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尖橫:露鋒橫向起筆,向右漸行漸按,至右端回鋒收筆,左細右粗,左尖右圓。
右尖橫:落筆稍頓后,即向右行筆,邊行邊提,起筆重,收筆輕,起筆粗,收筆細,呈左尖之形。
收筆帶鉤橫:寫橫畫至右端稍提,按下折鋒向左,出鋒和下一筆呼應。右端因用折法寫,多呈方形。
左弧豎:呈弧形,中段向右凸,多用方筆寫,其形剛硬。
長弧豎:多呈弧曲之形,筆力內蘊不懈。曲為柔態,然寓則于柔,曲亦見力。愈是長豎愈不可直,直則筆勢一瀉無余,無含蓄韻致。學書者常將豎畫寫直,甚至以為愈直愈有力,實是大病。
平撇:逆鋒落筆,稍駐后即向左方撇出,取平勢,切不可斜。平撇下面大多有橫畫或橫鉤,平撇如寫為斜撇,便和橫畫、橫鉤不相和諧。
直撇:上段較直,至三分之二處稍曲,右邊筆畫趨長形的,直撇宜長些,右邊筆畫趨扁形的,直撇宜短些。寫好直撇的關鍵在上段,上段斜則撇不穩。
短撇:逆鋒起筆后向左下快速撇出,猶如鳥嘴啄木,出鋒短而銳利。
長撇:中鋒落筆后向左下方緩緩行筆,筆力下沉,似錐畫沙,力送到盡頭,或回鋒,或出鋒,出鋒不宜過于尖細,撇畫愈長,愈須留得筆駐。初學者筆浮紙面,一畫直下,無澀行之意,便是病。
曲頭撇:逆鋒起筆,向右略頓后,調轉筆鋒向左下漸漸撇出,筆力內注有節。
方頭撇:逆鋒起筆,折鋒收筆,起止處略呈方折之形,然方硬而能生動,這是王羲之最有特色的筆法之一。
平捺:逆鋒起筆后,向右方緩緩行筆,邊行邊按,出鋒收筆。較長,取平勢,以便承托上部筆畫。王羲之的平捺于平順和緩中見其一波三折之意。
斜捺:露鋒起筆后,向右下方緩緩行筆,取斜勢。
側反捺:露鋒從左上向右下落筆,至收筆處先頓,后向下拖,由中鋒轉為側鋒,呈上尖下方,上細下粗之形。
平反捺:橫向作反捺,取平勢,近于橫畫,但隱隱可見“一波三折”之意,貴在變化微妙,此捺極難寫,初學者往往誤寫為橫畫。
直反捺:反捺中長而直者,行筆漸行漸按,上細下粗,回鋒收筆,筆力內蘊。
曲反捺:反捺中作弧曲之形者,筆意回環向下,便于和下一次應接。
彎鉤:豎畫至下段漸漸向左轉,然后出鉤,呈弧形,鉤較淺而長。
橫折斜鉤:橫畫部分較平,斜鉤部分向左方傾斜,呈半臥之狀。要寫好此鉤,關鍵在于把握斜鉤的斜度,過斜或過直都是病。
戈鉤: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處戈章第五》說戈如“長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復似百鈞之弩初張”,比較形象的說出戈鉤的特征。上段較直,中下段稍曲,行筆須有提按變化,且不可一滑直下。
禿戈鉤:行筆至戈尾稍駐鋒即提筆,不出鉤。禿戈鉤是戈鉤的一種變體,用以豐富筆法。
右向鉤:此鉤一般寫在字的左邊或下面,豎畫部分略呈弧曲之形,出鉤向右,準對右邊的筆畫。鉤的長短視右邊筆畫而定。
橫鉤:此鉤多用于寶蓋頭和禿寶蓋頭。橫畫部分左低右高,用含提按、起伏變化。鉤或用折法寫,呈方形。
臥鉤:露鋒起筆,向右下方行筆,邊行邊按,至右端稍駐筆后,向左上方出鉤,極用力,鉤尖直對字心。臥鉤上段較直,下段較曲,取平勢。
短挑:逆鋒起筆,從左下向右上挑出,行筆較快,筆畫短而勁挺,取斜勢,宜用中鋒筆寫,切忌用側鋒寫,如用側鋒則筆畫扁薄乏力。
平挑:逆鋒起筆,左端用力重,右端用力輕,取橫勢,略似橫畫。初學者常將平挑誤寫為斜挑,筆畫不相和諧。
豎折:逆鋒起筆寫豎畫,至下端稍駐鋒,然后向右行寫橫畫,用筆轉中有折,其形圓里帶方。或純用折法寫,其形圓轉婉通,實是篆書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