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石鼓文1
一、篆書的開始
1.1.大篆的產生
第二課講過,“篆字”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用法。廣義地說,秦以前的古文字都可以說是篆字。至于狹義的篆字,只包括大篆和小篆。
這是從周宣王時史籀正字開始的。史籀把正字的結棍寫成十五篇,后人稱之為大篆。有了“篆字”才有篆字的書體,稱之為篆書。
《說文解字敘》說:“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與古文或異”這一句,在徐鍇本中為“與古文或同或異”。有些字保留有些字改定,所以說與古文或同或異。段玉裁注:“《大篆》十五篇,亦曰《史籀篇》,亦曰《史篇》?!薄霸弧妒菲氛?,以寫名之;曰《籀篇》《籀文》者,以人名之?!惫糯魑?,沒有篇名。篇名是后人加的,所以一篇文章會有幾個名字。
段玉裁又說:“大篆之名,上別乎古文,下別乎小篆而言?!痹谖淖职l展史上,大篆是古文和小篆之間的一種字體。
籀文(也就是大篆)之前的文字,統稱“古文”,秦始皇時,李斯厘正文字產生了小篆。人們把史籀厘正的文字稱為大篆。史籀自己當然不知道“大篆”這名稱的。要注意,有了大篆之后,古文還在使用,并沒有消失。
為什么大篆產生后,古文沒有消失呢?這里有好幾個原因,五代林罕說:倉頡造字后,“降及夏殷周通謂古文,至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小異。七國分裂,篆與古文隨其所尚?!绷趾闭f的是政治原因,周宣王之后,周幽王只有十一年,西周滅亡,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力政,無法統一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篆本身的問題。等下再說。
1.2.“篆”的意義
“篆書”的“篆”字現在不常用,這字是什么意思呢?《說文解字》:“篆,引書也?!倍斡癫米ⅲ骸耙龝?,引筆而著于竹帛也?!边@個解釋有點問題,因為寫在竹帛上的書體很多,都是“引筆作書”,為什么其他書體不稱為“篆”書呢?
唐代虞世南有另一個解釋:“夫言篆者,傳也。書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彼f“篆”就是傳下來的意思,而“書”就是記錄。
到中唐,張懷瓘重復了虞世南的觀點:“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究?!边@么一說,“篆”必定是古代的字體。文化流傳下來,所以稱之為篆書,很講得通。但這一解釋跟《說文》“引書也”沒有了聯系。
現代郭沫若又提出一個觀點如下:“施于徒隸的書謂之隸書,施于官掾的書便謂之篆書。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史,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薄稗颉?,朱駿聲說:“本訓當為佐助之誼,故從手?!惫俑凶糁L官的的人稱為掾吏。郭沫若意思篆書就是官府中主文書者用的書體。但秦書有八體,新莽有六書。這些書體都是官府所用,同樣出于掾史之手。所以郭沫若這個解釋,未能說服人;跟《說文》定義“引書”也沒有關系。
我覺得解釋“篆”這名稱,還是要從《說文》“引書也”這句話來講?!白瓡庇址Q“篆引之體”,以前老先生都這樣講的。如郭紹虞先生《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說:“小篆,繼承了大篆的篆引之體而加以發展,于是圖畫的成分更加減少,而成為完整的字體?!薄白w”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線條拉長。
“引”的本義是開弓,引伸義是拉長、伸展。所以“引書”的意思,應該是篆書的線條圓曲,書寫時比以往的字體、筆畫行筆路顯著拉長。
舉幾個例子,上面是甲骨文,下面是大篆石鼓文。王國維《史籀篇疏正》說:“然其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渺繁復,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規旋矩折之意多?!弊瓡鴱氖肤﹂_始,逐步脫離了象形象事原始造字法,利用規旋矩折的線條組成字形,你一比較就很清楚。所以“篆引之體“就是線條拉長為特征的書體。
1.3.籀文的特點
線條拉長,寫起來當然就慢了。這還不算,王國維說它“稍涉繁復”,這話講得很客氣,事實上有些籀文非常繁復,所以寫起來是慢上加慢。
譬如說,《石鼓文》中這個字就是大篆,看不清的話,可以看吳昌碩臨寫的。這個字是什么字呢?其實就是“高原”的“原”本字。因為實在太繁復了,沒有吃得消,后來借用了“原”。
章太炎為史籀辯護說:“古文筆畫既少,結體不方正。大篆改之,為之增加筆畫,筆畫重疊,則不易混淆,此史籀之苦心,《石鼓文》在,可證也?!边@是說當時字數少,而且古文那些字的筆畫也少,這必然造成大量的字形相近,或者借用太多。史籀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情況,要是你怎么辦?那只好把一部分字增加筆畫,變成一個新字,以便區別,這是史籀的苦心。
我給大家舉些例子。甲骨文第一課,我請各位臨寫這片甲骨上的A段文字。
第一句話前辭,“癸巳卜”,癸巳那天問卜。三個字中前兩個字都是假借字,楊樹達說:“十干甲到癸,十二支子至亥,皆系借字,其字各有本義?!痹瓉硖旄傻刂Ф€字,都是假借字。本來有一個字義,現在又增加一個意思,有時不免混淆。
如第一個“癸”字,本義是三鋒矛,插在架子上。在金文中,有時候還保持著矛的基本形狀。但后來慢慢就變了樣,看不出原來的樣子了。
在《說文解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是小篆的“癸”,基本上是金文寫法演變過來的。另一個是籀文的“癸”,上面借用“癶”(bō),下面加了一個“矢”,表示武器。金文、小篆的寫法后世不用了,寫起來太麻煩。我們現在還是用籀文的方法,下面的“天”是“矢”的形變。
再說“巳”字,恐怕很多人一看就以為是“子”字吧?!八取弊值慕鹞模约昂髞淼男∽沁@樣子的?!八取弊值囊饬x,借用于地支后改變了。它的本義在《說文解字》“包”字中有講到:包:“象人懷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倍斡癫米ⅲ骸八茸?,象未成之子也。”也就是說,“巳”本義是胞胎中未出生的孩子。地支的“巳”只是借用字形,本義轉移了。
那“子”怎么寫呢?《說文解字》中列出古文“子”字,跟“巳”字很相近,僅僅是上面多了三根頭發。古文中“三”表示多??甲C一下,甲骨文、金文的“子”字寫法很多,有簡有繁,但都是有頭發的,這是“子”字特征。而“巳”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都是沒有頭發的?!白印弊质侵敢呀洺錾暮⒆?,“巳”指尚在母腹中的嬰兒。
但問題是,很多人寫“子”懶得加頭發,如史籀同時期的周宣王大臣尹吉甫所造的兮甲盤,最后一句“子子孫孫永寶用”,這個“子”字就沒有加頭發。沒有頭發會和“巳”字相混,史籀怎樣處理這問題呢?“巳”和“子”筆畫都很少,沒法簡化。那只好采取繁化,其中一個加多點筆畫。這樣兩個字就容易區分了。
你看《說文解字》這一頁,有三個“子”字。右邊第一個小篆“子”;中間上面古文“子”;第三個最復雜的,就是籀文“子”了。
史籀創造了一個繁復的“子”字。這是一個人,他的頭頂顱骨還沒有合縫。初生兒頭頂要十八個月才會合縫,所以有這個字“囟”。他有腳、有手、最要緊上面還有三根頭發。你別以為這是史籀自己瞎想出來的,青銅器上也有很復雜的“子”字。現在問題來了。你喜歡這個繁復的籀文“子”字嗎?
籀文是不是都很繁復呢?那倒也不是。你看這個“邕”字,小篆是這樣寫的。籀文上面是三曲,下面是兩個圈,比小篆還簡單。推想起來,字形能否區分是一個重要標準。如果不會誤解,簡單點也無所謂。
籀文制定之后,怎么推廣呢?《漢書·藝文志》說:“《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边@是很厲害的一手,從兒童教育入手。要知道本來識字的人,你要他改變寫法是很困難的,但兒童開始識字,這就容易多了。一代人不過二十年,習慣一養成,改都改不了。但剛才講過,周宣王之后幽王十一年,西周覆滅。諸侯各自為政,籀文的推廣也就成了問題。
二、石鼓文
從上面的介紹可知,古文筆畫比較少,但假借多。籀文筆畫繁復,優點是字形容易區分。春秋戰國時期,各軒有些用古文,有些用籀文。從史料看,不是只用一種,古籀都用,只是偏重不同?,F在可見最接近史籀大篆又可靠的作品,為石鼓文。
2.1.石鼓的正名
石鼓這名稱,是因為它的形狀像一個鼓。如果專業點來說,立石“方者為碑,圓者為碣”,所以這是一個石碣,不應該稱為“鼓”。又因為每鼓側面有一首詩,講漁獵之事,所以應該稱之為“獵碣”,這是正式學名。但我多次講過,學者在書齋中講講的事,是扭不過群眾的習慣,沒有叫石饅頭已經很好了。石鼓一共有十個,材料是花崗巖,大約兩尺高。唐初在歧州雍縣南二十里三畤原被牧羊人發現。這地點在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離長安不遠。究竟是誰刻了這石鼓,為什么丟在這里,至今沒有定論,大致是戰國時代作品。從唐代出土至今,石鼓飽受戰火之苦,安史之亂、靖康之恥、抗日戰爭……不停折騰,這些網上都有介紹,有興趣可以看一下。如今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終于安定下來了。
其中有一鼓,在唐朝已經遺失,二百多年后北宋晚期才被找到。其上部補人削平,挖了個坑當石臼用,邊沿為一屠夫利用來磨刀,沒文化就是這樣可怕。
2.2.《石鼓文》拓本
從實物可以看到,石鼓上的文字是刻在石皮上的。這石皮經過風化和損壞會脫落,文字也就消失了。北宋歐陽修所錄十鼓存有四百六十五字,宋代拓本到了明代僅剩四本。明代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剩四百六十二字,后毀于火。
留至現在的拓本,可以看到很多字損壞嚴重。
有些剩下很少幾個字了。后人有翻刻的石鼓,如乾隆五十五年仿刻十鼓置于太學。私人也有翻刻的,那些價值都不大。那你買什么拓本最好呢?
嘉靖年間無錫人安國收藏十種石鼓文拓本,其中三種宋拓本,分別命名為“先鋒本”“中權本”“后勁本”。先鋒、中權、后勁是古代活軍隊所用的稱號。這三本都已流入日本,國內有出版,這是先鋒本。
這是中權本。
這是后勁本。
三種拓本各有好處,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一齊買來對照,其他拓本就不需要買了。
謝謝,下一堂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