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抑郁癥 | |
文章來源:北京777健康網 | |
當前世界十大疾病中,抑郁癥名列第五位,其患病率已經超過了人們認為很常見的冠心病。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有三億四千萬抑郁癥患者,有自殺行為者中大約70 %為抑郁癥患者。 受抑郁癥所累的人李女士一年前因膽結石做了膽囊切除手術,手術很順利,醫生說他術后恢復很好,不久就讓他出院回家休養。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李女士常感到身體有各種不適,失眠,心慌,身體疲乏,沒有精力,情緒低落,沒有食欲,吃點東西就覺得肚子脹得不行。因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遲鈍,以前干起來得心應手的工作,也無法再做了,連家務事也沒有精力料理。她只好頻繁地到醫院看病,她告訴醫生,自己“哪哪兒都不舒服,有想死的感覺”,但檢查來檢查去,并沒有發現什么異常。在“沒招”的情況下,最后她到精神科求助。醫生給她做的診斷是“抑郁癥”,用了一個月抗抑郁藥后,各種不適就不基本沒有了。 劉女士在一家外企工作,一段時間來,她不知道為什么,想去思考一個問題,注意力卻無法集中,腦子不清晰,有時干脆就是一片空白,做事情不僅效率低,還總出錯,屢屢受到上司的批評。讓她做些重復性的工作還勉強能勝任,要做策劃性強的工作,根本就做不了,面臨著被辭退的危險。不僅工作能力下降,而且她情緒低落,對許多事情都沒有興趣,平時沒有快樂感。對心理知識有些了解的她,感覺自己的心理出了問題。果然,在心理門診,醫生告訴她,她患了抑郁癥。 林林一直是一個學習很好的學生,初一時考試成績在班里總能排在前十名,可到了初二,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平時班里討論問題,他也總是一個人悄悄地呆著,不參加。老師和家長都很著急,問他是怎么回事,他說自己看不進書,聽不進課,看上去很容易的題也不會做,對學習有一種恐懼感,不想上學了。家長最初認為他是貪玩,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根本沒用,最后帶他來到心理門診。門診的醫生和林林進行了交談,發現他思維遲鈍,情緒低落,又對他進行了一些測試。醫生告訴林林的家長,林林學習成績下降事出有因,他患了抑郁癥。 何為抑郁癥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周東豐教授告訴記者,抑郁癥是一類嚴重損害人類身心健康的常見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的持久低落,興趣的喪失,思維遲鈍,意志行為減少,嚴重者伴有自殺觀念和行為,部分抑郁癥患者會出現幻覺和妄想。 當前世界十大疾病中,抑郁癥名列第五位,其患病率已經超過了人們認為很常見的冠心病。而且,預計到2020 年將躍升到第二位。抑郁癥在女性中的患病率是男性的2 倍。青春期、絕經期、產后都是婦女發生抑郁癥的高危時期。 周東豐說,抑郁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心情不好,一個人情緒低落,過兩天好了,他就不是抑郁癥。以下9 項癥狀中存在4 項,持續兩周以上不能自行緩解,影響到個人的社會功能,如工作能力和學習能力時,可考慮他得了抑郁癥: 1. 興趣喪失,無愉快感;2. 精力減退或疲乏感;3.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4. 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5. 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6.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 7. 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8. 食欲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9. 性欲減退。 危害有多大周東豐說,沒有“抑郁”的人根本無法了解患者所面臨的痛苦。抑郁癥首先對患者的精神有極大的影響,患者情緒低落,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影響,再加上軀體上的不適感,他們常有活著沒有意義的想法。周東豐講了一個例子,一個情緒極度低落的抑郁癥患者,時時有自殺的想法,家人帶他看病,他不愿去,后來勉強帶他到了醫院。在醫院里,趁人不防備時他用藏在鞋底里的刀片將自己的喉管割斷。在醫生們送他到手術室搶救的路上,他又用手撕扯刀口。讓人看了非常痛心。周東豐介紹,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表明,所有有自殺行為者中,大約70 %為抑郁癥患者。 其次抑郁癥可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功能失調,容易患癌癥、心血管病等多種疾病。已經患有這類疾病的人再患上抑郁癥,這類疾病就會變得非常不容易治療。 再次,抑郁癥使患者的工作能力下降,影響患者的社交能力,使患者的社會功能有極大的下降。 第四,抑郁癥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巨大,給患者家庭成員造成的精神負擔也是不可估量的。 發病不僅源于精神刺激周東豐讓記者看了有很大差異的兩組腦功能檢查的圖片,一組是正常人的,一組是抑郁癥患者的。她說,抑郁癥的發生不僅是因為精神受到了某種刺激,它還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礎。目前的研究結果提示,抑郁癥是體質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體質因素:家系研究,雙生子、寄養子研究都提示個體的遺傳因素對抑郁癥的發生有重要作用。病理學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的去甲腎上腺素、5 - 羥色胺功能減低,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如下丘腦- 垂體- 腎上腺軸功能亢進,下丘腦- 垂體- 甲狀腺軸功能不足。神經影像學可以發現抑郁癥患者腦顳葉皮層特別是海馬部位密度下降,神經元樹突減少和神經元壞死。 環境因素:兒童期不良的成長環境;所處的社會環境,特別是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長期心理沖突等都可誘發抑郁癥。 不要諱疾忌醫1993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15 個國家和地區調查發現,到綜合醫院內科就診的抑郁癥患者平均被識別率為55. 6 % ,我國上海地區的識別率僅為21 % ,其中能夠得到治療的僅為10 %。周東豐擔憂地說,得了抑郁癥能夠主動就診或家人、朋友、同事幫助就診的患者很少,這說明公眾對抑郁癥的認識普遍不足。她說,抑郁癥患者就診率低的原因之一是社會上廣泛存在對精神疾病的歧視以及病人的自卑感,人們常常把抑郁癥看做是性格軟弱、意志薄弱的表現;或是過多地強調抑郁癥是精神壓力或精神刺激的結果,片面地以為解決了現實問題,抑郁癥就自然消失了,無需求醫問藥。這些看法都是不對的,不經治療,抑郁癥很難在短時間內“自行”緩解,而且如果治療不及時,患者可能終生都無法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有資料顯示,抑郁癥首次發作的自然病程在約為624 個月,不經治療即使緩解,復發的危險性高達50 % ,兩次發作病人的復發率達70 % ,三次發作的復發率達90 %。長期追蹤研究發現,抑郁癥未經充分治療病程呈現慢性化傾向,長久不愈的抑郁癥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可發生不可逆的損害,認知功能出現明顯的缺損,治療更加困難,完全恢復的可能性更小,也就造成了所謂的殘疾。 治療貴在堅持周東豐說,目前對抑郁癥有很好的治療藥物,而且效果不錯。一般用藥后2 周,患者的癥狀就會有所緩解,4 周后各種癥狀可明顯緩解,3 個月后癥狀可基本消失。但此時最好不要停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做49 個月的鞏固治療。如果不做鞏固治療,復發的可能性較大。 周東豐教授呼吁:抑郁癥患者和家人消除自卑心理,主動求醫;社會成員拋棄歧視態度,熱情幫助和關懷抑郁癥患者;醫務人員更多地熟悉抑郁癥的表現,讓病人從一開始就能得到明確診斷,及時治療。可以使絕大多數抑郁癥患者完全走出困境,重新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作一個社會功能健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