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著書立說的 時代背景 金元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中原混戰,兵連禍結,疾病流行,人民生活極不穩定。東垣觀察到人民所患疾病,多由飲食失節,勞累過度所傷。死亡原因,一是,由于當時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之中,戰爭,饑餓,寒暑,勞累,優恐,流離失所所造成的疾病;二是,一般儒醫抱殘守缺,執古不化,不能正確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硬搬治傷寒外感諸方以治內傷各癥,重傷胃氣造成診斷治療上的錯誤。三是,東垣在老師【張元素】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的學術思想影響下加之本人脾胃久衰,精神不足等癥的切身體驗,專靠古方是不夠用的,所以別開生面,創立新法,歷時數載完成【脾胃論】這一不朽巨著,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
為什么脾胃為后天之本
【原文1】經曰;飲食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原文2】經曰;飲食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飲食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精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府精神明,流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原文3】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困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原文4】窮于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外徑】,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谷之氣以生,所以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生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語譯】觀察陰陽的變化,研究生死的關鍵,所著【內,外經】全面講到人類生命的延續,是以胃氣為根本。因為人體接受飲食物質的營養賴以生活,所謂飲食物質的精氣上注于肺的清氣,運行于脈中的蒸津液化精微的營氣,運化水谷營養于周身的運氣,運行于脈外溫肌肉充皮膚的衛氣,貫心肺而行呼吸的宗氣,都從胃氣產生,是胃氣的別稱。食物攝取的營養,從脾胃上滋于心肺,心主血脈以營運周身,肺匯百脈以吐故納新,脾胃和,像春夏生長萬物一樣,和調五臟,潤澤六腑,內滋血脈,外灌肌膚,臟腑表里都得到充分的營養,自然身健而多壽。
脾胃論的中心思想
【 原文】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注解】脾胃陽氣衰弱,元氣不足,那么心火獨盛無制。這種火,不是自身中的心陽,而是下焦離位的相火。這種火,起于下焦足少陰腎經,上行至胸與手厥陰心包經相連,下焦離位的陰火上干成為包絡之火,是賊害元氣的,火與元氣不兩立,陰火盛則元氣消弱,元氣消弱則脾胃虧虛,水谷生化的清氣下陷于腎,清氣下陷,更是陰火得以上沖侵害脾胃。脾胃學說,主張升陽益氣,升陽足以御外,益氣足以強中。由于陽氣不足,谷氣下流,營氣不濡于經絡,臟腑,往往導致陰火上僭。元氣不足于陰火上僭的矛盾,元氣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決矛盾的雙方,既要甘溫以益脾胃中元氣,也要佐以甘寒瀉陰火而安定心神。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所有虛實傳變,都應以治脾胃為本,這是東垣脾胃論立論的要點及中心思想。
脾胃病的病因
1【原文】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2【原文】歷觀主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3【原文】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經曰;面熱者足陽明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4【原文】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精液,故亦從而病焉。脾與胃的生理機能是對立的統一。飲食過度先傷胃,胃傷然后及于脾;勞倦過度先傷脾,脾傷然后即于胃。這是東垣論述脾胃病發病的一般規律。 1【原文】經曰;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病從脾胃病生者之一也語譯;自然環境給人以呼吸的空氣貴在清潔,順之則安,逆之則害。衛外的陽氣厭惡過度的煩擾,這是脾胃病所生的原因之一。2【原文】經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病從脾胃生者二也。【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語譯【1】;脾胃所化生的精微,和調五臟,潤澤六腑,內滋血脈,外灌肌膚臟腑表里都得到充分的營養,自然身健而多壽。語譯【2】;陰精所奉,是地下精氣上升于天,即春夏陽生陰長的氣象;陽精所降,是天上陽氣下降于地下,即秋冬陽殺陰藏的氣象了。因此;氣候高寒的地區,陰精上奉,陽氣固密,故其人壽命較長;氣候溫熱的地區,陽氣下降,陽氣常發泄,故其人壽命較短。這是脾胃病所生的原因之二3【原文】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也,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生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飱瀉,腸澼,不一而起。病從脾胃生者三也。語譯;脾氣輸精的作用,還要取決于少陽膽氣的升浮,膽在臟腑中所取的作用,好比萬物生長變化都是循著春氣上升的自然規律一樣。因此膽氣條達,各臟腑機能自然沿著正常的生理運動和發展。
4【原文】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胃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為之氣者,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灌。氣或乘錯,人何以生,病從脾胃生者四也。 脾胃病的主要癥狀 【 原文】脾胃一傷,五亂互作,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臥,食入則昏冒欲睡,得臥則食在一邊,氣暫得舒。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并有面黃,善 噫,腹脹滿,泄瀉,食不消。
脾胃病的治療法則
【原文1】【藏氣法時論】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原則上應用甘溫之劑升其陽,補其中,佐甘寒以瀉其火,借以解決火與元氣之間的矛盾。【原文2】是以檢討【素問】【難經】【皇帝真經】中說,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余。當從元氣不足升降浮沉法,隨癥用藥治之。蓋脾胃不足,不同余臟,無定休故也。其治肝,心,肺,腎,有余不足,或補或瀉,維益脾胃之藥為切。抓住脾胃這一致病的主因,使其當升的陽氣得升,當降的陰火能降,這是脾胃病的一般治則。【原文3】善治斯疾者,惟在調和脾胃。是心無疑滯,或生歡欣,或逢喜事,或天晴暄和,居溫和之處,或食滋味,或眼前見欲愛事,則慧然如無病矣。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原文4】胃欲熱飲,腸欲寒飲,雖好惡不同,春夏先治標,秋冬先治本。衣服寒無凄愴,署無出汗,熱無灼灼,寒無凄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此規矩法度,乃常道也,正理也,揆度也,當臨事治宜,以反常合變也。【原文5】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為身寶。治宜;滋以化源,補以甘溫,瀉宜甘寒,以酸收之,以小苦通之,以微苦辛甘輕劑,同精導氣,使復其本位。東垣認為脾胃是心肺肝腎四臟生理活動的中心,心肺肝腎的升降浮沉的運動,多是以脾胃為樞紐,故脾胃一虛,五臟受病,就會產生陽氣下陷,陰火上乘的病理狀態。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升則一負,這是東垣立論的要點。在治則上,提出了要解決升陽與瀉火的矛盾,首先以益元氣為主的見解,元氣旺,自然陽氣升而陰火降,故創造甘溫除熱法,這是脾胃論全書內容的主要精神和治療法則。
脾胃病的預防【 原文1】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由是言之,飲食起居之際,可不慎哉。【 原文2】若夫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署。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與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不然損傷脾胃,真氣下溜,或下瀉而久不能生,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于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也。于此求之,則知履端之義矣。【原文3】此說人之不避大寒傷形,大熱傷氣,四時節候變更之異氣,及飲食失節,妄作勞役,心生好惡,皆令元氣不行,氣化為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 脾胃病的陰火是什么和產生的原因
【原文1】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原文2】 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發之氣,營血大虧,營氣伏于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少;且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煩而亂,病名曰悗。語譯;脾胃既已虛弱,脾胃中的陽氣不足,不能生發輸布營氣與臟腑內外,營養周身。相反地,下焦離位的陰火侵侮脾胃,傷害脾胃生發的陽氣,更是營氣伏郁于下焦,不能供給各經的需要,以致血脈中的營氣大虧,營氣越虧,陰火越熾,陰火煎熬營血,導致營血和營氣又日減虧少。況且心包絡和心臟都是主血的,營血減少了,造成心臟缺乏血養,表現心中煩躁,焦慮不安,并名叫悗。脾胃論所指的陰火,系;由于飲食,勞倦失于調節致傷脾胃,脾胃中陽氣下陷所導致肝腎的相火離位,上乘脾胃,干擾心包,所以為之陰火;手足厥陰經脈上下相連,故又稱為包絡之火。【原文3】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余,故九竅不通,諸陽氣根于陰血之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發升騰之氣也。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智者也。如陰氣附于上,陽氣升于天,則各安其分也。
大凡脾胃不足,都是陰血受病,因為,中焦之所傷,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上出于肺脈,乃化而為血,脾胃是陰血的源泉。如果脾胃陽氣不足而下陷,陰火便有余而上侵,所以九竅不通利,這是陰血失營的緣故。因為,陽氣附于陰血之中,陰火旺,不但灼傷陰血,而且陽氣失去陰血的依存。陽氣不足,谷氣下流,陰血更傷脾胃,上焦心肺的陽氣不足,脾精不能充分輸布,四肢百脈得不到營養,缺乏生發升騰的活動力。【重點部分】
元氣與相火
【原文】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注解;脾胃陽氣衰弱,元氣不足,那么心火獨盛無制。這種火,不是自身中的心陽,而是下焦離位的相火,這種火,起于下焦足少陰腎經,上行至胸與手厥陰心包經相連,下焦離位的陰火上干成為包絡之火,是賊害元氣的,火與元氣不兩立,陰火盛則元氣消弱,元氣消弱則脾胃虧虛,水谷生化的清氣下陷于腎,清氣下陷,更是陰火得以上沖侵害脾胃。 火與元氣不兩立,此火不是溫養脾胃生長元氣的【少火】。少火發源于命門,又名腎陽或【元陽,】這種火與元氣是互相滋生的。至于肝腎離位的【陰火】即是生氣的【少火】,變為【食氣】的【壯火】,既助心火上盛,又損脾胃元氣。陰火越升,元氣越陷,谷氣下流,這是產生脾胃病的主要原因。
【陽氣依附于陰血之中,陰火旺,不但灼傷陰血,而且陽氣失去陰血的依存。元氣不足,谷氣下流,陰火更傷脾胃,上焦心肺的陽道不行,脾精不能充分輸布,四肢百脈得不到營養,缺乏生發升騰的活力。】
以臟腑立論,也就脾胃論,流傳最廣了,補中益氣湯這些藥方,也確實很好。張元素對他影響至深,李東桓的書,讓我們知道了,應該怎么使用風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所以,無論輕疾重病,氣機失常才能病,調升降出入是最基本的。而化而變,變化相搏,風之來也。用風藥調整氣機,升降出入,方向就不會錯了。內、難、傷寒,都支持這一點。肝,脾,胃,同居中焦,中焦為升降出入之樞,這個樞機,跟脾的關系不大。中焦升降,主要靠肝,其次是胃,最后才輪到脾。木曰敷合,木曰曲直。肝為將軍之官。升降主要在肝,風木將軍全概括了,幾乎不用多說。胃為水谷之海,在中焦對氣機升降有貢獻,從藏象,源自虛里,這個胃之大絡,宗氣所在,宗氣上行息道,下注氣街。從經絡,陽明胃經,里上表下,形成循環,當然能升降。脾乃營之居。在中焦,如何體現升降?從藏象看,從經絡看,唯有它絡胃,又是營之居,才有點點的升降之性。那補中益氣湯,補的中焦,益的是氣,氣之本在肺,所以,它的升的是肝。 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傷,百病由生。
可能源自內經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為水谷之海,胃之大絡在虛里,胃與心直接相連,胃本身就是獨立于脾的一個腑。這句話,跟脾實在是沒有多大的關系。明末李中梓根據這些提出,脾為后天之本。基本是一歪再歪。一沒分清楚脾胃,二沒搞清楚氣血。寫到這里,我就在想,人可以七天不吃飯,但不能一刻不呼吸吧。這后天之本怎么能輪到脾呢。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的臨床應用意義 【原文1】夫飲食入胃, 陽氣上升,精液與氣,入于心,貫于肺,充實皮毛,散于百脈。脾稟氣于胃而澆灌四旁,營養氣血也。今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虛,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當先于心分,補脾之源。蓋土生于火,兼于脾為中瀉火,主生化之源。假如是在長夏之令立此方,謂正當主氣衰而客氣旺之時用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主治】脾胃元氣不足,陽氣下陷,陰火上乘所值的,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脈遲緩,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組方】柴胡一兩五錢,炙草,蒼術,黃芪,羌活各一兩,升麻八錢,人參黃芩各八錢,黃連五錢,石膏少許。【方解】本方以柴胡為主,分量獨重,以升陽氣下陷;輔以人參,黃芪,蒼術,炙草補脾胃;佐以石膏,黃連,黃芩瀉陰火;唯恐柴胡一味升陽之力不足,加羌活,升麻以為輔。【 原文2】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易火酒二制為之使,引苦,甘,藥至頂,而復入于腎肝之下,此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升,上出于陰分,未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于陽分而令走九竅也。【語譯】現在所訂立的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的方劑中,有辛甘性溫藥的,不是單獨用辛甘溫藥,又有甘苦大寒藥;也不是單獨用甘苦大寒藥的。黃芩,黃連二藥要用酒炒,制其過于苦寒,引藥性上行于腦,又下行至于肝腎。運用辛甘升浮,甘苦沉降的用藥法則,從陰的耦方到陽的奇方,從陽的奇方到陰的耦方,寓瀉陰火于升發陽氣之中;同時注重用風藥如升,柴升俘,促使肝膽郁抑之氣得到條達,像嚴冬之后必有陽春萬木欣欣向榮一樣,最后用甘溫于升浮藥內,使大發散于陽分,而運行氣血,通利九竅。
【臨床應用體會及注意事項】
【1】服藥后禁忌;原文;大溫服,早飯后,午飯前服;服藥后,宜減食,以美食,忌話一二時及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宜忌冷水及涼水,淡滲之物及諸果,恐陽氣不能升也。宜溫食及簿滋味以助陽氣。
注;服藥后,應保持心情舒暢,少吃生冷,酸,辣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清淡富有營養容易消化的食物。
【2】根據五臟兼癥加減用藥;【兼癥】如脈兼洪大,心熱而煩,肌膚灼熱,而如火燎,是心之脾胃病;
脈兼浮澀,精神少,短氣,或氣高而喘,咳嗽,皮膚不任風寒,是肺之脾胃病;
兼見玄脈,往來寒熱,四肢滿悶,胸脅痛,口苦舌干,淋溲便難,轉筋,腹中急痛,是肝之脾胃病;
脈兼沉細,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立地,骨乏無力,睪丸冷,哈欠,多尿,腰脊痛,是腎之脾胃病。
【3】根據時令季節加減用藥;如長夏季節濕熱重宜加重蒼術,白術,茯苓,薏米仁,滑石等;秋燥,宜加養陰潤燥之劑,如沙參,麥冬,生地等;冬季寒冷應減清熱藥物,加一些溫陽散寒,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4】黃連,黃芩應酒制,【原文】甘苦大寒之劑,非獨用也,以火酒二制為使也,引苦,甘,寒藥至頂,而復入于腎肝之下。
注;經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黃連,黃芩二藥大多苦寒燥濕,易傷脾胃,所以用藥的關鍵在于酒制,治其過于苦寒,借酒氣上升,引藥性上行至于腦,又下行至于肝腎。因此療效好壞,黃連,黃芩兩種藥物的炮制至關重要。
【5】劑量比例的掌握;【原文】權之在衡,在兩,則有在兩之中,在斤,則有在斤之中也。毫厘之失,則在害立生。
注;藥物的劑量比例對療效至關重要。經曰;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小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原方劑量比例在臨證之中,應靈活掌握,原方中的柴胡升陽為主藥,劑量達一兩五錢,本人在臨床試驗用原方劑量治療,結果有大部分患者反應服后牙痛,【以前無此癥狀】以后經過參考其他方劑劑量,經過探索,劑量改變如下;黃芪50克,人參6克,白術克20克,茯苓30克,蒼術20克,升麻6克,柴胡10克,黃連8克,黃芩6克,羌活15克,炙草6克,石膏大多不用。根據癥狀,季節,病情輕重,體質強弱,隨證加減變化,療效大多數都比較理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