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輸穴,是十二經脈各經分布于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腧穴,即井、滎、輸、經、合。各經的五輸穴從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稱命名,比喻各經脈氣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是十二經脈各經分布于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腧穴,即井、滎、輸、經、合。 簡稱“五輸”。各經的五輸穴從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稱命名,比喻各經脈氣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是對五輸穴經氣流注特點的概括。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淺。楊玄操《難經》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義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經的末端穴。
滎:指小水成流。《說文解字》:'滎,絕小水也。'楊上善《明堂》注:'水溢為滎,謂十二經脈從指出已,流溢此處,故名為滎。'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輸:指水流漸大可輸送、灌注。《說文解字》:'輸,委輸也。'楊上善《太素》注:'輸,送致聚也。《難經·八十一難》曰:五藏輸者,三焦行氣之所留止。故肺氣與三焦之氣送致聚于此處,故名為輸也。'用以形容位于滎穴之后的第三穴。
經:指水流行經較直、較長。《爾雅·釋水》:'直波曰經。'楊上善《太素》注:'經,常也。水大流注,不絕為常。血氣流注此,徐行不絕,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輸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匯合入深。楊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氣,故名為合。'用以形容位于經穴之后肘膝關節附近的第五穴。
簡稱“五輸”。《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是對五輸穴經氣流注特點的概括。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關節附近。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同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出為原”,“陰經之輸并于原”。 十二經的五輸穴按井、滎、輸、經、合的規律分別排列:于太陰肺經: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手厥陰心經:中沖、勞宮、大陵、間便、曲澤;手少陰心經: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足太陰脾經: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足厥陰肝經:大敦、行間、太沖、中封、曲泉;足少陰腎經:涌泉、然谷、太溪、復溜、陰谷;手陽明大腸經:商陽、二間、三間、陽溪、曲池;手少陽三焦經:關沖、液門、中諸、支溝、天井;手太陽小腸經:少澤、前谷、后溪、陽谷、小海;足陽明胃經;厲兌、內庭、陷谷、后溪、足三里;足少陽膽經:足竅陰、俠溪、足臨泣、陽輔、陽陵泉;足太陽膀胱經:至陰、通谷、束骨、昆侖、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