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王陽明對中國心性哲學(xué)的詮釋

徐明德


  心靈哲學(xué)在中國是一種古老的學(xué)問。上古儒學(xué)中的“心性之學(xué)”就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中的心靈哲學(xué)。當其流傳至宋明間,派生出來的“心學(xué)”,實是“心性之學(xué)”的邏輯發(fā)展。這種心性之學(xué),是從理學(xué)家的“體用一原”本體論所理解的“天人合一”觀出發(fā),討論“理”(道)、自然、社會與人的身心關(guān)系、心理現(xiàn)象的形式、范圍、心理的文化內(nèi)容與特征等問題,是在對現(xiàn)實批判的基礎(chǔ)上,對中國人文化心理的一種詮釋與哲學(xué)反思。這種心靈哲學(xué),是對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建構(gòu)問題的哲學(xué)思考;我稱之為“心性哲學(xué)”,既切合中國的實際,也響應(yīng)了當前世界哲學(xué)思潮中的心靈哲學(xué)。那幺這種中國的古典“心性哲學(xué)”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


  心性哲學(xué),在上古中國圣賢文化的帝王之學(xué)中,是關(guān)于治理者的心性人格建構(gòu)的學(xué)問。正如王陽明所說,“孔子氣魄極大,凡帝王事業(yè),無不一一理會,也只從那心上來”[1]。它是從如何管理天下國家出發(fā),來討論“心性”問題的,研究作為治理者的“人”,以怎樣的心性人格去治理由“民眾”的“家”集合而成的“國”或“天下”。中國儒學(xué),從遠古的巫文化時代,發(fā)展至封建文化時代,都有一個共同的“崇圣”觀念(道家也也提出“內(nèi)圣外王”的概念)。于是非常注重為政者的心靈建設(shè),從而形成討論如何建構(gòu)人的“圣人心性”之哲學(xué),而為儒學(xué)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所以,這種心性哲學(xué),也成為帝王之學(xué)向主體內(nèi)向追求的學(xué)問,于是帶有鮮明的倫理政治色彩。到了宋明新儒學(xué)形成的時代,心學(xué)便也帶著這一先天烙印問世。在這樣的傳統(tǒng)下,心學(xué)之集大成者王陽明在少年時代就立下“讀書學(xué)圣賢”之志,至十八歲時堅信“圣人必可學(xué)而至”;其歷經(jīng)修習(xí)理學(xué),泛濫辭章,又出入仙、佛,雖兩格竹子,不得要領(lǐng)而仿徨之,尋謫貴州龍場驛二年悟道,始建心學(xué)。


  儒學(xué)歷漢唐,至宋代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由周敦頤創(chuàng)始,二程奠基,南宋朱熹集大成的“理學(xué)”,是以對《四書》、《五經(jīng)》之義理的詮釋來向外表達思想的學(xué)派。與朱熹同時的陸九淵(象山),以“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師友載籍”的獨創(chuàng)精神,創(chuàng)立了向內(nèi)追求的“心學(xué)”,意在以一個民本主義者的責任心導(dǎo)引當時“志于聲色利達”的君主和官吏們,為了天下國家以“固有良知”而“存心去欲”。朱熹的晚年,在南宋現(xiàn)實的啟發(fā)下,亦覺悟到向內(nèi)追求,按儒家心性之學(xué)建構(gòu)人的道德良知的重要性。他在《答呂子約》中說:“今日正要清源正本,以察事變之機微,豈可一向汩溺于故紙堆中,使精神昏弊,失后忘前,而可以謂之學(xué)乎?”又在《與劉子澄》中說:“近覺向來為學(xué),實有向外浮泛之弊;不惟自誤,而誤人亦不少。方別尋得一頭緒,似差簡約端的,始知文字言語之外,真別有用心處,恨未得面論也。”再在另一《答呂子約》中說:“年來覺得日前為學(xué)不得要領(lǐng),自做身主不起,反為文字奪卻精神,不是小病。……且如臨事遲回,瞻前顧后,只此亦可見得心術(shù)影子。”朱子對自己的行為十分不滿意,于是做了決斷,在《答周純?nèi)省分姓f道:“竊恐更須深自思省,收拾身心,漸令向里,令寧靜間退之意勝,而飛揚燥擾之氣消,則治心養(yǎng)氣,處世接物自然安穩(wěn),一時長進,無復(fù)前日內(nèi)外之患矣。”[2]朱子之晚年定論,對其主張的讀書窮理、直接格天下之物以窮理給予批判,力主向內(nèi)修習(xí),實行人心的良知建設(shè),深得王陽明的贊揚,說:“文公精神氣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繼往開來,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及此。到得德盛后,果憂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刪繁就簡,開示來學(xué),亦大段不費甚考索。文公早歲便著許多書,晚年方悔是倒做了。……此是文公不可及處。他力量大,一悔便轉(zhuǎn),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許多錯處皆不及改正”[3]。幷且自許,“予自幸其說之不謬于朱子,又喜朱子之先得我心之同,然且慨夫世之學(xué)者徒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說,而不復(fù)知求其晚歲既悟之論,竟相呶呶,以亂正學(xué),不自知其已入于異端”[4]。可以說,王陽明心學(xué)是在朱熹晚年定論和陸九淵的啟示下,據(jù)明朝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情形,在對先秦儒學(xué)的心性之學(xué)的詮釋中建立起來的。且有其參與政治而不失獨立人格,學(xué)問上“事不師古,言不稱師”[5]的狂狷超越性格之保證,才能創(chuàng)新學(xué)派的。


  王陽明之所以創(chuàng)建心學(xué),是針對明王朝政府從皇帝到官員的“無是非之心”而來的。先后有皇帝不理國事,迷信道教,煉丹服食,妄想成仙;有太監(jiān)汪直用事,而西廠專權(quán);后又劉瑾用事,閹寺擅權(quán),宵人取勝,權(quán)傾萬乘,威劫大臣;官員唯唯諾諾,陰謀者勝,陽謀者敗;苛捐雜稅極酷,國法恣睢,激變民心;明王朝天下之勢,每況于下(這里所述,請見于《明史記事本末》、《明通鑒》孝宗至世宗間史實)。這是王陽明痛切經(jīng)歷過的現(xiàn)實。所以他很沉重地說明創(chuàng)建心學(xué)的原因云:


  后世良知之學(xué)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軋,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瑣僻陋之見,狡偽陰邪之術(shù),至于不可勝說;外假仁義之名,而內(nèi)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實,詭辭以阿俗,矯行以干譽,掩人之善而襲以為己長,訐人之私而竊以為己直,忿以相勝而猶謂之徇義,險以相傾而猶謂之疾惡,妒賢忌能而猶自以為公是非,恣情縱欲而猶自以為同好惡,相凌相賊,自其一家骨肉之親,已不能無爾我勝負之意,彼此藩籬之形,而況于天下之大,民物之眾,又何能一體而視之?則無怪于紛紛籍籍,而禍亂相尋于無窮矣。


  仆誠賴天之靈,偶有見于良知之學(xué),以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每念斯民之陷溺,則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6]


  王陽明親自遭受劉瑾之廷杖幾死,又遣人追殺之,托言投江得脫,赴謫至貴州龍場驛,悟道二年中創(chuàng)建“心學(xué)”。在揭露現(xiàn)實人心私欲之甚,及惡性惡行掩蔽人們良知的事實,而力倡追求成圣心理結(jié)構(gòu)之建構(gòu),以恢復(fù)與宇宙自然、天下家國和民眾一體的博大的圣人之心。可以說,王陽明心學(xué)既是對傳統(tǒng)心性哲學(xué)的詮釋,也是對當時民性負面的最早批判,及最早開出的拯救病態(tài)人心的“藥方”。然而反遭嘲笑與攻擊,其處境亦猶數(shù)百年后批判國民性之魯迅然。然而他亦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情說:“嗚呼!今之人雖謂仆為病狂喪心之人,亦無不可矣。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猶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猶有喪心者矣,吾安得而非喪心乎?”他決心以心學(xué)濟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歟”。所以他堅定地解釋和傳播心學(xué),吸收了許多同志的學(xué)生,使心學(xué)深深地扎根在人們的心中,為塑造中國人的優(yōu)秀心性人格,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宋明新儒學(xué)對儒家經(jīng)典之闡發(fā),是以《四書》為核心,而又以《大學(xué)》為總綱而《中庸》副之,以建構(gòu)理論體系的。這就是當時稱為“學(xué)問正宗”的宋儒“格物之學(xué)”。王陽明也繼承這一傳統(tǒng),去超越,去創(chuàng)造。可以說其創(chuàng)立“心學(xué)”體系,與“理學(xué)”家不同之處,則是以古本《大學(xué)》之首章為總綱。《王陽明年譜》載:“先生在龍場時,疑朱子《大學(xué)章句》非圣門本旨,手錄古本,伏讀精思,始信圣人之學(xué)本簡易明白。其書止為一篇,原無經(jīng)傳之分。格致本于誠意,原無缺傳可補。以誠意為主,而為致知格物之功,故不必增一‘敬’字。以良知指示至善之本體,故不必假于見聞。至是錄刻成書,傍為之釋,而引以敘。”又《大學(xué)問》按語說:“吾師接初見之士,必借《學(xué)》、《庸》首章以指示圣學(xué)之全功,使知從入之路。”此可證其為學(xué)與傳授心學(xué)皆以古本《大學(xué)》、《中庸》為綱,又以其首章為總綱的。古本《大學(xué)》首章云: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按程朱釋此為“新民”,與王陽明不同),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按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稱“三綱”;修身、正心、誠意、格物、致知、齊家、治國、平天下稱“八目”)。


  《中庸》首章云: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對以上兩章內(nèi)容,王陽明作了一番解釋,成為其心學(xué)體系的具體綱領(lǐng)云:


  《大學(xué)》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誠意之極,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則,致知而已矣。正心復(fù)其體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已,謂之明德;以言乎人,謂之親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體也。動而后有不善,而本體之知,未嘗不知也。意者,其動也。物者,其事也。至其本體之知,而動無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則亦無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誠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實也。格物則知至意城,而有以復(fù)其本體,是之謂止至善。圣人懼人之求于外也,而反復(fù)其辭。[7]


  王陽明始終“一意于綱領(lǐng)本原之約”,嚴謹?shù)卦忈屩詣?chuàng)建“心學(xué)”。


  其一,“心學(xué)”的出發(fā)點。是從天、地、人“三才”一體觀和民本主義出發(fā),對天下生民之生存的關(guān)懷。


  中國傳統(tǒng)的“三才”一體觀出現(xiàn)得很早。在《尚書.周書.泰誓》上就有“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之說。《周易大傳》也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老子《道德經(jīng)》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三”,就是指天地人三才。人為三才的核心靈魂,所以《禮記.禮運》上說:“人者天地之心”。都認為“人”是宇宙自然天地的產(chǎn)物,于是有天地自然為體,人為用;人為體,心為用之說。宇宙自然、人、心間存在分形全息的相似觀系。因而作為天地之心的人,應(yīng)有上能包容宇宙天地,海納自然萬物的心胸,下能儲藏天下國家和萬民的襟懷,才具人的“明明德”本性,這叫“一體之仁”。對此,王陽明解釋說:“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xué)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所以它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致其良知而行之也”[8]。他進一步認為:“你看滿皆是圣人,人倒看你是圣人在”[9],是人人都可以建構(gòu)起人格獨立的圣人之心性來的。至于如何建構(gòu),就在《大學(xué)》首章的內(nèi)容里了。


  心學(xué)家的理解,《大學(xué)》乃“大人之學(xué)”。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所以他見孺子入井、鳥獸哀鳴、草木摧折、山石毀壞,都能惻隱之、不忍之、憫恤之、顧惜之。這“是其—體之仁也”,也即是“明德”[10]。所謂“明德”,乃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的一體之仁關(guān)系之大德。“明明德是核心,明德是此心之德,即仁。仁者以萬物天地為一體,使有一物所失,便是吾仁未有盡處”[11]。仁以萬物為本體,不一體則己私未忘,“全得仁體,則天下皆歸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闥意”[12]。這就是孔子的“仁者愛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謂也。他進一層解釋說:“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曼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fā)生,亦只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13]。仁是心學(xué)賴以建立的倫理政治基礎(chǔ);因而確定了“心學(xué)”的“民本主義”的修齊治平以“親民”為目標;再又指明了“心學(xué)”要建構(gòu)的圣人之心的心理內(nèi)涵及行為特征“在止于至善”;“故夫為大人之學(xué)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fù)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這就是“內(nèi)圣外王”人格的個體心靈塑造。但是,這大人之學(xué)的圣人心性人格還是很抽象,而應(yīng)有一準則尺度,人們好準確把握以實行之。于是,王陽明抓住這首段里的“止于至善”以闡發(fā)之。明確指出,“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用這極則從內(nèi)外兩邊去衡量個體,是否真建構(gòu)起了圣人的心性結(jié)構(gòu)。內(nèi)在一邊,心靈中的良知恢復(fù)達“粹然至善,靈昭不昧”之境,其意識之思維對外在人事之思索判斷,“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隨應(yīng),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則之極,而不容少有議擬增損于其間也”。外在一邊則具體化在治國平天下中,圣人倡行之民本主義之“明德”“親民”的政治,“而無有乎家國天下之施”,“而無有乎仁愛惻怛之誠”,實行起來“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且達“惟精惟一”的程度。這大公無私的行為,正是其具粹然至善,靈昭不昧,明德本體之良知,合乎中道之人格外現(xiàn)。這就是作為衡量個體是否恢復(fù)了其圣人心性的規(guī)矩、尺度、權(quán)衡的“至善極則”。這些證明,其“心學(xué)”,就是從三才一體之仁和民本主義出發(fā)的。這是貫穿整個心學(xué)體系的中國儒家圣賢文化的倫理政治基本內(nèi)容。中國人的一切合于天理(道)的心理活動,都是運載著這一文化內(nèi)容進行的。


  其二,對“意誠”的詮釋。“意誠”是心學(xué)的一個大前提。王陽明說“心之發(fā)動處謂之意”。這里的“意”指動機、欲望,“誠”則指情感、態(tài)度。按心學(xué)家的理解,“意誠”是《大學(xué)》的“八目”之主,幷輔以《中庸》的“誠身”、“至誠”,是“心學(xué)”學(xué)問的“大頭腦處”。這是提倡要端正欲望動機和情感態(tài)度,去實行正心、格物、致知。這是合符科學(xué)心理學(xué)和教育學(xué)規(guī)律的思想,也是中國心靈哲學(xué)成熟得早的標志。于此,王陽明有明確的解釋云:


  《大學(xué)》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個意誠,意誠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所以提出個誠意來說,正是學(xué)問的大頭腦處。……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大學(xué)》工夫只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工夫總是一般。[14]


  人在后天的教育學(xué)習(xí)中去建構(gòu)圣人之心性,其欲望動機與情感態(tài)度(意誠)至關(guān)重要,所以王陽明界定之說:“誠是心之本體,求復(fù)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工夫”。培養(yǎng)誠實之“意”,是須著實長期下工夫的。他說:“為學(xué)工夫有深淺。初時若不著實用意去好善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這著實用意便是誠意”。于是,王陽明總結(jié)古人追求實現(xiàn)“意誠”的“戒懼”、“慎獨”工夫云:“(戒懼、慎獨)只是一個工,無事時固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人若不知于此獨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偽,便是見君子而后厭然。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此處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一是百是,一錯百錯,正是王霸義利誠偽善惡界頭。于此一志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誠。古人許多誠身的工夫,精神命脈全體只在此處”[15]。心學(xué)的要求,從誠意到誠身,都要落實在個人的心性上和外在的行為上。意誠與否,在大小事情上,一檢驗就能證實的,無可逃慝。意誠的目的在于正心,那幺他怎樣詮釋“正心”的呢?


  其三,以“正心”為準則,對“心”、“性”的詮釋。


  中國古來就將“心”“性”相提幷論。《孟子》上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以為性在于心,性根于心,所以說“盡心知性”。到王陽明則認為“心即性”,心性無差別。在心學(xué)中除正面討論“心”而外,討論“性”則是對論心的補充或別說。


  對“心”,王陽明有生理心理上的認知與解釋。于此,《孟子.告子》中有“心之官則思”之說;《禮記》上有“心以體全”之說;都模糊地認識到心是—種思維的器官,且心身關(guān)聯(lián)宻切。這是對身心關(guān)系的初步認識。到明朝王陽明的時代,對“心”的認識就深入得多了;對心的一體性與功能的分解都十分清楚。他說:“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他分析道:“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fā)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只是一件”[16]。明確解釋身之四肢五官的感知活動與心的活動緊密關(guān)聯(lián),是一個整體。因此,王陽明多次說到“身之主為心”,心是身的主宰,對內(nèi)在心理活動與外在行為的主次和相輔相成關(guān)系有明確的認識,說:“心統(tǒng)五官。……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17],對五官感知時心理的注意力,認識得非常清楚。這種對心的認識,是當時心靈哲學(xué)的科學(xué)基礎(chǔ)(按明代中醫(yī)學(xué)中的心理學(xué)水平已達很高的程度)。


  王陽明對人的心理機制還有許多的認識。關(guān)于心理活動程序的認識,他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18]。于心對身體器官的支配,心的意識活動,及這意識活動的外在感知、內(nèi)在知覺、智能,以及心對外物的種種反映,認識得相當清楚。唯對這“意之體便是知”有獨特的解釋云:“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yīng)之是非為體”[19]。認識到心之意識活動是五官感知外物產(chǎn)生判斷所形成的。關(guān)于心的知覺活動也有明確的認識云:“心不是一塊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20]。對具體器官與器官的知覺功能是初步地懂得了的。這是王陽明發(fā)展中國心靈哲學(xué)的科學(xué)基礎(chǔ)。


  王陽明又回到心靈哲學(xué)上來解釋“心”。他認為:從人與天地萬物同體的角度來說明“心”,不能“只在感應(yīng)之幾上看,豈但禽獸草木,雖天地也與我同體的,鬼神也與我同體的”,因為說人是天地之心,“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辯他吉兇災(zāi)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今看死的人,他這些精靈游散了,他的天地萬物尚在何處?”[21]這是從主體反映的角度去看“心”與外物的關(guān)系;這一說內(nèi)外的有無、存亡、成毀關(guān)系的觀點,構(gòu)了一個悖論。此與現(xiàn)代物理學(xué)家、宇宙學(xué)家的說法相通;對人與宇宙萬物的同一,不能從直觀感覺上去看,應(yīng)從是天地萬物產(chǎn)生出“我的靈明”,它是宇宙萬物的同一體,離開天地萬物就沒有“我的靈明”,沒有“我的靈明”,也就沒有誰去感知宇宙萬物了。他又認為人死后其精靈是會游散的,但這一感受天地萬物的精靈一游散了,宇宙萬物又阿在呢?就化為烏有了。這一判斷在現(xiàn)代物理學(xué)面前它是一個深刻的悖論。因為地球上精神的消失,就意味著太陽系的消失,即都化為白靄星,最終歸于黑洞而消失。這在宇宙學(xué)中已可以證實。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所謂東方神秘主義)與現(xiàn)代物理學(xué)相通之處。


  王陽明認為圣人之心博大簡易,這一思想的基礎(chǔ)是“心之本體無所不該”。他說:“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22]。這樣一個無所不能反映而溥博如天,無所不能認識而深溟如淵的“心”,是一個有序的結(jié)構(gòu)。王陽明按古本《大學(xué)》首章來詮釋這個“圣人之心”的結(jié)構(gòu)及其活動過程。他之所謂“身”指耳目口鼻四肢,修身便是要五官四肢非禮勿視聽言動;心是身的主宰,欲修身則要正自家的心體,“常令廓然大公,無有些子不正處”。主宰一正,發(fā)于五官四肢的視聽言動“自無非禮”,這便是修身在正心;“然至善者,心之本體也”,要正心則要在心的發(fā)動處用力,就要在在動善念;要意念善,必須有善良的動機,這“便是在誠意”,故欲正其心在誠意;“然誠意之本,又在于致知”,“此正是吾心良知處”。致知是意誠之本,致知必須在事實上去“格”,即去“正”之,遇事為善去惡,格不正以歸于正,便是意誠。“誠意功夫,實下手處在格物也”[23]。這就是“心學(xué)”理解、解釋的“心”的結(jié)構(gòu)及其活動過程。從這里王陽明又走向?qū)π牡囊粋€更高的哲學(xué)層次的詮釋。


  即對“心即性”的詮釋。王陽明推論說:“心即性,性即理”。


  于是,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王陽明展開了對“性”的詮釋。


  《孟子.告子上》載,公都子引告子的話與孟子討論“性善”的問題,引出孟子下面一段話:“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在敘述人心本有的善“四端”中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儒家性善論的思想流傳到宋明理學(xué)家時,全面展開了對“心性”的解釋。此中,王陽明認為:性無不善,知無不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人同具[24]。王陽明又從心


  性統(tǒng)一于理和氣的角度解釋之為:“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流行也謂之命,賦于人也謂之性,主于身也謂之心”[25]。“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這性之生理,發(fā)在目便會視,發(fā)在耳便會聽,發(fā)在口便會言,發(fā)在四肢便會動,都只是那天理發(fā)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26]。人性如同人本身一樣產(chǎn)于自然,是自然先天地賦予人的,表現(xiàn)于身之主宰則為心,所以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仁義禮智,性之性也;聰明睿智,性之質(zhì)也;喜怒哀樂,性之情也;私欲客氣,性之蔽也”[27]。人在心理上對中國倫理政治要素的實行,乃是性之種種表德。所以王陽明說:“于人則命便謂之性;率性則性便謂之道;修道而學(xué),則道便謂之教。率性是誠者事,所謂自誠明謂之性也;修道是誠之者事,所謂自明誠謂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28]。要把人性修養(yǎng)達圣人率性而行的“道”的自然而自由的高度,便要設(shè)教以修學(xué)其道,要立志、養(yǎng)氣、止至善。王陽明引孟子的“志之所至,氣亦至焉”解釋說:“持其志則養(yǎng)氣在其中,無暴其氣則亦持其志矣”。[29]持志養(yǎng)氣是二而—的,這是從人格意志、道德情感上說的。因為“‘生之謂性’,‘生’字即是‘氣’字,猶言氣即是性也。……孟子性善,是從本原上說。然性善之端須在氣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即是氣,程子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若見得自性明白時,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原無性氣之可分也”[30]。所謂“氣”者,情也。“養(yǎng)氣”者,學(xué)習(xí)修身養(yǎng)性,以人格意志調(diào)控情感情緒之抒泄,使合于仁義禮智之準則。


  由于性相近,習(xí)相遠,故性有剛?cè)釟赓|(zhì)之不同,惟性善同。然而王陽明卻綜合孔、孟、告子、荀子之心性說而解釋之云:


  性無定體,論亦無定體,有自本體上說者,有自發(fā)用上說者,有自源頭上說者,有自流弊處說者。志而言之,只是一個性,但所見有深淺爾。若執(zhí)定一邊便不是了。性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的,發(fā)用上也原是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其流弊也是一定善一定惡的。……皆是執(zhí)定,就知是錯。孟子說性,直從源頭上說來,亦是說個大概如此。荀子性惡之說,是從流弊上說來,也未可盡說他不是,只是見得未精耳。[31]


  他認為孟子之說,要人用功在源頭上明徹;荀子之說,其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這會枉費其力;而告子之說性無善無不善,亦無大差,性原是如此,悟得及時,只此一句便盡了,更無有內(nèi)外之分[32]。于是他回歸到《大學(xué)》首章一、二段的解釋上來闡明止于至善之心性狀態(tài)說:“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為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去志定矣。定則不擾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只在此處,千思萬想,務(wù)求必得此至善,是能慮而得矣”[33]。這就是心學(xué)追求實現(xiàn)的在安、靜中思考立志、養(yǎng)氣、至善的修習(xí)、建構(gòu)圣人之心的學(xué)習(xí)方法和態(tài)度。在建構(gòu)這樣的心性時,據(jù)儒、釋、道三教之心性修養(yǎng)觀,王陽明提倡“調(diào)攝此心”。他認為,“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yè),不為心累,總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任他讀書,亦只是調(diào)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34]調(diào)攝心靈達到的最高境界是“靜”。這“靜”是以推行“明明德”以修齊治平之意志的堅定為前提和內(nèi)涵的,于是“……于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善),看有甚閑思慮?此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fā)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fā)而中節(jié),自然物來順應(yīng)。”[35]這顯然與佛家的脫離“紅塵”以出世的清凈心不同,它是入世的寂然不動的寧靜,其基礎(chǔ)是儒家的:仁與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知其不可而為之,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民為邦本、社稷次之、君輕,等等觀念為內(nèi)涵的。王陽明說這種空空靜靜的心,只是存天理,是動靜合一的;他解釋這動靜合一說:“動靜時也,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若說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卻不妨”[36]。如若不從心性之體用上去看,只一味追求寧靜,久之生喜靜厭動之弊,許多“病痛”潛伏其中,未必能成就圣人之心[37]。為此,王陽明嘗據(jù)孔子所說的“退而省其私”[38]的方法,去指導(dǎo)學(xué)習(xí)者在靜坐中修習(xí)反省。這是怎樣的一種靜坐呢?他說:


  教人為學(xué),不可執(zhí)一偏:初學(xué)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fù)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xué)時事。初學(xué)必須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nèi)闶呛嗡己螒]。[39]


  王陽明提倡“靜坐”,是要集中心力去反思內(nèi)省,以去作惡之私欲,以恢復(fù)天理良知之本性,這叫“集義”,“集義是復(fù)其心之本體”[40],非提倡如槁木死灰似的參禪打坐;他聽說劉君亮在山中靜坐,便警告說:“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靜,是反養(yǎng)成一個驕惰之氣了。汝若不厭外物,復(fù)于靜處涵養(yǎng),卻好”[41]。這是反對進入山林寺廟的參禪靜坐,提倡聯(lián)系有明之現(xiàn)實,與個人自身的實際去反躬自省的,是傳統(tǒng)入世之儒者的養(yǎng)氣與求“靜”;他批評道:“是徒知靜養(yǎng)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42]。他向?qū)W習(xí)者解釋說:“無欲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主其本體也。戒懼之念是活潑潑地。……一息(念)便是(心)死”[43]。這無欲故靜,是經(jīng)過反思內(nèi)省去私欲之后獲得的。幷且是要回到現(xiàn)世人生中,去積極參與修齊治平以“保民”的。當時有人疑惑王陽明的心學(xué)主張是“剜肉做瘡”,王陽明立正色道:


  這是我醫(yī)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過了十數(shù)年,亦還用得著。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壞我的方子。


  于斯又可見出,心學(xué)對當時惡劣人性之批判與救治人心的目的了。王陽明對心學(xué)的意義與價值是堅信不移的,從心學(xué)對后世潛移默化的影響,從紹興師爺峭岸不群的地域人格里可見一般。


  以上對心、性分別討論基礎(chǔ)上,可以具體到“修身”、“正心”的詮釋上來。


  心學(xué)提倡的圣人心性的建構(gòu),是按“身、心、意、知、物”的程序條理,去下“格、致、誠、正、修”的工夫,二者分別是心本體建構(gòu)的程序、行為過程,王陽明說,二者“其實只是一事”。然而在建構(gòu)過程中,又有“身心”與“心身”之別。他說:“何謂身心之形體?運用之謂也。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說“身心”,是側(cè)重于“身”之“形體”的運用,旨在行為方面;而言“心身”,則側(cè)重于“心”之“靈明”之意識、觀念、人格、意志、態(tài)度、情感、思維等,對人身行為的“主宰”支配方面。于是“修身”與“正心”的差別與聯(lián)系就很清楚了。王陽明解釋說:“何謂修身?為善去惡之謂也。吾身自能為善去惡乎?必其靈明主宰者欲為善而去惡,然后其形體運用者始能為善去惡而去惡也。故欲修其身者,必在于先正其心也。然心之本體則性也。性無不善,則心之本體本無不正也。何從而用其正之之功乎?蓋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fā)動,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發(fā)而正之,凡其發(fā)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發(fā)一念而惡也,惡之真如惡惡臭;則意無不誠,而心可正矣。”因為身心一體,修身必在正心上下功夫。


  經(jīng)過對心性的詮解與研究之后,概括出心學(xué)的宗旨的四句偈云:“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44]。


  其四,對“格物”與“致良知”的詮釋。


  王陽明詮釋“格物”,都與朱熹之解釋對比著,以顯示他們之間的差異;王陽明申明說:“是有心求異即不是。吾說與晦庵時有不同者,為入門下手處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辯。然吾之心與晦庵之心未嘗異也”[45]。朱熹、王陽明都以鏡喻心。心猶鏡,圣人之心明如鏡。然這心鏡如何用法,是理學(xué)與心學(xué)的差別之一。王陽明的學(xué)生說:“近世(按指宋代理學(xué)家)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按指王陽明)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嘗廢照”[46]。理學(xué)家之格物以心觀照外物,而心學(xué)之格物是向內(nèi)磨礪心靈自身,使之正而去私欲,使之明而能明辨是非善惡,使之善而為良知而為圣人之心。關(guān)于這一差別之形成,王陽明是親身實行過的。對理學(xué)家似的格物有一段生動的描述云:


  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按指貴州龍場驛)三年,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里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47]


  這種莫明其妙地面對竹子的參禪打坐,莫道修身修心了,就是簡單認知那竹子,也是不可能的。以后,王陽明據(jù)龍場悟道的經(jīng)驗指出,心學(xué)內(nèi)省“格物”的工夫,人人、時時、事事皆可實行之,兒童的讀書、灑掃應(yīng)對,成人的孝親、事君、宜夫婦、義友朋,都可去私欲,除惡顯善,砥礪心靈,體究踐履,實地用功,日積月累,使良知止于至善。這“正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他說:“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的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48];“我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費力。如此格物,雖賣柴人亦是做得,雖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49]。在王陽明看來,“格物”是《大學(xué)》的著實下手處,從初學(xué)入門者至圣人,于格物上都必須天日用功。


  “格物”有豐富的內(nèi)容和側(cè)面。他說:“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50]。所謂“格其心之物”亦若《尚書.虞書》所言乃“格其非心”,即格除非妄之心,使之正,“不知心中倏忽之間已有多少私欲”,都要去掉;心正則行為合于大中之道;格心之物是就一般狀況而言的[51]。所謂“格其意之物”;心“應(yīng)感而動者謂之意”,“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凡用意于事親、治民、讀書、聽訟等皆為物,正其意而止于至善以從事也[52]。所謂“格其知之物”,“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知孝、弟、惻隱等如何實行,“無一毫之不盡,然后謂之格物”;然良知之發(fā)動,在常人不無私意,“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fù)理”[53]。總之,“格物即慎獨,即戒懼”,非一般紙面上的集義、博學(xué)返約的學(xué)習(xí),是在修齊治平及人生日常之事中,將圣人提倡的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踐履實行之,終生磨礪建構(gòu),以致良知也。“格物”是去惡顯善,以正甚心之良知叫“格”。為證其“格”的豐富內(nèi)涵,他舉《尚書》的《虞書.堯典》的“格于上下”、“格于文祖”,《周書.冏命》的“格其非心”來說明之。“格于上下”,要求執(zhí)政者上仿效上世之功以治理天下國家;下施教化,使心意恒教,智能甚明,發(fā)舉有文謀,思慮能通敏,以此四者安天下之當,其政績?nèi)缛赵吕收眨宦勂淞蠲黄涠鳚伞!案衿浞切摹保钦f所有官員,應(yīng)匡正甚智力所不及之處,使群臣能正己,繩其愆過,糾其錯繆,除其非妄之心,使能繼先王之功業(yè)。“格于文祖”,是要以修齊治平的優(yōu)秀政績告慰于祖靈,使為政者在生者死者的面前都不汗顏。針對這三者,王陽明說:“格物之格實兼其義也。”


  王陽明心學(xué)所討論的誠意、正心、格物,最終落實在致良知上。


  王陽明如何詮釋“良知”?《大學(xué)》首章云:“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里所謂的“致知”,即孟子所說的“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中的“良知”、“良能”;認為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智力潛能,是性善論的根據(jù)。


  他據(jù)“一體之仁”的觀點解釋良知為“天即良知”,“良知即天”,“良知而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人有虛靈,方有良知。”人的良知,就是天地萬物的良知,“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54];所以他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55]。他進一步說:“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日月風(fēng)雷山川民物,“皆在太虛無形中發(fā)用流行,未嘗作得天的障礙。圣人只是順其良知之發(fā)用,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fā)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礙?”[56]據(jù)“一體之仁”觀,將宇宙太虛生良知,良知之包容萬物的思想發(fā)揮到極至。一個同宇宙自然萬物一體的人,將自己的心靈與宇宙自然萬物溝通,視自己的良知即宇宙萬物自然人類的良知者,于此見得透了,始能心胸廓然大公,才成得了圣人。


  良知既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它即具萬物一體之本性,所以說“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言謂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即真陰之氣之父。陰根陽,陽根陰,亦非有二也”[57]。良知根于構(gòu)成宇宙萬物的陰陽二氣,其具體又化為人的精、氣、神(類似康德之所謂“智、情、意”),“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它具宇宙之永恒性。所以王陽明說“天理即良知”,“亙古亙今,無有終始”[58]。因此,王陽明說:“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fā),而良知未嘗不在,”所以人應(yīng)“知察”,“察之而已矣”,即不為私欲所蔽。追求良知之永恒,很有超時代的意義。任何地域,任何時代的人,若無良知,這世界將會怎樣呢?所以王陽明很注意向人們深入闡發(fā)“致良知”。


  他界定“良知”云:“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xué)而能,是故謂之良知”[59]。良知乃先天具有,因而“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這不假外求的良知之發(fā)用,因人而異,有所差別;或無私意障礙,是充滿惻隱之心的仁不可勝用者;或有私意障礙,則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去戰(zhàn)勝它,使良知更無障礙[60]。王陽明主要研討的是后者。


  人都有昧良知,隱真惡,揚偽善的情形。王陽明分析之云:“凡意念之發(fā),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其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無所與于他人者也。故雖小人之為不善,既已無所不至;然其見君子,則必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者,是亦可以見其良知之有不容于自昧者也。”這一分析,是有王陽明在官場上親歷親見的事實為根據(jù)的。對此,王陽明分析說:“意念之發(fā),吾心之良知既知其為善矣,使其不能誠有以好之,而復(fù)背而去之,則是以善為惡,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意念之所發(fā),吾之良知既知其為不善矣,使其不能誠有以惡之,而復(fù)蹈而為之,則是以惡為善,而自昧其知惡之良知矣。”這尖銳地揭露了時人“昧良知”的心理特征,以自欺其良知而欺人。其救治之良方在于格物之意誠,他說:“則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誠也已。然欲致其良知,亦豈影響恍惚而懸空無實之謂乎?是必實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要有如前文所舉《尚書》之“格于上下”、“格其非心”、“格于文祖”的行弗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義也[61]。這里已深入到研究在修齊治平的行為中,如何端正動機、控制情感的問題了。


  對良知的情與理的詮釋。良知之意念發(fā)動,其精、氣、神之流行運用,是受情感的支配與理性的制約的;于是這情與理之運用,都應(yīng)合于大中之道,故《尚書.洪范》載,上古時代已建“皇極”(皇,大也;極,中道之準則也),制約君、臣、民情理中的一切行為,要“無偏無陂”、“無有作好、作惡”、“無黨無偏”;且要合于“三德”:“正直、剛克、柔克”。后來的《周易大傳》中也反復(fù)強調(diào)“中正”之道。孔子很重情,而又講究用中道節(jié)制之,其《論語》中就有“《關(guān)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庸之為德”“過猶不及”,“君子有九思”、“尊五美,屏四惡”之說。孟子指出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四善端都是情,它們都對應(yīng)蘊含著—種“理”,即仁、義、禮、智;而提倡的“親親”、“親民”的孝、弟、忠、信也滿含情意的;但仁義禮智、孝弟忠信之“理”,是制約著發(fā)動良知之意念的動機、情感的。在《中庸》里則明確表述之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把中庸之道的制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后來的《詩大序》中也明確表示理義對情的制約作用說:“變風(fēng)發(fā)乎情,止乎禮義。”一個人,能否以理約情,情與理是否卻符合大中之道,體現(xiàn)一個人的良知建構(gòu)水平的高低,是是否達圣人之心的標準。對此,王陽明心學(xué)還有充分的詮釋。


  什幺是“中和”?王陽明解釋說:“中只是天理”;“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無所不忠,然后謂之大本,無所不和,然后謂之達道”;“去得人欲便識天理”,“全體廓然,純是天理,方可謂之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方是天下大本”[62]。“喜恕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情之未發(fā)之中,即“天理”對情之制約,使合于禮。這就是中和與情欲的關(guān)系。于此,王陽明解釋說:“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生死,皆事變也。事變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63]。于此又說:“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認得良知明白。……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別善惡,但不可有所(執(zhí))著;七情有(執(zhí))著,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然才有(執(zhí))著時,良知亦自會覺,覺即蔽去,復(fù)其體矣!”[64]這說明,“良知原是中和的”,知過不及時也就是中和。他舉例說明了在處理情理中的可變的分寸云:“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過,少不及者。才過便非心之本體,必須調(diào)停適中始得”[65]。其標范的例子是“顏子不遷怒,不貳過”才是未發(fā)之中[66]。至此,良知之中和是以理性對人的七情六欲之制約因素,已十分明確。于是,良知之用就有自己的原則和軌范了。


  王陽明又從動靜上來討論良知之用的機制。他說:“‘未發(fā)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后內(nèi)外而渾然一體者也。有事無事,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于有事無事也”[67]。王陽明認為這心之本體固無分動靜是一回事。這就把整個“心”的活動統(tǒng)一起來了。心靈的良知之動靜是相對的,無事而靜時良知之思緒未嘗不在動,循理則雖酬酢萬變而良知之中道未嘗變。“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68]。“心之官則思”“思是良知之發(fā)用。若是良知發(fā)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是非邪正,良知無有不自知者[69]。


  再從良知之妙用千變?nèi)f化上說。首先,集義之致良知,即是良知之用,隨時就事上致良知,便是格物;著實致良知便是意誠;著實致良知而無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70]。其次,從從兄事君上看,實行“弟”與“忠”,良知之妙用千變?nèi)f化,“所以無方體,無窮盡,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者也”;“使人于事君處友仁民愛物,與凡動靜語默間,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親從兄真誠惻怛的良知,即自然無不是道”[71]。良知之用變化萬千,所以王陽明總結(jié)性地評價之曰:“誠是實理,只是一個良知。實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動處就是幾,誠神幾曰圣人。圣人不貴前知。禍福之來,雖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幾,遇變而通耳。良知無前后,只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若有個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趨避利害的意”[72]。王陽明歸結(jié)心學(xué)要建構(gòu)的圣人之心,及其后天的集義之功,微妙的運用,都有合于中國心靈哲學(xué)的傳統(tǒng),而又獨具個性的詮釋與創(chuàng)新。


  以上,王陽明的詮釋告訴了我們“圣人之心”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及文化內(nèi)容。在此之上,他對“圣人之心”的性質(zhì)、特征、狀態(tài),作了清楚的描繪。


  他說“圣人之心”的性質(zhì)是:“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圣人率性而行”[73]。


  他以精金喻圣人之心的純粹、無差別的特征云:“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手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是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舜猶萬鎰,文王、孔子有九千鎰,禹、湯、武王猶七、八千鎰,伯夷、伊尹猶四王千鎰;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圣人;猶分兩雖不同,而足色則同,皆可謂之精金。……故雖凡人而肯為學(xué),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猶一兩之金比之萬鎰,分兩雖懸絕,而其到足色處方以無愧。故曰‘人皆可為堯舜’者以此”[74]。


  那幺這純粹的圣人之心的狀態(tài)又將是怎樣的呢?王陽明以鏡喻圣人之心的明凈狀態(tài)云:“圣人之心明如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yīng),無物不照,未有以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周公制禮作樂以示天下,皆圣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周公?孔子刪述《六經(jīng)》以詔萬世,亦圣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時,方有此事。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又說:“圣人致知之功至誠無息,其良知之體皦如明鏡,路無纖翳。妍嗤之來,隨物見形,而明鏡曾無留梁”;他還用佛家語“無所住而生其心”來形容圣人明鏡之心的純盡[75]。


  又以“青天之日”喻圣人能辨黑白、明是非的精神力量;又以“天”與“山”來比喻圣賢的崇高人格之魅力云:“圣人如天,無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嘗有降而自卑?此所謂大而化之也。賢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仭者不能引而為千仭,千仭者不能引而為萬仭:是賢人未嘗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則偽矣”[76]。圣賢之人格大而化,非引而自高者,一切出于自然,而非作偽以充偉大崇高者也。


  心學(xué)提倡建構(gòu)的圣人之心,是那樣的大公無私、光明磊落、峭岸堅定。這正是中華民族性格的核心。它的傳播,為建構(gòu)明中期以后一部分中國人的、嶄新的人格起著重要的作用,乃至影響及魯迅為代表的一大批現(xiàn)代中國人。然而,事實是,過去對心學(xué)的繼承與批判都不科學(xué),反是丟棄了其科學(xué)、進步、積極的方面,而由誤會而導(dǎo)引人走向參禪打坐的消極,乃致有者走火入魔,而反歸咎于“心學(xué)”,從而將心學(xué)拋棄之。欲倒中國文化之盆中的污水,卻連盆中的嬰兒也倒掉了。其結(jié)果如日本學(xué)者高瀨武次郎所說:“大凡陽明學(xué)含有二元素,一曰事業(yè)的,一曰枯禪的。得枯禪之元素者可以亡國,得事業(yè)之元素者可以興國。中日兩國各得其一。”[77]這話包含了多少眾所周知的沉痛的史實,于今不能不反思,應(yīng)如何來批判陽明心學(xué),以繼承弘揚之,來建構(gòu)當今中國人的心靈,來發(fā)展當今中國的先進文化。


  【參考文獻】


  [1]《王陽明全集》114頁,后文皆簡化為《全集》**頁


  [2]引自《傳習(xí)錄.附錄:朱子晚年定論》


  [3]《全集》28頁


  [4]《全集.朱子晚年定論序》


  [5]《明史.王守仁傳》


  [6]《全集》80頁


  [7]《全集》242頁


  [8]《全集》79頁


  [9]《全集》116頁


  [10]《全集》968頁


  [11]《全集》25頁


  [12]《全集》110頁


  [13]《全集》27頁


  [14]《全集》38、39頁


  [15]《全集》34頁


  [16]《全集》90、91頁


  [17]《全集》22頁


  [18]《全集》6頁、24頁


  [19]《全集》108頁


  [20]《全集》121頁


  [21]《全集》124頁


  [22]《全集》95頁


  [23]《全集》119、120頁


  [24]《全集》62頁


  [25]《全集》15頁


  [26]《全集》36頁


  [27]《全集》68頁


  [28]《全集》37頁


  [29]《全集》22頁


  [30]《全集》61頁


  [31]《全集》115頁


  [32]《全集》107頁


  [33]《全集》25頁


  [34]《全集》100頁


  [35]《全集》22頁


  [36]《全集》31頁


  [37]《全集》12頁


  [38]《論語.為政》


  [39]《全集》16頁


  [40]《全集》24頁


  [41]《全集》103頁


  [42]《全集》12頁


  [43]《全集》91頁


  [44]《全集》118頁


  [45]《全集》27頁


  [46]《全集》20頁


  [47]《全集》120頁


  [48]《全集》27頁


  [49]《全集》120頁


  [50]《全集》76頁


  [51]《全集》25頁


  [52]《全集》47頁


  [53]《全集》6、49頁


  [54]《全集》107頁


  [55]《全集》104頁


  [56]《全集》106頁


  [57]《全集》62頁


  [58]《全集》101、110頁


  [59]《全集》62頁


  [60]《全集》6頁


  [61]《全集》73頁


  [62]《全集》23)


  [63]《全集》15頁


  [64]《全集》111頁


  [65]《全集》17頁


  [66]《全集》32頁


  [67]《全集》64頁


  [68]《全集》71頁


  [69]《全集》72頁


  [70]《全集》83頁


  [71]《全集》85頁


  [72]《全集》109頁


  [73]《全集》66頁


  [74]《全集》27頁


  [75]《全集》12、70頁


  [76]《全集》22頁


  [77]見錢明著《陽明學(xué)的形成與發(fā)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萬化根源在乎一心 有情欲橫流的危險
“知行合一”的陽明解讀
王陽明的道和鬼谷子的術(shù)
西游記》與宋明理學(xué)
王陽明心學(xué)20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如何在生活中,學(xué)用陽明心學(xué)的處事妙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贵定县| 金寨县| 东兴市| 石门县| 安平县| 桃源县| 武威市| 道孚县| 新平| 北海市| 扶风县| 喀喇沁旗| 巢湖市| 南城县| 枣阳市| 防城港市| 泽州县| 阿荣旗| 嘉善县| 福州市| 昆明市| 炉霍县| 汕尾市| 陇川县| 绿春县| 文化| 巴里| 邯郸市| 吴川市| 东乡县| 闻喜县| 阿勒泰市| 泽库县| 易门县| 贺州市| 崇阳县| 胶南市| 高邮市| 玉屏| 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