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畫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可以是純粹單色的,也可以是含簡單顏色的,這在古典油畫發展史上都出現過。
但無論如何底層畫不能變成一張不透明的黑白照片,很多人誤認為 畫成黑白素描既可以畫成古典油畫,這個觀念是嚴重缺乏常識和實踐的。這樣畫成的畫暗部顏色是會不透明的,形成臟顏色。入套色版畫一樣,畫出來根本不是古典油畫的效果。19世紀,20世紀很多人都試圖將黑白照片洗成彩色,結果都是版畫效果。
真正的底層描繪,無論是哪種單色,都應當做到利用底色,形成半透明的素描,所形成的體積在視覺上要比二維照片立體,同時又比三維真實形體稍弱(故而古代大師經常說油畫應當像雕塑學習,素描要畫的像浮雕)。古典油畫在這個意義上講,是二維半的繪畫。如果色層的最后一層是不透明黑白,油畫將失去它的色彩,純厚涂(尤其是暗部)將失去古典透明畫法的魅力。二維半的視覺感受自然就形成不了了。
罩染(狹義的講指不含白的透明色薄凃)更多的人,迷信罩染,誤解罩染,濫用罩染,依賴罩染。罩染(狹義的講指等顏料完全干燥之后,用不含白的透明色薄凃),
要更好的運用和理解罩染,必須先破除迷信消除誤解
-------首先,歷代大師繪畫也不依賴罩染,近代材料學研究結果表明,從15世紀以來,罩染色層,只是古代大師多層畫法當中不含白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色層以含白顏色薄凃完成。
17世紀后期,油畫直接畫法的出現更加弱化了罩染這一技術的運用,更多的“罩染”,變為在較“粉”的色層上以透明色薄畫(趁濕或等干都可以)。
罩染被誤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手法的運用,很多人把罩染理解為平涂,導致破壞素描關系(導致無謂的反復提白)畫起來效率很低。 其實罩染大部分時候是局部的,并且有薄厚,有筆觸....這樣的罩染,是真正古人所用的“罩染”,應該叫“薄畫”才對。
尼德蘭和文藝復興早期的畫作,曾經比較大量的使用罩染(透明色和白色分離使用)法,但也不意味著他們會依賴罩染,很多局部和細節都是用直接畫(指透明色和白色調和)的方法完成的。
我們生活在現代的環境和節奏,了解古人的繪畫狀態的技巧,是非常困難的。大部分繪畫習慣都已改變,審美取向紛繁錯綜,再加上琳瑯滿目的當代藝術理論和觀念。使古典繪畫神秘起來,包括繪畫的內容和技巧,
通過理論課為大家呈現了20世紀前大師所處的時代,藝術家的社會地位生存狀態.......其實都和整個社會的物質精神狀態息息相關。
藝術家是無力改變環境的,他們只能是適應,適者生存----也是基本的生存之道,更是成就大師之路。
說到底,在這個沒什么人關心藝術,只關心自己的時代。能做好自己即是最低標準,也是最高標準。教學上我們也多聆聽學員,老師和專家意見。在16天的時間大家能學到的內容很多,聽聽學員們的心聲:
魯倫古典油畫研究中心學員訪談
從技法狹義的看古典油畫是研究,每一色層之間的關系。而實際的核心的是每一色層合理的限制色彩。只有限制了色彩,色層與色層之間才能形成豐富奇妙的各種“光學灰”。每個色層都合理的把握素描關系,在最后的色層形成最終的色彩關系和素描關系。
因此安格爾說———“古典油畫就是用色彩來畫素描”概括的一點不假。
但也等于使句廢話,等于沒說。。。。大道至簡,在這里我們只需要把握兩個基本要素,一是“色層”,二是限色。因為只有色層才能保證用簡單的顏色出現豐富的效果,色層和限色相得益彰。如果不進行限色,素描關系很難保證-----所有一切還是為了保證”用色彩去畫素描“,哎,轉了一圈又轉回來了。
廣義的看古典繪畫就不講究這么多了,一切為追求經典永恒之美所做的努力與嘗試,都是對的..............(即便如此,我仍覺得去試著了解一下狹義的古典油畫還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