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河北省與周邊各地區劃變遷的故事,例如河北省與天津市、河北省與遼寧省、河北省與內蒙古之間的區劃變遷。今天,我們聊聊河北省與北京市之間的區劃變遷。上世紀50年代,河北省總計有11個縣,陸陸續續劃入了北京市管理。那么,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區劃變遷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河北省的基本情況。河北省是我國華北地區的省份,同時也是我國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糧食大省。按照2020年七普的數據,河北省總人口達到了7400多萬人,在全國各個省市中,排名第6位,僅次于粵、魯、豫、川、蘇等5個省份。這樣的人口基數,并不算少。2021年,河北省的GDP總量超過了4萬億,處于非常不錯的水平。
河北省北部的地形復雜,以山地和丘陵為主,中部、南部則是以平原為主,遼闊的華北大平原基本上都在河北省境內。河北省糧食產量高、品種多,屬于我國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河北各地普遍尚武,在古代歷史上,屬于中原王朝募兵的主要地區。河北省總計下轄了11個地級市,分別是:石家莊市、保定市、滄州市、邢臺市、廊坊市等等。
在戰國時期,河北省主要是趙國和燕國的控制區,因此,河北又被稱為燕趙大地,出現了“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的說法。不得不說,在我國北方各省中,河北、山東兩省的士兵驍勇善戰,而且非常樸實。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政權,一直處于反復拉鋸的狀態。在中原王朝強盛的階段,會通過大規模的北伐,打擊北方游牧政權。
例如唐朝、明朝,都曾經集結幾十萬精銳大舉北伐。不過,一旦中原王朝進入衰敗期或者內部軍閥混戰,北方的游牧政權,立刻就會卷土重來,進攻中原王朝的北部地區。在這一階段,中原王朝會進行戰略收縮,放棄草原地區和不利于防御的地區,依托燕山山脈阻擊游牧騎兵進一步南下。河北省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騎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也是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
尤其是幽州,屬于整個華北一線的關鍵。因此,在唐朝統治時期,朝廷專門組建了范陽節度使。在宋朝統治時期,為了收復幽云十六州,曾經兩次大規模北伐。由于喪失了幽云十六州,宋朝的華北防線始終無險可守。在元朝之前,我國歷代王朝都沿用了州縣兩級區劃。
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以后,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龐大的帝國。隨著疆域面積的擴大,唐宋時期的州縣兩級區劃,對于元朝來說并不合適。元朝為了加強對各地的管理,在金國行尚書臺制度的基礎上,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區劃。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江浙行省、中書行省、遼陽行省等等。元朝劃分各個行省的時候,基本上按照河流、湖泊、山地進行劃分。
元朝需要同時兼顧草原、中原各省和東北地區,因此,最終確定北京為都城,被稱為元大都。為了元大都的建設,元朝先后重修了大運河、開通了海運碼頭等等。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而來。明朝擁有南北兩個都城,再加上情況特殊的中都鳳陽。
出現了北直隸、南直隸和13個省,北直隸包括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南直隸則包括了安徽省、江蘇省等大片地區。17世紀中期,清朝消滅了各地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勢力,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統治。清朝定都北京,南直隸的地位下降,更名為江南省。后來,拆分為江蘇省、安徽省。至于北直隸,則更名為直隸省。
在清朝統治時期,順天府的管轄范圍明顯擴大,下轄了20多個縣和散州,分別是:涿州、大興縣、宛平縣、良鄉縣、房山縣、通州、薊州、三河縣、武清縣、寶坻縣、寧河縣、香河縣、霸州、保定縣、文安縣、大城縣、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昌平州、順義縣、懷柔縣、密云縣、平谷縣。從名義上來說,順天府隸屬于直隸省管理。
但在實際管理中,直隸總督根本無權管理順天府,順天府直接隸屬于朝廷。1912年,清朝滅亡以后,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復雜階段。當時,北京市仍然是北洋軍閥政權的駐地。1928年,北京市被更名為北平市,成為了當時的直轄市之一。同一年,北平市被降級,成為了河北省的省會城市。沒錯,北京市曾經是河北省的省會。
不過,這樣的格局僅僅持續了2年時間。1930年,河北省的省會遷往了天津市,北平市又一次成為了直轄市。一轉眼到了1949年,北平市再次更名為北京市,被確立為直轄市。建國初期,出于管理大城市的需要,我國曾經設立了10多個直轄市。除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4大直轄市以外,沈陽、西安、廣州、武漢等城市,也曾經被提升為直轄市。
不過,50年代的直轄市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管轄范圍非常有限。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只管理主城區。外圍的各個縣,隸屬于通縣專區管理,而通縣專區隸屬于河北省。由于管轄的區域太小,很多大型項目和工廠,根本就無法開展。出于擴大管轄范圍的需要,發展經濟建設。1952年,河北省的宛平縣被劃入了北京市管理。
進入50年代中期,1956年,河北省的昌平縣被劃入了北京市管理。時間進入了50年代末期,河北省與北京市的區劃出現了很大的調整。在1年時間內,河北省通縣專區的通縣、順義縣、大興縣、良鄉縣、房山縣、懷柔縣、密云縣、平谷縣、延慶縣等9個縣,劃入了北京市管理。隨著9個縣被劃入北京市管理,通縣專區被撤銷。
隨著9個縣的劃入,北京市的區劃格局基本形成。作者就是河北人,作者的一位遠親,就是在50年代末期劃入北京市管理的。在此之前,這位遠親一家人,隸屬于河北省。在50年代,河北省陸陸續續有11個縣,劃入了北京市管理。進入八九十年代,隨著北京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原本下轄的各個縣,陸續撤縣設區,例如昌平區、順義區等等。
對于河北省各地的年輕人來說,一般都會選擇北京、天津等地打拼、工作。例如作者的一位學弟,和媳婦在北京打拼了好幾年時間。最后,在石家莊買房,準備回石家莊安家。
關于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