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凌晨兩點,一位年輕姑娘匆匆走進精神科急診診室。還未等值夜班的我開口問好,她便坐下趴伏在桌子上。等了幾秒,我問道,“您好,請問有什么需要我幫您的嗎?”這位患者突然抬起頭,“醫生,我'emo’了!”。
我心里一顫。“emo”是一個網絡流行語,常用來表達自己不佳的情緒狀態。按經驗,在精神科診室里,這個詞背后往往暗含著大量的信息。用這個詞形容自己的情緒狀態,并且夜里來精神科急診就診的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往往有一系列的“故事”。
在接下來的問診過程中,患者講述了各種讓自己“emo”的因素。從當前自己“很喪”的情緒狀態,講到工作中的不順心;從當前與男友相處的磕磕碰碰,講到原生家庭里父母的感情崩裂及自己的被忽視……
最后,患者得出一個結論:自己“焦慮抑郁”了,感覺自己難以處理這些情緒,請求醫生幫助。
那么
什么是“焦慮抑郁”呢
“焦慮抑郁”是大家平日里一個通俗的說法。其實,從精神科專業上講,這實際上包括兩種疾病,分別是焦慮癥和抑郁癥,根據診斷標準稱為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
由于這兩種疾病的一些癥狀常常伴隨出現,所以大家平日里容易混為一談。但是這兩個疾病是有很大區別的。
焦慮癥和抑郁癥
究竟有什么區別呢
1.從精神疾病分類來說
焦慮癥屬于神經癥性疾病,這類疾病以過分的緊張、擔憂、客觀檢查難以解釋的各種軀體不適感等為主要特點,如焦慮癥、強迫癥、疑病癥等。
抑郁癥則屬于心境障礙,也稱情感障礙,這類疾病主要以情緒低落或高漲為基本特征,如抑郁癥、躁狂癥、雙相情感障礙等。
精神科有一個等級診斷原則,診斷時要優先考慮等級高的診斷,再考慮等級低的診斷。心境障礙的診斷等級高于神經癥性疾病,通俗的來說可以理解為,抑郁癥總體上要比焦慮癥更嚴重,診斷時要優先考慮。
2.從各自的分型/分類來說
● 急性焦慮發作(也稱驚恐發作);
● 廣泛性焦慮障礙;
● 廣場焦慮障礙;
● 社交焦慮障礙;
● 特定的焦慮障礙;
● 混合性焦慮抑郁障礙等。
● 單相抑郁、雙相抑郁;
● 首次發作的抑郁、復發性抑郁;
● 輕度抑郁發作、中度抑郁發作、重度抑郁發作伴有精神病性癥狀,重度抑郁發作不伴精神病性癥狀等。
3.從疾病表現來說
焦慮癥的核心特點是過度擔憂、緊張不安。也常出現一些其他癥狀,如心慌、發抖、出汗、肌肉僵硬、軀體疼痛、胸悶氣短、腹部不適、頭疼頭暈等。
抑郁癥的核心特點是持久的情緒低落,興趣及愉悅感喪失,體力精力下降。也常出現一些其他癥狀,如悲觀無望,沒自信,自我評價低,后悔自責,大腦反應遲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睡眠不佳,食欲下降,自殺觀念或行為等。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癥的患者也常會出現擔心、胸悶氣短、胃腸不適等焦慮的體驗,而焦慮癥的患者也常常感到自己心情不好、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
因此,在臨床診斷時要看以哪種表現為主,如果兩組癥狀都十分突出,都滿足各自的診斷標準,那也不排除同時存在焦慮癥和抑郁癥兩種疾病的可能性。
4.從對死亡的態度來說
還有一點,就是對死亡的根本態度不同。焦慮癥的患者往往是恐懼死亡,擔心害怕自己和家人身體出問題;而抑郁癥的患者病情嚴重時會渴望死亡,是生命的消沉和對生命的絕望。
什么樣的“焦慮抑郁”
需要就診和治療呢
其實,并非所有的“焦慮抑郁”都需要就診和治療,焦慮癥、抑郁癥也并非一定需要藥物治療。
實際上,適當的焦慮對個體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是有促進作用的,只有當“焦慮抑郁”達到一定嚴重程度時才需要專業干預。
下面向大家介紹兩個簡單實用的測評焦慮抑郁的自評量表。
在過去的兩周里,您有多少時間受到以下問題困擾?
1.感覺緊張、焦慮或煩躁;
2.不能停止或控制擔憂;
3.對各種各樣的事情擔憂過多;
4.很難放松下來;
5.由于不安而無法靜坐;
6.變得容易煩惱或急躁;
7.害怕將有可怕的事情發生。
以上7個問題,每個問題有4個選項,依次為完全沒有、有幾天、一半以上的時間、幾乎每天。
4個選項分別計分0、1、2、3分。
7個問題的總分在0-4分為無,5-9分為輕度,10-14分為中度,15-21分為重度。
在過去的兩周里,您有多少時間被以下問題所困擾?
1.做什么事都感到沒有興趣或樂趣;
2.感到心情低落;
3.入睡困難,很難熟睡或睡的太多;
4.感覺疲勞或無精打采;
5.胃口不好或吃太多;
6.覺得自己很糟或很失敗,或讓自己或家人失望;
7.注意力很難集中,例如閱讀報紙或看電視時;
8.動作或說話速度緩慢到別人可覺察的程度,或正好相反,變得比平日更煩躁或坐立不安,動來動去;
9.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種方式傷害自己的念頭。
以上9個問題,每個問題有4個選項,依次為沒有、有幾天、一半以上的時間、幾乎每天。
4個選項分別計分0、1、2、3分。
9個問題的總分在0-4分為無,5-9分為輕度,10-14分為中度,15-19分為中重度,20-27分為重度。
回到開頭來急診的那位青年女性,經過詳細問診,她存在顯著的情緒低落以及大量的擔憂,同時也存在眾多的社會心理因素,或者說一系列的“心結”,這類患者往往需要同時進行藥物干預和心理治療,才能更好的去除誘因,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1]陸林.沈漁邨精神病學.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2]何筱衍,李春波,錢潔,崔海松,吳文源.廣泛性焦慮量表在綜合性醫院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上海精神醫學,2010,22(04):200-203.
[3] Kroenke K, Spitzer R L, Williams J B. The PHQ-9: validity of a brief depression severity measure[J].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01, 16(9):60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