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墨法
什么是墨法?簡單地說,就是書寫中用墨的方法,目的是使墨更好地表達用筆。
書法只用線條,用一條線來表達內心,用國畫調色的方法來寫書法,這是違反書法本意的。
唐朝柳宗元最早提倡調色,元明之后就有人開始采用。這跟用紅黃藍白顏色寫字,本質上差不多,只能算美術字。所以歷代對這種方法批評很多。葉百豐先生《書說》這么說:“以濃
書法中墨色的濕潤枯燥,指用筆的自然變化,而且是一次性,不能回頭重復或修補。這樣才能真實地表達人的內心起伏變化。
墨法好壞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能否清晰地表達用筆。你看這兩個“氣”字,左面這一個用筆清晰,是唐朝孫過庭《書譜》中的。右面這一個,傳說是宋朝黃庭堅寫的,墨法有問題,看不清用筆了。
毛筆取墨,常見有兩種動作:
一、掭墨。以前用“舐墨”,《莊子·田子方》中有“舐筆和墨”?!绑隆本褪怯蒙囝^舔,如“舐犢情深”。后來很多人寫成“舔筆、舔墨”,甚至
二、點墨。比較好的方法是點墨,就是把筆鋒伸入墨汁中。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說:“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贝蠹叶家娺^,撐小船用竹篙,點入水中,用力一撐,小船就動了。點墨很像這個動作,把筆尖點入水中。
毛筆筆頭,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上面是筆根,中間是筆腰,下面是筆鋒。點墨時,只要把筆鋒點入墨汁中就可以了。
?。ㄒ唬└晒P浸水。點墨前,筆頭必須是濕潤的,已經浸過水。(如果是干筆點墨,用過后就不容易洗干凈。)筆鋒沉入水中,讓墨汁慢慢地滲入筆腰,這是毛細現象。但筆根不要有墨。(筆根有墨,最為
筆腰是儲墨之處,一枝筆點墨以后,筆腰部分會大一點。但墨太多,筆腰就會很肥大。筆腰太肥會導致筆鋒綿軟無力,所以要吸去一部分,或者掭去一部分墨汁。
干的毛筆不要去點墨。墨汁膠住筆毛以后,就洗不干凈了。點墨以前毛筆必須是濕的。所以,干筆要先點水。點水不是一點就好,實際上這個時候,假如你把筆毛拉開一看,中心還是干的。所以點水是要有一點時間的,讓氣泡完全走掉,中心都已經濕了。濕了以后水很多,也不能直接點墨,點了墨也沒法寫字。先掭掉一部分要水分;再拿一張紙,把這毛筆上面的水吸掉,尤其是筆腰部分,否則失去彈力,不好寫。
(二)濕筆點墨。濕筆后,就可把筆點入墨池里邊,通常伸入1/3,然后讓墨慢慢地上來,上到筆腰處就夠了,不要上到筆根。
墨太多了,也要掭掉一些,再用紙吸掉一些,收小筆腰,恢復筆形。試試筆,看看墨色,然后寫字。
書寫時,墨汁怎樣流動呢?
墨汁的流向和干燥的過程,形成了書寫時黑色的變化。
墨分五色。
這句話是唐代張彥遠提出來的,他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運墨而五色具”。在古文中,“五色”通常泛指色彩豐富。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痹跁ㄖ?,墨色變化雖多,但大致可分為三類:濕墨、潤墨,燥墨。
先介紹兩個概念。一是筆鋒實際寫過的部分,我們稱之為筆道;二是墨色顯示出來的部分,我們稱之為墨道。在書法中,墨道經常和筆道不相等。
濕墨:【墨道=筆道+漲墨+墨暈】。
濕墨在國畫中經常用到,畫烏云、畫遠山,畫云霧都好。但書法中往往會看不清用筆,反而會掩蓋用筆的精妙。除了偶然出現之外,基本上是不用的。
文征明《游虎丘》這個中字,第一豎是濕墨,用筆就看不清楚,你臨定時就要想想原來的用筆是怎么樣的。
潤墨:【墨道=筆道+漲墨】。
濕墨和潤墨,也可能是紙張的問題。紙張比較松,會引起濕墨和潤墨。
齊白石的 “兩石齋”橫匾,就是用潤墨寫的。
干墨:【墨道=筆道】。
宋朝蔡襄的《腳氣帖》中有一個“耳”字。出現白點,是沙筆。出現白線是燥鋒。白線大量增加,是枯筆。
沙筆表示側面開始干了,所以筆道兩邊出現了白點。
燥鋒表示筆心開始干了,筆尖毫毛開始分開。
枯筆表示筆心很干,筆鋒毫毛完全散開。
這是吳昌碩寫的《踏天一磨》,用李賀的詩意。吳昌碩喜歡用干墨,因為線條長,往往出現很多沙筆,看上去像百年古藤。
齊白石喜用濕墨和潤墨,吳昌碩喜用干墨。干墨線條緊,濕墨和潤墨線條松??赡軈⑽?。
② 墨色變化是一個循環。如果重新點墨,就會開始新的循環。如果你不需要某些墨色,就可以重新點墨來阻止它出現。
②寫篆書、隸書和真書,不用濕墨、燥鋒和枯墨。
③寫行書、草書,可以加大墨色變化幅度,全用上。但濕墨表現效果最差,所以王羲之作品中,極少再現濕墨,也不會太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