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擁有850年歷史,始建于1163年,并在1345年完工,位于法國巴黎西堤島,矗立在塞納河畔。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開歐洲建筑史先河,在建筑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巴黎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跡。在教堂中有諸多藝術珍品,其中玫瑰花窗更是舉世聞名。
這座哥德式教堂更因法國文學家雨果所著作的同名小說《巴黎圣母院》而聞名,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但是關于巴黎圣母院的故事,遠不止小說上的內容。
下面我們一起回顧這座見證了歷史興衰時代更迭的古老建筑所經歷的故事吧。
巴黎圣母院,創造與見證歷史
對整個歐洲的教堂建筑產生了深遠影響
哥特式教堂建筑各有風格,外觀造型各不相同,但是,因為處在一個時代,所以有許多相同的特征。從外型上看,它們追求體積和高度,這些都是過去的教堂所不能及的。
巴黎圣母院長130米、寬48米,此建筑典型的哥特式風格就是高和尖,尖塔高達90米,由豎直的線條構成,雄偉莊嚴。
圣母院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于1163年親自奠基,這一法國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對整個歐洲的教堂建筑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與沙特爾大教堂相比,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建筑風格更加純粹。
1844至1864年間,建筑師維奧萊-勒-杜克主持了對圣母院的大規模整修,修復雕塑和彩繪玻璃,并為圣母院加蓋了90米高、雕鏤著精美花飾的尖塔。
遺憾的是這次大火已將尖塔燒毀,在圣母院最終修復之前,或許只能在影像資料中一覽這座高塔的風采了。
圣女貞德的平反
巴黎圣母院內的圣女貞德雕像
1328年,腓力四世最小的兒子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絕嗣,圍繞法國王位繼承的問題,英法兩國爆發了百年戰爭。斷斷續續的戰爭對當時的法國來說似乎是一場無法結束的夢魘,但是一位平凡的牧羊女用利劍劈開了黑暗,用閃耀的王冠給法國帶了希望,她就是貞德。
但不幸的是,貞德卻在1430年的一次戰斗中被勃艮第人捉住,送給了對她恨之入骨的英國人。次年,貞德被宗教裁判所判作女巫,在火刑柱上活活燒死,年僅19歲。
20年后英國人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為她平反。
1456年,也就是貞德去世二十五年之后,教宗加里斯都三世宣布,貞德是為了捍衛她的宗教,她的國家和她的國王而死,她是殉教者。現在到巴黎圣母院的廳堂,還可看到她佩戴長劍、雙手合十祈禱的雕像。
路易九世的荊棘冠冕
耶穌受難荊棘冠
路易九世,法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國王,他的成就除了對法國經濟文化的貢獻之外,還因為他對于宗教的虔誠,而被人們稱為“圣路易”。
1239年8月,22件圣物緊隨在一條恢弘的隊伍之后,那是從威尼斯人那里獲得的賠償,而路易九世將它們帶到了巴黎,其中就包括了這頂“荊棘冠冕”。據說到達巴黎的那日,國王一路都帶著這頂冠冕,直至將其放置在了巴黎圣母院內。
但是,巴黎圣母院對圣荊冠來說只是一個短暫的停留站。很快,圣荊冠被轉移到了王宮的圣尼古拉禮拜堂里,到1248年,圣荊冠又被移至剛剛竣工的圣禮拜堂。直到五百五十年后的1804年,圣荊冠在經歷了大革命的風暴之后,才重新回歸,成為巴黎圣母院的鎮堂之寶。
萬幸的是,這個重要的文物在大火中得以幸存。
拿破侖的加冕儀式
經歷法國大革命的洗禮,巴黎圣母院一度被廢棄,直至他的到來將其重歸歷史——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此進行了盛大的加冕大典。
拿破侖加冕儀式
從午夜起,齊鳴的禮炮便宣告著大典的到來。隨后,在早上6點,鐘聲四處回響,萬余名受邀賓客紛至沓來。過了10點,人們從觀看游行隊伍的廣場上散去,按照安排好的位置,有條不紊地進入教堂。臨近中午,唱詩班的歌聲在整個教堂里回蕩,拿破侖和他的皇后終于登場。隨后在三個小時的典禮上,發生了被歷史牢記的一刻——在教皇面前,拿破侖為自己帶上了皇冠,隨后,還親自為皇后佩戴了后冠。這一幕簡直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
或許也正因如此,巴黎圣母院又多了一個讓人難忘的故事。
國王們的婚禮
除了如此莊重嚴肅的時刻,巴黎圣母院還舉辦過多場盛大的婚禮。比如,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與法國公主伊麗莎白的婚禮,以及拿破侖三世與皇后歐也妮的婚禮等。
如今,它也成為不少向往浪漫婚禮的新郎新娘們,選擇締結誓約的地方。只可惜未來幾十年的時間里這里可能看不到婚禮了。
掃一掃,贊賞君子蘭
掃碼加友,以備時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