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筆記版|黃簡講書法:301裹束1-裹束什么

301裹束1—裹束什么

  一、裹束是什么意思?

  這是三級課程的第一課,這個學期主題是“裹束”。“裹束”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也見過一些,這個學期將會深入討論。

  “裹束”這名詞,來之于《玉堂禁經》:“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后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裹束”是書法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后一步。

  歷史上提到“裹束”的書很少,除了《玉堂禁經》,另一篇就是盧攜的《臨池訣》。張懷瓘是盛唐時人,盧攜是晚唐時人,晚一百多年。盧攜做過唐朝的宰相,政治地位很高。他想學書法,但沒遇到好老師:“小子蒙眛,常有心焉,而良師不遇,歲月久矣,天機懵然。”“天機”就是書法的秘密。找不到好老師,盧攜是靠自己讀書研究:“因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jì,古同“暨”)《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

  他把一些論著,選中重點,寫成《臨池訣》這篇文章,其實就是他學習書法的心得。盧攜從這些著作中總結出八條要點,其中三條是:第一用紙筆,第二認勢,第三裹束。唐代書籍傳播主要靠手抄,手抄本難免彼此有點不同。這三句話和《玉堂禁經》大同小異,書法就是這三要素。這是唐代第二篇著作講到裹束。出之于一位宰相之手,可謂證據非常確實。

 
 
 

  其實“裹束”對我們并不陌生,我們寫“永”字已經做過了。你看,書法第一用筆,“九用”就分布在“永”字八個點畫中。

  然后我們學會了看筆勢,一級課程第39課中已經提到,“永”字可分為四個筆勢。這里有單一筆勢,也有復合筆勢。一點是右側勢,然后是鉤努勢、蛇頭勢、交爭勢。最后把四個筆勢合在一起,放到各自的位置上,一個“永”字就出來了,這就是“裹束”。我跟大家講過兩步成字,點畫組成筆勢是第一步,筆勢裹束成整字,就是第二步。

  二、筋節是裹束的根本

  “永”字八筆都是點畫,就裹束的本意而言,它不是著眼于點畫,而是著眼于筋節。筋節是裹束的根本。

  一級課程40課介紹過骨肉筋節等點畫的元素。所謂“筋”,就是筆鋒的軌跡,那是筆鋒走過的道路,習稱大圈。大圈只要用一根線就表現出來了,就好像你要表現中國高鐵的路線,也只需要幾根線就可以了。所謂“節”,就是調整筆心的地方,習稱小圈。小圈有些是明節點,有些是暗節點。有些明節點往往可以事先決定。好像“永”字,有些明節點我們寫之前就心中有數了。但有些節點是書寫中臨時調整的,有需要就加一個,好像開車時時調整方向盤一樣。

 
 
 

  臨帖寫字,先看筋節。有些字很簡單,如王羲之《蘭亭序》“人”字,交爭勢,撇捺彎曲度很小,幾乎都是直線。明顯的小圈就是一撇起筆處,這是兩圈蠶頭寫法。那為什么捺筆兩頭細中間粗呢?當然是側鋒的分數不同,中間有下蹲的動作。但這動作跟筋節沒有關系,只是加了肉。褚遂良《陰符經》“人”字,大圈還是交爭勢,撇是七號位,捺是九號位。大圈就是79,這是大方向。但我們看到這里都是明顯的弧線,這是因為運筆時動了手腕,不斷地調整方向,所以產生了很多節點,線條也就是因為這樣從直線變成了弧線。所以筋節各有作用。大圈決定基本的方向走勢,小圈可以影響路線的曲直。

 
 

  我們以前比較過早期真書和后來真書、行書之間的不同。早期真書用筆比較簡單,一個“一”字,大圈筋就是水平一橫,最后重蹲,頓筆收尾,形成一個節。后來書法用筆動作增加了,如《蘭亭序》“一”字,起筆多了一個節,寫出來效果就比較好看。

  再舉個例子,“天地玄黃”的“玄”字,大圈兩個筆勢,上面是奮筆勢,下面是蟠龍勢。但具體行走這兩個筆勢的時候,小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智永草書“玄”字節點很多,點畫分得很清楚。所謂草書點畫如真書,智永做到了。孫過庭行筆較快,但基本的轉折都在。懷素急于表現大圈,寫出來好像一個“立”字。顏真卿批評他沒有真書的根底,確實是這樣。其實就是小圈的運用不好,只寫了一個大圈。

  簡言之:

  筋是大圈,節是小圈。

  筋是筆鋒運行,節是調整筆心。

  裹束筋節,包括行筆和調鋒。

  三、筋節的表達

  以前我們寫“永”字,我建議大家先寫中線。所謂中線,就是把大圈和主要的小圈裹束起來,這樣,一個“永”字的基本形狀已經確定了。

  所以,裹束一個字的筋節,就把基本架構肯定下來了。但這個字有沒有寫完呢,當然沒有。“永”字除了筋節,還有其他要素,如骨肉。右面這個是筋節上加了骨肉的,這就好看多了。這時,骨肉遮蓋了筋節,或者說骨肉裝飾了這個結構。就像地圖上選定一條路,你可以開汽車,可以騎自行車,也可以步行。

  田牧說:“表現筋節用中鋒為主,可以尖鋒,也可以側鋒;偶爾也有用偏鋒的。筆心線與點畫線的關系:垂直是正鋒,交叉則是偏鋒。正鋒則骨,偏鋒則肉。筆鋒越偏,其肉越多;過則孱弱無力也,當慎用之。”“智永字中多有側鋒、偏鋒。”

  簡言之:

  在書法中,筋節不是直接表達的。

  表現筋節可以用尖鋒,也可以用側鋒。

  骨肉是線條的外表,筋節是內部的架構。

  3.1骨肉

  有關骨肉,我們講過多次了。一級課程40課,講過尖鋒線和側鋒線。東晉時代,虞安吉已經認識到“一支毛筆兩個鋒”,“橫毫側管”是寫側鋒線,越側肉越多——肉線。“豎管直鋒”專寫尖鋒線,完全垂直就是純骨線——骨線。

 

  比如“天”字,大圈由奮筆勢和交爭勢所組成,這是筋。筋上有調鋒節點,數量不一定,看需要。通常點畫的兩頭都有節點。確定了筋節,“天”字的架構已經有了。這時候你可以選擇用尖鋒線還是側鋒線表現這個架構,寫出來瘦一點還是肥一點。你看這兩個“天”字,王羲之骨多,智永肉多。

  又如草書“名”字,兩個筆勢,先寫兩撇向背勢,然后一個豎筆勢。確定大圈只需要一要細線,真正寫起來就有骨線和肉線之分。表現筋節這個架構,王羲之用筆分數少,智永分數多。王羲之筆心比較直,智永的筆心比較側。

 

  但是你別誤會王羲之只寫骨,智永只寫肉。好書法是骨肉相濟,王羲之和智永都做到了。如王羲之《遠宦帖》兩個“多”字,一個骨多,一個肉多。這兩個字大圈是一樣的,貫魚勢加交爭勢。但節點形狀相差很大,粗細也不同。從這里可以看到王羲之的運腕動作很大,這樣可以靈活發揮兩個筆鋒的性能。但從裹束的角度說,粗細只表達筋節的方式有異。

  歷史上有些書法家偏重于骨線,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是他的代表作,可以明顯看到這一特征。歷史上評他“或師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逸少就王羲之。

 
 
 

  褚遂良有弟子薛稷,也是用筆纖瘦一路。見《信行禪師碑》。因為用筆豎管直鋒,近于五號位,所以便于八面出鋒,就可以減少小圈。不過,這一種容易寫得好的鋼筆字,這是要小心的。

  受褚遂良、薛稷影響,宋徽宗創造了瘦金書。瘦金書又稱瘦筋書,筆畫瘦得等于一條筋。但宋徽宗用一種特殊的節點來平衡瘦硬的線條,我將來會講到。

 
 
 
 

  也有人專寫肥字,北齊水牛山“文殊”兩個大字,這是隸書向真書過渡時期的作品,側鋒用得多,收筆時扶起筆心就困難。但他寫得點畫厚實,肉多而沒有墨豬之感,這是很不容易的。蘇東坡是斜執筆,所以他的作品側鋒非常多。這是他寫的《宸奎閣碑》,你可以看到這一特點。

  清代理論家包世臣《藝舟雙楫》說話很直白:“嘉慶己未冬,見邑人翟金蘭同甫作書面善之,記其筆勢,問當何業,同甫授以東坡《西湖詩帖》曰:'學此以肥為主,肥易掩丑也。’余用其言,習兩月,書逼似同甫。”他說自己小時候,“以書看見了聞于鄉里”。有一個同鄉翟同甫書法不錯,包世臣向他請教。同琢也不保守,教包世臣臨蘇東坡《石湖詩帖》,理由是蘇字肥,肥容易掩蓋丑。其實是不會調鋒,把小圈抹掉不讓人看見。以前有一種招牌字就是這樣寫的。包世臣喜練習了兩個月果然有效,和同甫差不多。后來他創立清代碑派的理論,強調“以筆毫平鋪紙上”,純用側鋒。

  最好當然是骨肉相濟,你看《陰符經》這個“天”字,就做到了這個要求,有骨有肉,而且大小圈非常清晰流暢。

 

  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天”字,用筆就平淡得多,粗細一致,全部是側鋒線。智永這個“天”字,一般人都可以寫到。《陰符經》這個“天”字,一般人肯定寫不到。

  3.2皮血

  如果你要求更高一點,好線條還要講究兩個元素,一個是皮,一個是血。“皮”,古籍中常稱之為“膚”,但“膚”有兩個意義:

  《玉篇·肉部》:“膚,皮也。”《廣雅·釋器》:“膚,肉也。”所以說,“膚”可以指皮膚,也可是指肌肉,看用在哪里。為了避免誤會,我就直接用“皮”。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字有筋骨、血脈、皮肉,神韻、脂澤、氣息,數者缺一不可。”

  這書法中的“皮”是什么呢?“皮”,是指線條的輪廓,邊緣,就是墨和紙張的交界處。

 

  筆鋒和紙面的摩擦力大,兩邊就毛。如果輕輕在紙面飄過,兩邊就光。毛,經常給人有力的感覺。包世臣《藝舟雙楫》說“紙墨相接之處,仿佛有毛……”沈尹默《二王法書管窺》注意到這一論述:“所以包世臣說書家名跡,點畫往往不光而毛。”現代書法家王蘧常先生,用筆經常有這樣的效果。看起來好像老樹枯藤,給人筆力蒼勁的感覺,見“湖、耦”二字。把線條兩邊拉毛,跟墨汁濃度也有關系。

  田牧說:“中鋒推筆,逆行則澀,毛而不光,勁力自生也。”

  所謂“血法”,就是研究用墨的。早在漢末蔡邕《九勢》就說過:“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肌膚要漂亮,就是靠力度來實現的。困難是毛筆是軟軟的,怎樣傳遞力量要靠一股巧勁,不經過長期練習是做不到的。

  四、廣義的裹束

  現在我們知道,寫好字通常要注意六個元素:筋節、骨肉和皮血。筋節是結構,骨肉皮血是表現這個結構的。

  簡言之:

  狹義的裹束,等于大圈加小圈,這是指筋節。

  筋節要通過骨肉皮血來表現。

  廣義的裹束,包括筋節、骨肉和皮血這些因素。

  后面的課程,就針對每一個因素,進入深入的討論。

  本節要點:

  裹束是兩步成字的第二步。

  筋節是字形的內在結構。

  骨肉皮血是表現筋節的。

  復習思考:

  如果尖鋒線很細,那這根線條究竟稱它為骨線,還是稱它為筋。

  這是《陰符經》中的“夜”字,請分析它的筆勢,然后把筋節圖寫出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初級課程 (36-40)
“使轉”專講之四:孫過庭的秘訣——黃簡講書法
學習書法要落實雙基,搖腕是所有技巧的基本動作
孫過庭的秘訣:什么是使轉?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50——讀帖
?(40)什么是書法的骨肉筋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黎城县| 武平县| 普安县| 肥东县| 洞头县| 建阳市| 江门市| 苍梧县| 灵川县| 靖安县| 莱阳市| 呼玛县| 汉阴县| 淮滨县| 兴和县| 石棉县| 通州市| 泾川县| 武夷山市| 东山县| 溆浦县| 兴安县| 绥芬河市| 荃湾区| 龙川县| 吉林市| 沧源| 成武县| 和林格尔县| 沅江市| 河津市| 双桥区| 曲沃县| 阿勒泰市| 平顶山市| 永清县| 兰西县| 东山县| 龙口市| 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