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懸艾葉、菖蒲、蒜頭: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寫符念咒: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鐘馗像于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飲雄黃酒:?。牐牐牐犞袊厦耖g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賽龍舟:關于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后,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F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志中,共有227種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相關閱讀:相關閱讀:不可抗拒的輪回與法則——尋找一顆星清明節話說清明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断男≌分杏洠?#8220;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妒酚?#183;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梢?,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梢姀南惹匾院螅巳站鶠椴患?。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不可抗拒的輪回與法則——尋找一顆星清明節話說清明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懸艾葉、菖蒲、蒜頭: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曰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下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了江陵賽龍船的盛況:“湖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龍舟》云:“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習俗有新說又到粽子飄香時節,端午源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3日,在湖南汨羅市舉辦的端午文化論壇上,來自國內相關專家探尋端午源頭,共話端午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劃龍舟、包粽子、辦詩會紀念屈原的習俗。久而久之,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認為,“先秦時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系起來。”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傳說,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 據了解,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后,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相關的詩詞 端午 ?。ㄌ疲┪男恪 」澐侄宋缱哉l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ㄌ疲┮髨蚍 ∩倌昙压澅抖嗲?,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ㄇ澹├铎o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T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懸艾葉、菖蒲、蒜頭: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寫符念咒: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鐘馗像于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飲雄黃酒:?。牐牐牐犞袊厦耖g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賽龍舟:關于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后,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F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志中,共有227種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
寫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鐘馗像于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曰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下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了江陵賽龍船的盛況:“湖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龍舟》云:“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習俗有新說又到粽子飄香時節,端午源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3日,在湖南汨羅市舉辦的端午文化論壇上,來自國內相關專家探尋端午源頭,共話端午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劃龍舟、包粽子、辦詩會紀念屈原的習俗。久而久之,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認為,“先秦時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系起來。”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傳說,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 據了解,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后,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相關的詩詞 端午 ?。ㄌ疲┪男恪 」澐侄宋缱哉l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ㄌ疲┮髨蚍 ∩倌昙压澅抖嗲椋先フl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W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ㄇ澹├铎o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T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飲雄黃酒:
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曰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下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了江陵賽龍船的盛況:“湖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龍舟》云:“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習俗有新說又到粽子飄香時節,端午源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3日,在湖南汨羅市舉辦的端午文化論壇上,來自國內相關專家探尋端午源頭,共話端午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劃龍舟、包粽子、辦詩會紀念屈原的習俗。久而久之,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認為,“先秦時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系起來。”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傳說,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 據了解,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后,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相關的詩詞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W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 歌(節錄) ?。ㄌ疲埥ǚ狻 ∥逶挛迦仗烨缑?,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ㄇ澹├铎o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T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相關閱讀:不可抗拒的輪回與法則——尋找一顆星清明節話說清明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秴问洗呵铩分小吨傧挠洝芬徽乱幎ㄈ藗冊谖逶乱?、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妒酚?#183;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墩摵狻返淖髡咄醭湟灿浭觯?#8220;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梢姡糯晕逶鲁跷鍨閻喝眨瞧毡楝F象??梢姀南惹匾院?,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曰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下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了江陵賽龍船的盛況:“湖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龍舟》云:“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習俗有新說又到粽子飄香時節,端午源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3日,在湖南汨羅市舉辦的端午文化論壇上,來自國內相關專家探尋端午源頭,共話端午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劃龍舟、包粽子、辦詩會紀念屈原的習俗。久而久之,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認為,“先秦時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系起來。”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傳說,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 據了解,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后,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相關的詩詞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ㄌ疲┮髨蚍 ∩倌昙压澅抖嗲椋先フl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W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 歌(節錄) ?。ㄌ疲埥ǚ狻 ∥逶挛迦仗烨缑?,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賽龍舟:
關于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后,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志中,共有227種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曰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下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了江陵賽龍船的盛況:“湖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龍舟》云:“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習俗有新說
又到粽子飄香時節,端午源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3日,在湖南汨羅市舉辦的端午文化論壇上,來自國內相關專家探尋端午源頭,共話端午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劃龍舟、包粽子、辦詩會紀念屈原的習俗。久而久之,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認為,“先秦時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系起來。”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傳說,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曰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下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了江陵賽龍船的盛況:“湖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龍舟》云:“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習俗有新說又到粽子飄香時節,端午源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3日,在湖南汨羅市舉辦的端午文化論壇上,來自國內相關專家探尋端午源頭,共話端午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劃龍舟、包粽子、辦詩會紀念屈原的習俗。久而久之,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認為,“先秦時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系起來。”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傳說,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 據了解,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后,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相關的詩詞 端午 ?。ㄌ疲┪男恪 」澐侄宋缱哉l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ㄌ疲┮髨蚍 ∩倌昙压澅抖嗲?,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 歌(節錄) ?。ㄌ疲埥ǚ狻 ∥逶挛迦仗烨缑?,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ㄇ澹├铎o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T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據了解,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后,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相關的詩詞
端午
?。ㄌ疲┪男?br>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曰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下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了江陵賽龍船的盛況:“湖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龍舟》云:“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習俗有新說又到粽子飄香時節,端午源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3日,在湖南汨羅市舉辦的端午文化論壇上,來自國內相關專家探尋端午源頭,共話端午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劃龍舟、包粽子、辦詩會紀念屈原的習俗。久而久之,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認為,“先秦時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系起來。”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傳說,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 據了解,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后,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相關的詩詞 端午 ?。ㄌ疲┪男恪 」澐侄宋缱哉l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W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 歌(節錄) ?。ㄌ疲埥ǚ狻 ∥逶挛迦仗烨缑鳎瑮罨ɡ@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ㄇ澹├铎o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T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懸艾葉、菖蒲、蒜頭: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寫符念咒: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鐘馗像于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飲雄黃酒:?。牐牐牐犞袊厦耖g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賽龍舟:關于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后,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F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志中,共有227種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 歌(節錄)
?。ㄌ疲埥ǚ?br>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相關閱讀:不可抗拒的輪回與法則——尋找一顆星清明節話說清明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断男≌分杏洠?#8220;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墩摵狻返淖髡咄醭湟灿浭觯?#8220;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梢姡糯晕逶鲁跷鍨閻喝?,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相關閱讀:不可抗拒的輪回與法則——尋找一顆星清明節話說清明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秴问洗呵铩分小吨傧挠洝芬徽乱幎ㄈ藗冊谖逶乱S戒?!断男≌分杏洠?#8220;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妒酚?#183;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墩摵狻返淖髡咄醭湟灿浭觯?#8220;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曰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下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觀之。”宋莊季裕的《雞肋篇》記載了江陵賽龍船的盛況:“湖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龍舟》云:“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似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習俗有新說又到粽子飄香時節,端午源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3日,在湖南汨羅市舉辦的端午文化論壇上,來自國內相關專家探尋端午源頭,共話端午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劃龍舟、包粽子、辦詩會紀念屈原的習俗。久而久之,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認為,“先秦時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系起來。”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傳說,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 據了解,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后,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相關的詩詞 端午 ?。ㄌ疲┪男恪 」澐侄宋缱哉l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W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ㄇ澹├铎o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相關閱讀:不可抗拒的輪回與法則——尋找一顆星清明節話說清明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秴问洗呵铩分小吨傧挠洝芬徽乱幎ㄈ藗冊谖逶乱S戒?!断男≌分杏洠?#8220;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妒酚?#183;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懸艾葉、菖蒲、蒜頭: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寫符念咒: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鐘馗像于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飲雄黃酒: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賽龍舟:關于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后,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F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志中,共有227種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