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后臺輸入授權
唯有克服了內心的焦慮
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
▼
焦慮的起源
焦慮是指我們在認識到自身與生俱來的局限性,面對強大的自然力量、病痛和死亡時所感到的脆弱。
即使不是焦慮癥患者,你肯定也為某些事情焦慮過。因為從根本而言,焦慮源于我們的自我保護本能,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應對危險。
比如在遠古的狩獵時代,人類會為食物和安全而焦慮,未雨綢繆地儲存糧食、躲避猛獸;在戰爭和饑荒年代,焦慮會促使我們提高安全防范意識,爭取更多的生存資源。
如今世界大部分地區,生活條件有了極大改善。但當我們的眼界變寬,接觸的未知越來越多,焦慮也更加頻繁和普遍。
焦慮的本質
當我們感到某種重要價值受到威脅時,會產生某種擴散性不安。
這個重要價值往往是抽象的,比如認可和愛。因此面對潛在威脅,我們會產生焦慮的不確定和無助感。
如果說恐懼是針對明確危險的反應,那么焦慮往往沒有特定對象,受到威脅的通常是人格的某個核心部分,比如尊嚴、經驗和價值感。
因為焦慮攻擊的是我們人格的根基,所以很難將導致焦慮的威脅具體化。找不到發泄對象,就對導致焦慮的事物產生不滿和憤怒,從而引發無助、孤立等情緒感受。
焦慮的原因
焦慮的產生不是因為外界具體的事物或情境,而是源于想象中的危險。而所有焦慮的深層原因,都是源于對現實狀況的無力接受。
比如人際關系中,期待和現實之間的落差就會導致焦慮;自我價值上,追求完美,競爭意識強卻無法獲得社會認同,也容易造成焦慮。
現代社會的焦慮情緒越來越普遍,而生理因素、成長經歷和環境的壓力和變化,都可能讓人倍感焦慮。
首先,現代社會快速的生活節奏。
世界進入加速進步的階段,技術發展和生活環境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發生著改變。人們需要馬不停蹄地奔跑,才能跟上變化的時代。
大多數人時刻處于身不由己的忙碌之中,沒有時間享受休息和安靜,這跟人體的自然生命節奏相違背。
其次,是社會生活準則的多元化。
傳統社會有相對一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對生活的評判體系也相對確定。清晰而可預期的生活方式,容易帶來確定性和安定感。
現代社會,價值觀變得越來越多元和撕裂,時間和精力有限,生活方向的不確定和多元目標的追逐之感,極易導致內心彷徨和焦慮。
最后,是后工業時代關系的疏離。
我們過分關注自己,逐漸失去與社會、自然和信仰的聯系。而與外界越疏離,越容易將某些事視為對安全和快樂的潛在威脅,變得焦慮。
應對焦慮的方法
積極焦慮能逼迫我們面對威脅和挑戰,提高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心智更加敏銳。而過度焦慮則源于不切實際的想象,可能變成沉重的精神負擔,影響生活和工作。
面對焦慮,需要的不是徹底清除,而是合理控制,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NO.1 心理意向調控法
從清醒到入睡,我們的腦海時刻被各種想法、記憶和情感充斥。
對未知事件的擔憂,是焦慮的根源。所以擺脫思想糾纏,聚焦當下感受,有助于抑制情緒的蔓延。
心理意向調控法,就是在感到緊張、憂慮或思緒不寧時,有意識地讓精神和心靈全神貫注于某個場景,讓思緒不被潛在風險的憂慮侵擾。
除了抵御負面情緒的困擾,我們還可以上升一個層次,主動追求更極致的生活體驗,將精神和心智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
你可以徹底放松,想象自己身處令人心境平和的場景,如寧靜的海灘、深邃的密林之中,或沉浸在某件令你興奮的事中。全身心投入當下,真切地感受身處其中的感覺。
有意識的心理調控,可以幫助我們暫時拋開各種紛繁游移的思緒,靜心專注于此時此刻的內心感受,從而提升感知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心理意向并非虛構的想象,更提供了現實的參照。不僅對心理有積極影響,甚至還有重構現實的能力。
NO.2 愉悅氛圍轉變法
當焦慮的感受襲來,壓抑或逃避最初的焦慮癥狀,無異于在潛意識里告訴自己:我無法應對。
首先嘗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不要急與焦慮正面斗爭,而是放任情緒自然來去。當你全然接納,即使焦慮的感覺依舊,也并非無法容忍。
當我們意識到事情并非如想象的那樣糟糕,就可以靜待事態發展。相信任何事都終究會過去,而處理并解決問題,是恢復的必經之路。
就像憤怒和焦慮不能共存一樣,快樂和焦慮也不能同時存在。更為積極的做法是,將原本放在焦慮情緒上的精力轉移到令人快樂的事上。
快樂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對某件事產生強烈、積極和全面的身心感受,它有助于營造愉悅氛圍,轉移負面情緒,而讓幸福不期而至。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能夠熟練的主動轉移體驗,就不再是焦慮的受害者,而成為情緒的掌控者。
NO.3 積極信念調整法
情緒是由我們遇到的事件,和看待事件的信念共同來決定的。焦慮作為一種情緒,本身并無對錯,但我們對情緒的認知卻會影響結果。
即使面對完全相同的處境,感受也可能截然不同。因為決定感受的不是經歷了什么,而是我們對所經歷之事的理解和看法,即信念。
信念可以分為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如果你經常對事件產生極端、過度的反應,就是非理性信念。
遭遇困境時,既成事實無法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調整思維方式,擺脫和質疑信念中的非理性成分。
嘗試用積極地自我表達,取代扭曲的思維方式。將焦點從問題本身轉移到解決策略上,理清思緒后,就可以將焦慮控制在無害的范圍。
NO.4 明確目標規劃法
當我們聚焦于引發焦慮的問題本身,就可以觀察和分析焦慮情緒的來源,以及妥善應對威脅的方式。
很多焦慮都和時間有關,時間和精力之間的落差很容易激發緊張情緒。想要緩解焦慮,就需要在混亂之中理清要做的具體事項,然后再根據輕重緩急,安排時間精力。
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制定明確規劃,輔助我們思考具體需要面對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難度。只要堅定執行,就能夠有效緩解焦慮。
因為很多問題并非無從下手,而是焦慮把問題模糊和放大了。當專注尋求解決之道時,焦慮也會逐步稀釋,取而代之的是解決的動力。
明確和完成目標帶來的掌控感,不僅可以緩解焦慮,還能提升自信,是建立正向情緒反饋的最佳途徑。
NO.5 適度運動平衡法
希臘古語說:「生命中最好的饋贈就是空氣、陽光和運動。運動治愈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靈。」
焦慮時會感覺腎上腺素激增,身體處于喚醒模式。而運動作為自然宣泄的途徑,可以極大程度緩解生理異常,進而舒緩焦慮等負面情緒。
運動可以加快新陳代謝,增加血氧含量、釋放壓抑情緒。甚至能夠促進內啡肽的分泌,激發幸福感。
運動要有足夠的規律、強度和持續時間才能緩解焦慮。最佳方式為有氧運動:包括慢跑、健身操、騎行和健走等,每周4~5次,每次30分鐘左右,逐漸固化為生活習慣。
如果渴望親近自然調整心情,遠足或園藝活動也非常合適。而試圖排解沮喪和攻擊性情緒,還可以嘗試競技性運動,讓壓力盡情釋放。
可以選擇每周交替進行2~3種不同類型的運動,這種交叉訓練不僅可以調試心情,還可以鍛煉不同部位,讓身心達到整體平衡和健康。
NO.6 情緒呵護舒緩法
身兼多種角色的我們,往往習慣在意外界的感受,而壓抑自己意愿。殊不知妥協也是另一種方式的內耗,會讓內心的自我日漸枯萎。
長久而言,冷靜而平和的心態才能讓我們有精力和耐力,沉著地面對壓力,構建生活。因此呵護情緒,是保持精神穩定和健康的前提。
情緒呵護是指調整生活節奏,讓自己有空閑、消遣和關系時間,有機會放慢速度休息、反思和放空。
空閑和消遣時間,可以做任何輕松愉悅的事。包括感官和生活享受,比如閱讀輕松的書籍、聆聽音樂以及沐浴等;還有各種消遣娛樂,比如旅游、逛書店、博物館等。
而「關系時間」則指暫時忘記個人追求和社會責任,盡情享受與親密的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愜意時光。
這些呼應內在需求,善待和呵護情緒的方式,都意味著我們能主動構建高質量的精神世界。讓思緒放松和蔓延,超越焦慮控制的范圍。
在履行工作和生活責任之余,流出時間呵護情緒至關重要。外在境況越復雜嚴酷,越需要主動建立內在的安全感,擁有對抗憂慮的力量。
NO.7 極簡生活約束法
現代社會經濟負擔繁重,時間投入巨大,擁有物品過多,都是焦慮的源頭。但事實是,生活越簡單,感受就越豐富,幸福感也越強。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幸福 = 效用/欲望。效用可以視作我們的物質資源,欲望是分母,欲望越大則幸福度越低。
如果內心豐盈,就無需外在之物的包裝。當不被超出能力的欲望裹挾,焦慮就會自然減少。所謂「不為物役,方能保持精神的自由」。
每個人都可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式化繁為簡,減少負累。簡單并不意味匱乏,而是不再去做徒然消耗精力,卻無法豐富生命的事情。
對待物品的態度,反映著我們的生活狀態。真正的富足從來不在物質的擁有,因此精簡過剩的物品,凈化過強的欲望,簡化無效的社交。
化繁為簡,去偽存精的過程也是自我認知的過程。不僅能夠釋放生活空間,還能幫助理清內在思緒,找回內心的秩序和生活的掌控感。
總之,簡化生活能夠讓我們有機會增進與親友、社會、自然和自我之間的聯系。最大限度的消解物我分離,從而從根本上緩解焦慮。
安東尼 · 羅賓斯曾說:「懂得如何控制痛苦與快樂的力量,而不為其反制,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
愿你擁有掌控情緒和生活的力量。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