷代優秀字畫包括這件價值連城的《八十七神仙卷》全部獻給國家。不久,國家將徐悲鴻敵居辟為“徐悲鴻紀念館”,徐悲鴻收藏的所有作品都被完好地保存在紀念館里。
點擊欣賞《八十七神仙卷》全圖:http://www.yatang.com/bbs/attachments/month_0609/615048_aggotc0nmmKt.jpg
原文作者:弄斧居主

1、《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圖1(自左向右)

2、《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圖2

3、《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圖3

4、《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圖4

5、《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圖5

6、《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圖6

7、《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圖7

8、《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