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耿老師 辰望教培 2021-08-29 11:31
文章常見的結構組織方式
(1)開門見山
開端即直截了當地切入主題,這就是開門見山。
(2)伏筆照應
詩人在描寫、敘述過程中,這種結構特點可以使作品結構嚴謹,脈絡分明。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開始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后面又寫到“一尊還酹江月”從大江始,又以大江結,前后呼應。
(3)先景后情
情與景分別來寫,貴在層次分明,層層遞進。
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有錯綜之妙。第一句寫山中所聞,第二句寫水上所見,第三句緊承第一句“風急”,第四句緊承第二句“渚清”,第五六句寫登高所感,第七句承第五句“作客”,第八句承第六句“多病” ,結構非常嚴謹。
(4)畫龍點睛
即在文章關鍵處加上一兩句精辟的話,點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顯露出來的寫法;點晴之筆常用在詩詞的結尾,這種方法又常常稱為“卒章顯志”。這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的寫法。
(5)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古典詩詞寫作上的一種技巧。一般指對絕句的四句律詩的四聯在寫作上的要求。所謂“起”,即開頭(絕句的第一句,律詩的開頭兩句);”承”即緊承上句(聯)的詩意,進一步描寫或鋪陳,要承接得自然、緊密:“轉”即意思的遞進或轉折,是指詩的內容宕開一筆,使詩的內容更加豐富或境界更加開闊:“合”則是對全詩的“收束”,要對前面的描寫起到收束作用,要“收”得有力,并傳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聯)點出詩意或主題。
在把握古詩詞的結構特點時,我們必須關注詩詞中的標志性語句。如在以時間或空間為序的詩詞中,要注意尋找那些表示時間轉移或空間轉移的詞語句子:在寫最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詩詞中,注意尋找結尾那些抒情議論性的句子。
特殊位置的句子
某句話在開頭
(1)總括:總領全文,引出下文。
(2)再分別從結構上、內容上作答,具體從幾個方面思考 :
主題:①開篇點題,照應題目;②開門見山,點出文章的主題。
本身:①渲染 的氣氛;②突出表現了 ;③奠定了全文 的情感基調;④交代 的背景;⑤總領全文 。
對下:①引出下文 ,推動情節的發展;②為下文 作鋪墊(或埋下伏筆);③與下文 形成對照或相呼應;④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開頭寫景物:(1)交待故事發生的背景(時間、地點、天氣環境等);(2)渲染環境氛圍;(3)交代主人公活動背景;(4)烘托人物性格;(5)暗示小說主人公的命運。
某句話在中間
⑴總括:過渡,承上啟下。
⑵具體:內容上、結構上作答
該段本身表達了(有手法結合手法) ;
a.上承 ,下啟
b.總括上文,為下文 作鋪墊
c.文章由 轉為 ,推動文章的發展。
d、照應(呼應)開頭(標題)、總領下文
“總領下文”與“引起下文”的區別:
1、作用不同
“總領下文”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作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對全文的一個概括,下文都是圍繞該中心思想展開。而“引起下文”的作用是為下文做鋪墊、埋伏筆,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思考。
2、所針對文章位置不同
“總領下文”針對記敘文開頭,而“引起下文”處于文章首、中、尾都是可以的。
某句話在結尾
總括:點明中心、深化主題(主旨)、升華主題(主旨)
具體:
⑴結構上:
照應(呼應)開頭或者使文章前后照應;回應了文章開頭的提問;扣題、點題;層層深入;總結全文。
⑵內容上:
直白類-----(本身)結尾部分表達了(有手法就結合手法回答,如:卒章顯志) ,表現了 ,深化 的主旨,強化作 的觀點。
含蓄類---①使文章在表達上顯得委婉含蓄,發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題,強化了作者的感情。
如何提煉文章主題思想
1、任何一篇文章的主題都包含著作者的勇氣、對生活的洞察力和個性的投射。因此,要寫出具有一定深度和獨創性的文本,作者必須有一雙睿智的眼睛,善于觀察,這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整體文化素質。
2、對于一篇具體的文章來說,主題是作者對所掌握的材料透徹理解的結果。
3、主題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這是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看法。
4、主題來自生活。任何主體都是作者對寫作對象的感知、思考、研究和論證的結果,表達了作者的人生觀。
方法總結: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從內容和結構上分析。
易混概念區分
主旨、主題、中心
主題,一般理解為敘事類文章(如記敘文、散文、小說)所寫的“中心事件、人物”等以及此間蘊涵的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歌贊、批評、揭露等).當然后者為核心.
文章的主題是該文所表達主要內容的抽象化、簡練化的題目(從分析文章的題目、主要內容可歸納);
主旨,文章的敘寫、議論目的.在記敘文類中,主旨與主題是相同的概念;在議論等類文章中,寫作意圖一般稱主旨,不稱主題.
文章的主旨是該文的思想、外延、意境、目的(這需要從作者的情況、讀者的情況、社會時代的情況全面分析,僅從文章本身分析可能會出錯)。
文章的中心是該文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從分析文章的結構、語句、文字可看出來);
愛蓮說
作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說》的中心思想是贊揚高潔偉岸、不同流合污,不趨炎附勢,一身正氣,坦坦蕩蕩的君子,而諷刺那些尋歡作樂,貪污腐敗,巴結權貴的封建官僚,世俗之輩。此為中心思想。而主旨是以花喻人,贊美擁有君子氣度的蓮花,暗諷世俗官僚般的牡丹。此為主旨。而主題則是贊美蓮花。
所以,“中心”應是文章寫作內容的概括,“主旨”則是作者寫此篇文章想告訴讀者的道理,思想等,或是作者的情感表達。
“中心句”就是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句子,“主旨句”就是能揭示作者的情感,目的的句子。
深化主題、升華主題、點明主題區別
1、意思不同
深化主題:是之前有點明中心的句子,再次將感情上升更高,例如文章主題是中華民族有氣節,前面點明,后面贊美其偉大生生不息。
升華主題:也就是說,前文并沒有直接指出中心的說法,而是在文章的最后直接指出并把這一點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點明主題:就是再次明確文章的主題,使得主題更加鮮明,更加集中的顯現,一般使用的方法就是開門見山,直接表達主題。
2、作用不同
深化主題:是結尾開頭相呼應,也是和題目相呼應,增強了小說的藝術。
升華主題:是寫作過程中豐富和深化主旨內涵,提高主旨意義的重要一環。
點明主旨:是在文章中強調主題,使文章的主題更加明確的作用。
3、方法不同
深化主題:把某個主題從表層,細致的剖析、描述到本質本源。
升華主題:將一個淺顯、普遍的問題,提升到另一個精神層面。
點明主旨:將重點點明,使著整個主題明了、深刻。
4、層次不同
深化主題:它將進入一個更深的階段。它只是會在同一水平增加深度。
升華主題:是比喻某些事物的精煉和提高,是提高了一個層次和境界。
點明主旨:是在同一層次和同一境界,強調主題。
如何區分深化主題與升華主題
在我們的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中,常遇到“深化主題”和“升華主題”這兩個具體概念,很多學生混淆亂用。為此,有必要在教學中澄清概念。
首先,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深化”的意思是向更深的階段發展,如“矛盾深化”、“認識不斷深化”、“深化改革”等;“升華”的意思是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煉,如“藝術是生活的升華”。那么,“深化主題”和“升華主題”兩個概念,又應該怎樣解釋呢?
“深化主題”、“升華主題”是提煉主題的兩個層面。“深化主題”是使主題更深刻,更有社會穿透力,更能反映社會的本質。“升華主題”是使主題能更準確地表達對事物的全體的內部規律的完整的認識,完成探尋事物本質特征的“飛躍”。升華主題那是一個層次上的區別。升華主題,是寫作過程中豐富和深化主旨內涵,提高主旨意義的重要一環。“升華主題,突出中心”是寫作中的一個常用技法,就是將一個淺顯、普遍的問題,提升到一個精神層面,從而使得文章中心更加深刻、突出。
還是用實例來說明兩個概念的含義吧。
先看深化主題的文例:
比如,一篇題為《路上》的作文,作者看到成年的黑螞蟻往墻洞里搬運食物,同時也看到一只年幼的黃螞蟻從墻下往墻上爬,多次滑落但仍堅持爬,作者便由螞蟻的百折不撓的精神聯想到自己平時遭受挫折時的氣餒,抒發了這樣的感慨:“這時我感到小螞蟻的身影在我眼前變得越來越高大。一只小小的螞蟻尚能如此堅強,更何況我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呢?我沒有理由再消沉下去了,”這樣主題就得到了拓展,有了深度,啟迪了讀者,從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如魯迅的《故鄉》結尾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包含哲理的警句,小說在前面揭露了故鄉的凋弊,批判了兵荒馬亂的現實,描寫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之后,提出的一種強烈的希望。希望人們應該滿懷信心地開辟一條新路,創造一種新的生活。這就使這段文字開拓出了新意,它不僅豐富和深化了全文的主題,而且給人以力量和感召。
《背樓的父親》作品閱讀,寫的是一位父親為供孩子上大學,不顧年紀大和勞累做背樓的生意,這令“我”很感動。小說結尾寫道:“我忽然間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我上學的時候,父親,和他,一樣的拼命。”作者聯想到自己的父親,讓我們感受到天下的父親都是一樣的,都為自己的兒女默默地付出,無怨無悔地扛起沉重的家庭重擔,這是由對文中這位父親的贊美拓展開來,進而贊美了天下所有的父親。文章本來表現“個別”以及“點”的內容的,如果把“個別”“點”所表達的主題擴展到“一般”“面”的范圍,那么,主題就得到了深化,就具有了廣泛性和普遍性。所以,這一結尾的作用就是拓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再看升華主題的文例吧。
我們學習了作家莫懷戚的散文《散步》,文中有一處這樣寫道:“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一家人走到一處難走的地方,家中的兩個中年人分別背起了一老一小,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背人是表象,但透過“背人”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應該具備“承前啟后”“尊老撫幼”的人生責任的道理。這樣,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質,文章的主題就被提升了。這就是升華了主題。
還記得余光中《鄉愁》的最后一節吧。在這首詩中,作者選了四種意象形象地詮釋了什么叫鄉愁。這些意象雖然都感人至深,但如果沒有這最后一節,詩歌總顯得不夠大氣。最后一節,作者將個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愁,上升到臺灣人民不能與祖國大陸團圓的愁緒,這樣詩歌的主題得到了質的飛躍,詩歌也在從小我向大我轉換之間完成了主題的升華。
如《驛路梨花》一文,文章記敘了梨花姑娘等到一些人在密林深處修葺一座小茅屋的事,表現了她們助人為樂的精神。然而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加以升華。篇末寫道:“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此話先是實寫,點題點人,而后由實到虛,引述陸游的詩句作為畫龍點睛的一筆,梨花象征了雷鋒精神,指出雷鋒精神處處有,神州大地人人學雷鋒。這樣就使文章的主題既含蓄、深刻、又耐人尋味,主題得到了升華。
照應與呼應
1、照應:指一方對另一方的。常見上文設懸念,下文
解答;常用前后照應。
2、呼應:指雙方相互的。常見開頭和結尾提到同一個事物或語句;常用首尾呼應。