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是現代社會政治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其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對于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社會的公平正義需要司法的保障,倘若司法不公,社會公正就無從談起。因此,司法公正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
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組成部分和基本內容,是民眾對法制的必然要求,起具體體現有:
司法活動的合法性。司法機關審理案件要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辦理,不僅要求按實體法辦事還必須要按照程序法辦理, 對每一個案件,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定性和處理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標準,每一個具體環節和步驟都要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序辦理。
司法人員的中立性。中立性原則是現代程序的基本原則,是“程序的基礎”。法官的中立是相對于當事人和案件而言的,它表明在訴訟程序結構中,法官與雙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司法距離,對案件保持超然和客觀的態度。
司法活動的公開性。司法活動的公開應當以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看得見的方式進行,努力擴大司法民主,深化司法公開,更好地滿足民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在司法實踐中,要做到立案公開、庭審公開、審判結果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和執行過程公開,讓民眾更廣泛的了解司法、參與司法、監督司法。
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追求司法公正,就必須反對各種特權觀念和特權行為,要保證當事人平等的行使訴訟權利。堅決杜絕關系辦案、濫用權力辦案,人情辦案,司法人員在辦理案件過程中,要堅持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原則,實現訴訟條件平等。
司法程序的參與性。程序參與性是指利益或權利可能受到民事裁判或訴訟結局直接影響的人應當有充分的機會參與訴訟的過程,并對裁判結果的形成發揮有效的作用。這要求作為爭議主體的當事人能夠有充分的機會參與訴訟程序,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有利于自己的證據,并反駁對方的證據、進行辯論等。
司法結果的正確性。司法機關對辦理的案件必須依據國家的法律規定,準確地區分是與非,合法與違法、罪與非罪的界限,明確權益歸屬,最后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正確的情形下作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結論。(文/許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