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根《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詩曰:“寒骨滿坡堆不散,驚魂化水滴難還。誰能見此無冤辱,振國強兵莫等閑。”
邢永根《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感賦》詩曰:“空中警號忽群鳴,隔霧悲凄早祭靈。三十萬人頭灑血,六千年國土噴腥。天神矚者嗔難慰,地府收之怕弗寧。恨不招魂扶骨起,同揪日寇鎖魔瓶。”
邢永根《抗日戰爭勝利日感賦》詩曰:“睹記劫灰千頁黃,魂翻北土夢南鄉。蘆溝碎月山河影,淞滬洄波血髓光。仇路有塵皆恨骨,怨林無眼不悲槍。而今當執龍文劍,臥甲摧鋒拜鬼狼!”
《金陵文脈》11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坐落在南京市江東門,這里曾是侵華日軍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同胞叢葬地。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大慘案之一,南京大屠殺慘案和奧斯維辛集中營慘案、廣島長崎慘案成為人類永遠無法忘記的歷史悲劇。
1937年12月13日,日軍占領南京后,即開始了長達六周的殺、燒、淫、掠等暴行,中國同胞被害總數達30萬以上。日軍對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和平民的屠殺手段極為殘忍,除用機槍掃射外,有砍頭、剖腹、活埋、火燒、水溺等方式,甚至以殺人競賽取樂,其野蠻殘忍令人發指。日軍到處強奸、輪奸婦女,很多婦女被暴力奸淫后又慘遭殺害。日軍還大肆搶劫、焚燒和破壞建筑,全市約1/3的房屋被燒毀。日軍的血腥暴行,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巨大恥辱。
為了永久銘記這一血的歷史教訓,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南京市政府于1985年建成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紀念館陳列分廣場陳列、遺骨陳列、資料陳列三個部分。
人們從入口進入廣場,就看到館廳正面莊嚴肅穆的花崗石墻面上鐫刻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名。
沿右側石階拾級而上,迎面是以中、英、日三種文字刻就的黑色大字“遇難者300000”,給人以強烈的心靈沖擊。
憑吊者登上主體建筑大廳的屋頂平臺,俯瞰空曠的墓場,鵝卵石鋪就的地面上寸草不生,幾棵枯萎的柏樹的后面豎立著高4米的母親雕像,她悲憤無力地伸著手,在尋找著失去的親人。
在她的身后是一座半地下的呈棺槨形的“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這種對死亡、凄涼氣氛的強烈渲染,把來自喧鬧繁華幸福生活中的人們,引入到一個陌生悲慘的世界。生與死的巨大變化,使人們產生一種沉重的壓抑感。
呈平頂形的半地下的大型“史料陳列館”里面,陳列有當年日軍大屠殺時的現場照片、歷史檔案資料、中外人士對這次歷史慘案所寫的紀實、報導和出版的專著、圖書,還有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冊、照片、證詞、證言和實物,當年屠殺南京人民的日軍軍官和士兵的日記、供詞、屠殺武器。1998年,紀念館在館內幾十平方米范圍內又發現了被日軍集中掩埋的近2000具遇難同胞的遺骸。紀念館為此又在原地建立遺骨陳列區,供人祭奠、憑吊。
“遇難同胞名單墻”長43米、高3.5米,上面刻著3000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名單,代表著30萬遇難,老百姓稱之為“哭墻”。墻旁有一個裝置,每隔12秒就會有一滴水從高空落下,墻上就會有一個遇難者遺像消失,代表著一個生命的逝去。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自建成以來,迎來一批批參觀者,國內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都懷著沉痛的心情悼念在那場屠殺中的遇難者,人們在參觀后紛紛留言、題詞、撰文、賦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事實見證歷史,警示著后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遠離戰爭,珍愛和平。歷史再次警示我們,沒有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國防的強大,是無法抗擊外侮,保護民眾的。記歷史慘案,強國家實力;撞歷史警鐘,祈世界和平。我們不應只是悲痛,更應奮起,強我中華,護我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