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前一段時間因為電視劇那可是大火一陣,這本書提到明朝的政治制度只靠道德約束,而沒有法制,是造成明朝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本書讓很多人對于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認識蒙上了一層灰色,還要不少人寫文章鞭伐。
這種情況,是典型的對于我國古代政治制度認識不清楚,多年以前,錢穆先生也碰到這種情況,只是要比這嚴重的多的多的多,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革命的宣傳,把秦以后的政治制度,用“專治黑暗”四字一筆抹殺,再加上“新文化運動”痛斥舊文化,連我國的文化傳統也一起達打倒,讓我國人對于我國以前的政治制度產生錯誤認識。
同時對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宣傳的過去夸大,好像西方制度什么都好,把西方制度移到中國來,就萬事大吉了。國人開始對西方政治制度產生崇拜,反而對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嗤之以鼻。
錢穆先生有感于此,在原來的演講講義基礎上,最終編成《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這本書選取了我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
錢穆先生自學成才,由小學學歷自學到大學任教,并且認為國人要對國史具有脈脈的溫情和敬意,這是愛惜本國歷史的態度,這種溫情和敬意,說到我心里去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按照漢、唐、宋、明、清五代,每個朝代按照政府組織,選舉制度,考試制度,經濟制度,兵役制度等這樣的順序來講解,對各個朝代有特殊情況,再進行具體講解,比如清代情況特殊,就內容多一些,然后每個朝代進行得失總結,重點清楚,條理清晰。
我國古代的制度,無論是漢朝的察舉制,唐代的三省六部,科舉制,還是宋代的三司分權,明代的內閣制度,清代的軍機處,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當時的進步意義。
漢朝的察舉制解決當時的人才來源問題,唐朝三省六部提高政府辦公效率,宋代三司分權為了防止藩鎮坐大,明代內閣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大權仍然在皇帝手中,清朝軍機處更是如此。
關于文章開頭提到的,抱怨我國古代政治制度不好的問題,錢穆先生也提出了正確的見解,所以讀這本書,可以強烈的刷新這些人對于我國古代政治制度認識的三觀
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總論中提到,中國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的繁密化。一個制度出了毛病,再訂一個制度防止它,于是變成了病上加病,但這并不是制度本身不好,我們很多的政治制度產生,都遙遙領先于西方很多很多年,比如科舉制。
而對于那些說我國是人治不是法治的,錢穆先生則認為西方才是人治,我國是法治,只是此法治非彼法治。
西方近代政治制度,決定于選舉,選舉出來的多數派政黨,就可以改變一切,法制也隨之改變,所以說西方近代偏人治,重事實。而我國的傳統政治,往往幾百年不變,當然是法治,這個法治,就是指的我國的制度化。
所以說,這本書可以刷正對于我國古代政治制度認識的三觀,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值得驕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