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追電視劇《都挺好》,寒氣從后背生出,因為它的真實,也因為,這個家庭沒有愛的潤滑,完全靠權力維持。
蘇母是小家庭里的鐵腕人物,獨斷專行,肆意分配資源,讓所有的家庭成員,不管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都認識到權力的威力。當她去世,整個家庭陷入了混亂。
蘇母劇照
父親蘇大強倚老賣老,作天作地;二兒子明成和小女兒明玉矛盾激化,彼此視若仇敵;大兒子明哲畢業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原是蘇母的驕傲,卻卷入家庭困局,一次次充分地暴露了自己的無能……
所以明成老是說:媽要是活著就好了。有時候還會哭出來:我好想媽啊。在他看來,蘇母活著的時候,一切都是有序的,可控的,但事實上,蘇母自己心里明白,失控,從十年前就開始了。
蘇明成劇照
蘇母本人,是典型的受害者反成加害者的例子。時代的特殊原因,導致她嫁給不喜歡的蘇大強,原本打定主意要離婚,但父母為弟弟的事有求于蘇大強,她只能自我犧牲。
按說蘇母應該比誰都痛恨重男輕女這個事兒,但是,王小波早就在《東宮西宮》里銳利地揭示:“死囚愛劊子手,女賊愛衙役,我們愛你們。難道還有別的選擇嗎?”當蘇母從小到大一直被提示被告知,女人是低等動物。她憤恨不甘的同時,也會被馴化,將這個概念體現于自己每一選擇中。
在最初,她是自洽的。她有兩個兒子,又生了一個女兒,很多人質疑,在蘇州這樣的城市,怎么還會有人在八十年代生上三個孩子。小說原著設置這三個孩子是七零后。又有人質疑,蘇母這樣不喜歡女孩,為什么非要生出一個女兒來?書里說,這個女兒,是蘇母為了弟弟委曲求全的產物。
女兒蘇明玉劇照
撇開書中的解釋不說,一定要生個女兒,也不一定是喜歡女孩。很多人把有個女兒視為人生標配,說女兒知冷知熱,是父母的小棉襖。這說法其實挺怪,贍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所在,還要分男女嗎?它預設了女性對于家庭的依附、犧牲都比男性更多,把女兒視為一筆積蓄,一份養老保險,一項回報率比較高的投資。
既然是投資,當然要計算成本。直到今天,還有女兒是招商銀行兒子是建設銀行之說,認為養兒子的投入就該比養女兒更高,里面的歧視再明顯不過。
蘇母真的就是這么想的。起初,她的算盤打得很好,兩個兒子,一個成績好,可以給自己長臉,一個雖然平庸,但能像寵物一般陪伴在自己身邊,再有個女兒,可以幫襯兄弟,照顧父母,很完美。至于這個女兒怎么想,一點都不重要,重男輕女的本質就是恃強凌弱,蘇母從來都知道,只要握有權力,就握有了絕對話語權。
為了壓縮成本,她在各方面控制對明玉的投入。明玉吃的比哥哥們差,想要上個強化訓練班母親說沒錢,轉臉就見明成拿著母親給的兩千塊旅游經費嘚瑟。大哥想讀一年十五萬學費的美國名校,母親就去賣房,卻逼著原本能上清華的明玉讀免學費的師范。讓明玉最終和母親決裂,是母親為了給明成買婚房,又賣了一間房,都沒跟明玉打一聲招呼。
賣房子
重男輕女
有觀眾質疑這些情節是不是太夸張,是有點,但電視劇通常都比現實夸張那么一點兒,現實中重男輕女的家庭里,資源一定向兒子傾斜的。很多人家兒子結婚時父母買房買車不遺余力,女兒什么也別想,若是發聲,就會落個貪財不孝的名聲。
在女性被壓制的許多年里,這些都是天經地義,但是,蘇明玉成長于新時代,已然覺醒,她不愿做母親的棋子,想讀更好的學校,有更精彩的人生,和母親的沖突一再發生。她們的矛盾,是迷信強權的壓迫者,和已經覺醒的被壓迫者的矛盾。
明玉離家出走自力更生,十年里,兩種力量在對峙,明玉羽翼逐漸豐滿,蘇母對明玉失去掌控,但還能做那個家庭的君主。當蘇母去世,她的王國也轟然倒塌,之后發生的種種,類似于政變后的兵荒馬亂。每個家庭成員,都是一股勢力,都在爭取自己的權力。
明玉以王者之態歸來,她有錢了有地位了,花四十萬給母親買塊墓地眼睛都不眨,母親葬禮的一應開銷都是她支付,在沒有愛的家庭里,真金白銀就是權力,她的地位提升了。有人覺得明玉做得有點過,但是,沒有三分殺氣,如何浴火重生,蜜罐子里才泡得出傻白甜。
明哲和明成不甘心。明哲一直以老大自居,地位越高,責任越大,他偏偏扛不起與這身份匹配的責任,這讓他尷尬。“真是太讓我失望了”,是他的話術,以這句話里的居高臨下,震懾弟弟妹妹,同時找回當老大的良好感覺。
老大明哲的“話術”
他的話術卻被現實輕易破解,作者狹促地安排他失業,要妹妹幫忙才找到工作,讓他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紙老虎。
明成的落差更大。他一方面是個媽寶男,窩囊無用,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在母親的庇護下,他可以對明玉各種欺辱。母親去世,他啃老的秘密暴露,對世界的無能為力暴露,他和明玉的位置顛倒過來。明成百般不甘,雖然知道重新上位不易,卻也想通過自己的方式,奪回一點權力。
可惜他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他曾經卓有成效屢試不爽的暴力,如今讓他自己備受羞辱,他沒有任何懸念地跌落到家庭的鍋底。
打人
認錯
最后還有蘇大強,他裝瘋賣傻撒嬌撒癡,被壓制多年之后,終于可以狠狠地刷一下存在感了。當然也有自私的成分,但這自私的根本,也還是他一點都不相信愛,更相信暴力。各種胡攪蠻纏,是他能夠動用的暴力。
蘇大強劇照
不免要想,如若蘇母九泉有知,她愿意看到這局面嗎?就算她不心疼明玉,也心疼明成吧。她也許會恨上明玉,像明成那樣咒罵明玉邪惡,她永遠不會懂得,正是她對權力的濫用,使得權力像幽靈一般在這個家庭里大行其道,家里的每個人,都患上權力饑渴癥。
重男輕女使得這種饑渴癥得到明顯的呈現,但它不只是重男輕女的家庭里特有的問題,人人都有可能患上權力饑渴癥,相對于外界,家庭更容易讓這種饑渴獲得滿足。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的妹妹身體不好,被父親格外憐惜,對于松子,父親總是很嚴厲,只有在松子扮丑時,才會難得地露出笑臉。
有人覺得這不是什么大問題,吾友思呈君說,親密關系不是人生標配。這話很對,但是,我一直記得某個新聞里那個校長的一句話,他說,家長若是不給他送禮,他有的是辦法對付那些孩子,也不用打罵,只要永遠不提問那個學生就夠了。
冷暴力也是一種暴力,松子的父親未必有意傷害女兒,但是,他通過臉色的分配,成就了自己的權力,形成了討好和被討好的格局。后來,松子的每一段戀愛,都試圖用各種方式討好男人,比如去應聘土耳其浴室女郎,學美容美發,看似愛情大過天,實質卻是她和父親關系的重演,她試圖借此修改當初的版本,虐不虐的無所謂,她只想和對方更加親密一點。
松子從小到大的各種討好
松子終究不像明玉,能夠覺醒和抗爭,不過,憤然抗爭然后走出來才是特例吧,更多時候,受害者像松子這樣,成為想要討好權力的人、被嫌棄和毀滅的人。
說到底,明玉最后還是成功了,跑贏了母親制造的不公,她的時代終于到來,金錢地位讓她在這個時代里呼風喚雨大權在握,她有資本與家人和解。這需要太多機緣,更多人無法獲得這種機緣,他們的經歷看起來不會像明玉那么爽,但也許更值得關注。
二胎政策放開后,很多人不愿意再生第二個,里面原因很多,竊以為有一條,是當年沒有得到過有手足的快樂。孩子成年之后圍繞財產的各種紛爭,也通常和父母這一路的各種分配不公有關。其實不只是有一個以上孩子的家庭,在任何一個家庭,對于權力的警惕與節制,都應該成為為人父母者的必修課,若是像蘇母這樣濫用權力,只會害了家中所有人,包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