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有濕:參苓白術散
痰濕困脾:六君子湯
濕熱蘊結:龍膽瀉肝湯
脾胃寒重:附子理中丸
三焦痰濕:三仁湯。
漲肚腹:白術、枳實、荷葉
脾虛口干不喜喝水:茯苓、炒白術、黨參各15g、炙甘草、石斛、烏梅各9g。
補中益氣湯是由四君子湯升級而來,主要用于長期脾虛,氣血不足證。
甘草瀉心湯(表證攻下下利清谷心下痞干嘔心煩,胃虛),赤石脂禹余糧湯(大腸炎下利血便混合,未必表證攻下而來,澀劑),理中湯調理中焦,桂枝人參湯(寒利不臭清谷-見不消化食物),葛芩連湯(熱利,不止考慮澀劑),利不止藥無效最終考慮利尿(五苓散豬苓湯),小建中湯(痿癥肌肉萎縮,健脾胃、補陽第一方),旋復花代赭石湯(胃酸反酸,燒心,甜食過多),麻杏甘石湯(咳喘苔黃內熱無表證),大青龍湯(表寒里熱,咳喘發燒身痛,夏喘)。
麻黃升麻湯有表證,烏梅丸沒有表證。麻黃升麻湯有咽喉不利,吐膿血。烏梅丸是煩躁,腹痛,失眠,(11點到3點容易醒),嘔逆(反酸),久利,面色青黃,或形體顯瘦,有抑郁癥。注意: 烏梅丸中烏梅的用量要大,花椒一定要去汗,黃連的比例大。
桃花湯為《傷寒論》中治療少陰下利便膿血的主方。下利便膿血為常見之癥,但有寒熱之分,虛實之異,不可混同。桃花湯所治之下利,為脾腎陽虛,失于約束,關門不固而致;虛寒久利,陽不綰陰,氣不攝血,絡脈不固,血溢脈外則便膿血,此乃內傷陰絡之患。
桃花湯證的辨證要點:1下利不止,滑脫不禁,無里急后重和肛門灼熱感;2大便稀薄,膿血雜下,血色晦暗,氣味腥冷不臭;3伴見腹痛,喜暖喜按;4下利不止,必傷津液,故見小便少而不利。
白頭翁湯用于陽明病協熱下利,大便帶膿血。桃花湯則用于少陰病下焦虛寒,腸滑不約,下利,大便帶膿血。白頭翁湯性寒,桃花湯性溫,主治證候不同,臨癥必須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帶膿血”為用藥依據。 本方以赤石脂質重,直入下焦,性澀固脫為主藥;為防止太澀生滯,故稍佐干姜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養胃,并能混懸赤石脂末,便于服用,一舉兩得,可見用心之細。全方具有溫脾腎、固下焦、養胃澀腸之功效。
臟寒亡陽,火逆上炎,則咽喉痛,此是上熱; 臟寒亡陽,水沉下脫,則便膿血,此是下寒。
二陳湯和六君子湯側重治療脾虛痰證,
參苓白術散和人參健脾丸側重治療脾虛濕盛腹瀉。
歸脾丸側重補氣血。
參附湯為峻補陽氣以救暴脫之劑,常用于急救。
白虎湯擅長解上焦之熱,兼救中上焦津液虛;豬苓湯擅長清下焦之熱,兼救下焦津液虛。
白通湯:
陽性藥:干姜、蔥白、生附子
平性藥:無
陰性藥:無
君藥:生附子
白通湯,以補火散寒為主,發汗解表為輔。適用于虛寒嚴重、外有表證者。
白通加豬膽汁湯,以補火散寒為主,發汗解表為輔,兼顧降火回陽、清熱降逆。適用于外有表證、內有寒熱痞結、陰陽格拒者者。
白通湯:主少陰病,下利,但是沒有四肢厥逆,說的是里虛寒,陽氣被寒氣阻隔出不來,與心陽相互阻隔,所以本應該從腸胃蒸騰而出的水液,不能上而導致的下利,所以加蔥白通陽,干姜附溫中下,因為下利,所以去掉了甘草,以免減緩藥力。
通脈四逆湯比四逆湯的陰寒程度更嚴重了,在手足厥逆的基礎上,脾胃極度虛寒,所以食谷不化,“下利清谷”,呈現脈微欲絕的脈像,脈微為陽氣極度虛弱,若有若無。
壯熱 脈洪大而實為主證以頭痛,渴甚且嘔,鼻干燥,不得眠為附屬癥狀方用竹葉石膏湯。葛根湯 白虎湯同是治陽明病的但功效相差很大,葛根湯可鼓舞陽氣,用于正氣相對虛弱者以鼓邪外出。白虎湯 清散之方藥,用于正盛邪實之證以散邪外出。
大建中湯治的是內傷病,是真正的中陽虛寒的胃寒經寒證,長期的中陽不足失于溫化,外有形寒肢冷,內有脘腑寒痛,得寒即發或者加重,食少下利,舌暗苔少,中陽衰敗,必建立中陽以緩求,因為陽傷日久下利少化,所以溫中不可以溫燥,川椒溫經散寒止痛而不燥人參補中干姜溫胃,飴糖資化源,方中的川椒最為重要。
大陷胸湯屬于瀉下劑,具有瀉熱、攻下、逐水功效,注重用于“邪熱與內蘊之水結于胸中之結胸證”。
小陷胸湯屬于祛痰劑,具有清熱、化痰、寬胸功效,注重用于“小結胸病,正在心下,安置則痛,脈浮滑者”之痰熱互結于心下之證。
辨證點:
大陷胸湯主要用于結胸證。辨證要點為:心下腹部硬滿而痛,大便秘結,日哺潮熱,舌燥而口渴,脈沉緊而有力。
小陷胸湯主要用于痰熱互結證。辨證要點為:脘腹痞悶,按之痛,或咳痰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大陷胸湯主要用于邪熱與內蘊之水飲結于胸中之結胸證。水熱互結,氣不得痛,故病狀嚴重,心下硬滿而痛。方用大黃、芒硝瀉下邪熱,甘遂破水飲。
《傷寒論》記載,“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主要用于痰熱互結于心下之小結胸病,方用瓜蔞實清熱化痰,通胸膈之痹,黃連瀉熱降火除痞,半夏降逆消痞除結。
大柴胡湯所治病癥,病情深重,邪熱結聚偏里。其病機多為氣血瘀滯、濕熱蘊結或熱毒熾盛所致,故大柴胡湯既能清氣分之熱,又能清血分之熱,為氣血同治、少陽陽明雙解的良方。心下滿痛、便秘是胃腸方面熱實互結的表現;苔黃、脈弦數,基本上是偏重于里熱。
大小柴胡湯均有和解表里之意,然而小柴胡湯單純在少陽,大柴胡湯為少陽未解以致陽明熱結。大柴胡湯的退熱原理基本上和小柴胡湯差不多,但是用大柴胡湯時,必須患者大便不通,腹滿,進行切腹診斷時,腹診,就是摸肚子。按壓上腹部,輕的是抵抗感,重的是按壓痛。要見到患者腹部滿硬、臍周滿硬等指證才可以用大柴胡湯,否則極容易造成患者腹瀉,出現虛虛之禍。
木防己湯證也會看到腹水,肚子里都是水,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意,木防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澤瀉湯的癥狀還有眼前發黑。如果病人沒有支飲,蹲在那里一站起來眼晴就發黑,那是貧血。這里嚴重暈眩同時眼前發黑,便知是脾臟積水。
大、小青龍湯都可以看做是由麻黃湯加減衍化而來,也均屬表里兩解之方。但大青龍湯發汗散寒兼清陽郁之熱而除煩躁,以發汗為主。而小青龍湯發汗,蠲除心下寒飲治咳喘,以蠲飲為主。大青龍是外寒內熱,小青龍是外寒內飲,飲與濕不同,用之必不效。三仁湯濕重熱輕,此病例外寒明顯,顯然不可,需用香薷。
桂枝人參湯:陽君桂溫4,陽臣溫白術3,陽臣熱干姜3,佐平炙甘草4,陰性涼參3;
桂枝來解表、散結。桂枝四兩,用量最多。為君,
桂枝 溫 辛甘滋
《神農本草經》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桂枝辛溫能散寒,發表,有發越之功,能散結,能解決水飲上逆引起的心下痞,同時又有甘滋作用補中益氣,補津液不足。
臣藥,干姜,溫中化飲,止嘔,止瀉利。白術滲濕化水飲為津液,消食幫助胃氣功能恢復。炙甘草,固護胃氣,補津液。人參補津液解決過下后津液大傷,性涼解決津虧厲害引起的些微燥熱。這里用人參就很適合,因為給予反復的攻下后,津液必然損失嚴重。會口渴,會有津虧的虛熱存在。
理中湯:兩個陽性藥,一個平性藥,一個陰性藥組成。以陽性溫藥為主。
君藥干姜,辛熱,藥力大性猛。炙甘草,由蜂蜜炮制,能養胃氣津液,中焦胃氣是很關鍵的,是機體的后勤部,因此每個經方都很注重固護胃氣。中土胃氣不外兩個毛病,不是太潮濕了,就是太干燥了,因此需要 滋養或滲濕。我們講理中,那就更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使藥:
人參 涼 甘滋
《神農本草經》補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人參,甘滋能滋補津液。由于虛寒,機體不能化水飲為津液,就會導致津虧。
津虧嚴重的會有虛熱的。人參性涼,既能補津液,還能清除微熱。
但從理中湯證來說,其主要機理是中焦虛寒,津虧比較輕微還不重,只要虛寒問題解決了,那么那么一點的津虧就會自動恢復。這樣的話用性涼的人參,反而影響了原方溫中的力度。
從配伍角度來說,加上了性涼的陰藥,就有了陽旦湯的意思了。那么對治的的病證就要有些微熱來對應。那么這個人參到底怎么用了?還是要根據病證來定。如果是下利嘔吐嚴重的,津液虧損就重了,口渴明顯,就會有虛熱,那么就可以加人參補津液清微熱。如果只是輕微的津虧,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那么就沒必要加人參。因為虛寒一解決,津液自然就恢復了。
補中益氣湯主升,擅長治療面色萎黃,自汗惡風,內臟下垂,它還有一個特長,就是治療內傷發熱,因為這個方子可以升舉清陽,透表瀉熱(在柴胡不再煎的情況下);小建中湯主降,所以擅長治療虛勞里急,痙攣腹痛,由于其藥勢向下沉降,所以常被用來治療胃以下腸道系統的疾病。
在臨床上,判斷虛勞患者屬于補中益氣湯,還是小建中湯,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腹診,補中益氣湯證傾向于腹肌松弛,而小建中湯證傾向于腹肌緊張。
瀉心湯類方都是從小柴胡湯變化而來。
柴胡桂枝干姜湯,它更強調了胸脅滿微結。柴胡桂枝干姜湯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邪氣結的更結更實,正氣更虛,所以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方劑的組成進行了化裁。
橘皮竹茹湯為胃虛有熱所致的呃逆證;丁香柿蒂湯為胃中虛寒所致的呃逆證;旋覆代赭湯為胃虛痰阻,氣機上逆所致的氣逆證。
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皆見'四逆',三者病機不同,四逆散為外邪傳經,氣機郁滯,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段,一般不過踝腕,可兼身熱、脈弦;四逆湯證是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無力達四末而致,所以其厥逆嚴重,一般超過肘膝,并兼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程度較四逆湯證輕,并見肢體疼痛等癥。
吳茱萸湯:手足應該是寒冷而不是逆冷,就是不會向肘膝關節方向逆向進展到過肘過膝,其形成機理是肝寒犯胃,濁陰中阻,陽氣被阻不能達于四末,并不是虛陽欲脫的陰陽氣不相順的厥證;
一般而言,就是在肝經循行的部位出現脹痛等,同時有寒象,如怕冷、手足寒冷、嘔吐物清稀,甚至冰涼、舌質淡苔白等。
胸、脅、少腹、睪丸等部位是肝所主的部
位,這些部位的脹滿疼痛都和肝失疏泄,經脈瘀滯有關,如果有寒象沒有熱象,就是肝寒所致。這些部位的脹滿疼痛加上嘔吐,就是肝寒犯胃的特征了,就是吳茱萸湯證。只吐涎沫不吐食物的就是吳茱萸湯證。如果病人干嘔,吐涎沫,巔頂痛,沒有熱象,就是典型的吳茱萸湯證,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證為厥陰寒氣上沖,肝寒夾胃氣上逆;旋覆代赭湯證為胃虛上逆,寒證不明顯。半夏厚樸湯證病機為氣郁痰阻于咽喉,多兼有情緒因素,但胃氣虛弱和胃氣上逆不太明顯。旋覆代赭湯病機為胃氣虛弱、痰氣上逆,胃氣虛弱和胃氣上逆比較顯著。生姜瀉心湯主治濕熱內阻、中氣虛弱所致的心下痞硬、噫氣口臭、腹中雷鳴下利;旋覆代赭湯證雖也有“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但沒有口臭、下利,大便多見秘結。旋覆代赭湯用旋覆花配代赭石,下氣消痰、降逆止噫,主治胃虛痰阻、氣機上逆所致的心下痞滿、噯氣噎嗝等癥。半夏瀉心湯用芩、連配夏、姜,一寒一熱,苦降辛開,瀉熱開痞,主治寒熱互結于心下所致的胃脘痞滿、嘔吐下利、舌苔黃膩等癥。旋覆代赭湯用旋覆花配代赭石,下氣消痰、降逆止噫,主治胃虛痰阻、氣機上逆所致的心下痞滿、噯氣噎嗝等癥。小柴胡湯用柴胡配黃芩,和解表里、清透邪熱,有和解少陽、通利三焦之功,主治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陽病。
真武湯就好比抽水機,把身體中的死水排掉,附子湯就好比鍋爐,加強水的氣化。 真武湯沿任脈下行,從小便排解,附子湯鼓舞腎氣,加強膀胱水氣化,沿督脈上行。
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大建中湯、當歸建中湯均屬溫中補虛之劑,但小建中湯以辛甘為主,佐大劑芍藥,寓酸甘化陰之意,陰陽雙補,但以溫陽為主;黃芪建中湯于小建中湯加黃芪,偏于甘溫益氣,當歸建中湯于小建中湯加當歸,重在補血和血,大建中湯純用辛甘之劑溫健中陽,其補虛散寒之力較小建中為峻,且有降逆止嘔之功。
建中湯:小建中湯脫胎于桂枝湯,是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所以要從桂枝湯的方義說起,桂枝湯靠桂枝與芍藥來調理陰陽,其中桂枝為陽,芍藥為陰,當桂枝與芍藥等量的時候,桂枝湯是治療太陽中風的方劑,也就是它的藥效是作用在太陽肌腠之間,對治的是表虛癥,作用是解肌,有一天有一個病人,他也是虛證但他的肌表不虛,他的虛是在比肌表深一層的中焦,這時仲景想到的辦法是將桂枝湯中的芍藥加重,桂枝湯中桂枝主發散,芍藥主收斂,芍藥一加重,本來藥效作用在肌表的桂枝湯就變成深入到中焦了,但治虛還是治虛,這個沒有變,所以小建中湯完全是治療中焦氣虛之癥的,所以叫建中,至于加飴糖的目的,甜味的入脾,飴糖吃進去馬上轉化為脾津,是給脾臟增加了化源,這個飴糖補充脾津比其他食物來得快,小建中湯喝下去,中焦不虛了,化源也有了。
大黃甘草湯,解決相對單一的陽明里實燥熱導致的胃腸道食積問題。
調胃承氣湯,在大黃甘草湯的基礎上,加入芒硝,增加了瀉下力度,針對相對輕微的里實燥熱證,解決燥熱津虧而表現出“汗出而蒸蒸發熱,不惡寒,大便干而難解,腹脹、胸滿微痛,心煩懊憹等”的一系列癥狀。
桃核承氣湯,又在調胃承氣湯的基礎上,微減芒硝的用量,加入桃仁、桂枝,增強方劑下瘀血、破血閉的功效,同時固護中氣,并顧全余留的表證,達到表里雙解的作用,從而解決因里實燥熱,氣滯、血瘀、食積、痰熱等相繼出現,血熱互結于少腹而導致的“發熱、汗出,腹脹滿痛、少腹拘急,大便干難或便血等”癥狀。
調胃承氣湯:?四象解析法
君藥:大黃(寒,苦咸)四兩
臣藥:芒硝(寒,苦咸)半升
佐藥:甘草(平,甘滋)二兩
使藥:無
六綱:陽明
五證:燥證
三味藥,兩味大寒咸苦峻下猛藥,一味甘滋助陰護胃氣藥。大黃的攻下力度及服藥反應較大,為君。芒硝,能潤腸軟燥屎而下,輔大黃為臣。甘草,護胃氣養津液,為佐藥。
有醫生見到陽明里實,便大吐大下而傷了患者胃氣,導致津虧水泛,造成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下焦元陽不足而致便溏腹微滿,實邪未解而郁郁微煩。這一條的關鍵在于“先此時自極吐下者” 。
“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是太陽病外感證經過劇烈吐下治療后而出現的,他說是“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外感病經過劇烈吐下后,外感病解決了,但是出現了“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不要認為是柴胡湯證。
因為劇烈吐下后,傷及津液,造成了他書中說的“胃中干”,形成了輕度的里實熱。也要有調胃承氣湯的方證條件來支持。
調胃承氣湯,藥力較大小承氣湯相比還是比較緩和的,并且煎出一升,還要少少溫服之,少少溫服,就是不要全服下,大概服用一半,過段時間沒反應,再服另一半。這類瀉下的方劑,一般以矢氣、下利為度,矢氣下利則止,以免傷及正氣。
有口干渴,輕微煩躁,也會手足汗出,脈象滑實有力,舌紅苔黃,尿也會發黃的,多有便秘。陽明病,里實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而蒸蒸發熱,大便干而難解。
這是里熱在陽明,但沒有結實,這種條件下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大黃甘草湯:陰性君藥:大黃(寒,苦咸)四兩
臣藥:無
佐藥:甘草(平,甘滋)一兩
使藥:無
梔子豉湯:梔子14枚大概2兩,豆豉3兩。
第一眼可能覺得豆豉較多,應該偏向于陽。但梔子輕,性寒,而豆豉是質重,3兩沒多少的,微溫。所以實際上,梔子多,藥性更強。所以此方偏陰,偏寒。適合治療陽性疾病。
梔子厚樸湯:陰性藥:寒性藥--梔子2 枳實5(除燥)
平性藥:無
陽性藥:溫性藥--厚樸4(除滯)
劉志杰經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枳實5 陰(主癥)
臣:梔子2枚陰(兼癥)
佐:無
使:厚樸4陽(溝通陰陽)
枳實為君,寒溫配合,升降配合,理三焦滯氣。
梔子甘草豉湯:君:梔子2 陰(主癥)
臣:無
佐:甘草2 甘滋(輔助君臣而護胃氣)
使:豆豉3 陽(溝通陰陽)
梔子甘草豉湯這個方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加了一味顧護胃氣的甘草,也屬于少陽類方。炙甘草,養津液衛氣,補充津液的后備力量。少氣,就是胃中津虧,感覺乏力,動輒氣短等。加個炙甘草,養胃氣,補津液。
梔子柏皮湯:君:黃柏2 陰(主癥)
這個黃疸,也是很鮮艷的,如橘子色,這個是濕熱互結的大熱,用梔子柏皮湯。
黃柏,辛苦微寒。
《神農本草經》:主治胃中結氣熱,黃疸,腸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瘡。
它也是陽明藥,清熱去濕。也是內外兼治。古代叫柏皮。去皮膚黃疸。
這個黃疸的方證,病位在表的。里實證,要找三個承氣湯對治。陽明的外證發熱,根源在于胃中干。所以這里面,有一味炙甘草。
梔子生姜豉湯:這里陽性藥明顯多于陰性藥。梔子豉湯是對治少陽的熱多寒少,加了溫藥生姜,以陽性藥為主導,治療熱少寒多的厥陰。
劉志杰經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君:生姜5 陽(主癥)
臣:豆豉3
佐:無
使:梔子2 陰(溝通陰陽)
這個方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加了生姜,可以降逆除水飲。而且生姜用的五兩,為君。為熱多寒少之方,治療寒多熱少的厥陰。
梔子干姜湯:君:干姜2 陽(主癥)
臣:無
佐:無
使:梔子2 陰(溝通陰陽)
干姜和梔子用量相同,但干姜為君,性熱,陽性藥作用強于陰性藥。上焦還有余熱,出現了微煩,還會有“氣上撞,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甚者則欲吐”這個“懊憹”出現。一個梔子解決這個偏上的濕熱,一個干姜解決下后太陰虛寒,還要解表,照顧全了。這個梔子干姜湯證,治療厥陰病。這個方雖然是寒熱并用,沒有明顯的痞證癥候群支持,不能判斷為“痞證”的。
仲傷寒有6首用到百合,它們是: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散,百合雞子黃湯,百合洗方。現介紹百合地黃湯,其主要功效為養陰潤肺、清心安神,主要用于陰虛燥咳,勞嗽咳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6g 芍藥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黃3g 杏仁3g 大棗4g。
1、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湯+麻黃湯;
2、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湯+甘草麻黃湯+杏仁。
桂枝二麻一湯:桂枝6g 芍藥3g 麻黃2g 生姜2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棗5枚。
按:參考桂枝麻黃各半湯;只是合方時更偏向于桂枝湯證多些。如果臨床上,表現為麻黃湯證偏多,也可根據需要組成個桂枝一麻黃二湯之類就是了。
1、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越婢湯;
2、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甘草麻黃湯+石膏。
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芍藥、麻黃、炙甘草各3g,大棗2枚,生姜、石膏各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