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之前,我先簡單講解一下“中國”一詞的來源。據目前所知,最早出現“中國”一詞是在西周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詩經·大雅·民勞》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詩句,大意是,愛護京城這些人,安撫四方諸侯。中國在此指京城,是周天子的居住地。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陜西出土了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名叫何尊,上面的銘文刻有“宅茲中國”四個字,翻譯成現代漢語意為:在國家的中部建筑宮室,這個中國在此指得也是京城。周朝代商成為天下共主后,在中原洛邑(今河南洛陽地區)營建宮室,作為王畿之地,并在周圍大封諸侯。他們認為京城位于諸國之中,故才有了中國的說法。最初中國是政治上的概念,中央政府所在的王畿是天下的核心,是國家的代表,故而中國一詞漸漸地就成了國家的名稱。但有意思的是,在中華民國以前,歷朝歷代都沒有以中國為國號的,而是以自己的朝代作為名稱,如夏商周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等。又由于京城代表了當時文明的最高水平,中國一詞又被賦予了文化意味,信守周禮的人,都以中國人自居,并以此評判他人。
何尊
與中國一詞相連的還有一個詞,即“華夏”。中國人常常自稱或被稱為“華夏人”,或單稱為“華人”“夏人”,或“諸夏”。單從字面講,《說文解字》釋華為“榮也”意為花朵;釋夏為“中國之人也”,合在一起意為“像花朵一樣繁榮的中原地區的人”。有的學者認為,“華”“夏”都是中原地區山、水的名稱,用來指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有的認為,“夏”就是指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表明中國人是夏朝的后裔。總之,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的族群,被冠以“華夏”的稱謂。華夏人的最大特點是尊崇周禮。而懂禮,在當時就是文明的象征。因此“華夏”就有了文化的意味。如你守禮,雖不住在中原,但也會被看作為華夏人。反之,你雖生活在中國,但如果不守禮,也會被視為蠻夷。韓愈在《原道》一文中記載了這一現象,他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意思是說,孔子寫作春秋的時候,諸侯有人用外族的禮節,就把他當作外族;上進到用中華禮節,就把他當作中國人。可見,我們的民族觀主要是立基于文化上的,而不只是單純的地域和血緣關系。
大禹治水
中國和中國人的概念是動態的,總的趨勢是在不斷地發展壯大。夏商周三代,中國主要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致包括今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省。到了秦漢時期,領土已是三代的數倍,漢武帝時,中國版圖東臨日本海,包括朝鮮半島中北部。西至中亞,北逾陰山,南到越南中部及南海。以后,隨著國勢強弱,版圖亦隨之盈縮。已改稱漢人的華夏族人口也空前膨脹,原因是那些原來生活在各諸侯國內的所謂的夷、蠻、狄等已與諸夏完全融為一體,華夷之分已不復存在,他們都生活在強盛的漢帝國里,人們以此自傲,因而漢人的稱呼便應運而生。從此,漢人、華人、唐人,在許多場合,成為可以與中國人互換的名詞,因為漢族占中國總人口的90%以上,體現了這個國家的主要特質。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提請大家注意,那就是中國、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形成幾乎是同步的,猶如人的身心一樣難以分割,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夏商周是國家形成時期,也是華夏族凝聚之日,更是中華文明誕生之時。隨著漢帝國的建立,漢人也如影相隨,而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也以國家意志力確定下來。這與歐洲不同。希臘、羅馬是歐洲文明始祖,希臘是有民族沒國家,羅馬是有國家沒民族。怎么講呢?希臘雖然很小,但由于地理環境所限,到處是山,導致諸邦林立,雖有統一的民族,但無統一的國家,最后很容易地就被人吞并了。羅馬是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但統治民族羅馬人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境內民族紛繁,信仰多元,離心力一直都存在著,當帝國衰落時,日耳曼人一沖擊,就四分五裂了。而且后來它們接受了基督文化,一小部分接受了伊斯蘭信仰。而我們是一直沒有變,國家、民族、文化三位一體,從遠古一直走到今天。由于這個特點,使我們國土擴展了,但仍叫中國,民族壯大了,但仍稱漢族,文化加入了新因子,但仍屬中華文明。舉例說,南北朝所謂的“五胡”,與漢族融為了一體,像后來的鮮卑、契丹、女真,最后也都融入了漢族,而他們的地盤也都歸入了中國,再后來蒙古、滿族主政中原,直接的后果是把東北、西北、西南的版圖最終確定下來,連同他們民族本身一并歸屬中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佛教進入中國后,也與儒道融為一體。打個比方,中國、中華民族、華夏文明就象母親河黃河一樣,不管有多少支流注入它的體內,只是為它帶來了新成分,卻不曾改變它的性質,不過使水流更加澎湃,更加充滿活力罷了。
以上就是中國、中國人、中華文明的總特征。那么,基于此的中國人人性基因特征都有哪些表現呢?首先說一說中國人的信仰,下面我們就正式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